@真知新坐标
在三国乱世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才华过人的人,其中很多人年少成名,孙权、曹冲和诸葛恪在小时候就受到了各界的赞誉,除他们之外,还有很多年轻人有着光明的前途。
三国乱世人才辈出
在曹魏方面,司马懿和杨修成为了两个最被人看好的年轻人。而今天咱们就重点聊聊曹操为何要杀杨修。
杨修(公元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文学家,司隶部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他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学识超群,曾得到一代枭雄曹操的赏识和重用,被任命为“总知外内”的主簿,成为曹操身边的一位不可多得的高级谋士。
杨修(公元175年—219年),字德祖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人才,却因为小小的“鸡肋事件”,最终被曹操杀掉。显然,区区“鸡肋事件”不足以解释杨修被杀的原因,理由不充分。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曹操当年草草除掉杨修,是因为妒忌杨修的才能,还是别有他因呢?其中主要有以下五个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杨修之所以被杀,是因为其主公曹操生性凶残,心胸狭隘自私,总爱嫉妒忌讳自己下属的才能与自己相当,甚至超越自己。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曹孟德忌杀杨修”中说:“操平生为人,虽然用才能之人,心甚忌之,只恐人高如已。”可以证明这一点。除杨修之外,曹操嫉贤妒能性情下的冤死鬼,还有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官员、名士、文学家,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官高名远,众望所归,顺理成章地成为知识分子的一代领袖。
孔融(公元153年-208年),字文举
名士出身的孔融向来看不起曹操,丧失地盘来到许都后,孔融认为自己是在为汉献帝做事,而不是为曹操效劳,不买曹操的账,这让大权在握的曹操觉得很窝火。
孔融的学问很大,但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勇气不小,但缺乏斗争经验;过于自信,以至于对时局经常错误判断。他与“高级俘虏”汉献帝来往过于亲密,甚至动不动就瞒着曹操上表,遭到了曹操的猜忌。
孔融
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借机嘲讽和指责曹操。他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的比喻,来讽刺曹操把自己喜欢的甄氏让给儿子曹丕;用“肃慎氏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的话语,来嘲弄曹操不值得大动干戈远征乌桓;用“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的怪论,来反对曹操禁酒等,这让自以为是的曹操觉得很难堪。
思想领域的不同和政治见解的分歧,以及孔融在大政方针上再三地公开与自己唱反调,使曹操心怀嫉恨,杀孔融的念头早已萌生。
孔融
但由于北方局势还不稳定,加上孔融的名声远播,曹操不便对他怎样。
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着手实施他的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便授意部下诬告孔融“欲规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将孔融杀害弃市,两个儿子也未能幸免。这正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来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第二种观点认为杨修之死恰恰印证那句老话:“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惹来杀身之祸丢了自家卿卿性命。
他总是自作聪明,恃才放旷,举止轻狂,导致曹操心中对其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备之。
拿“鸡肋事件”来说,当时曹操作战失利,正在为是否退兵之事举棋不定时,随口说了“鸡肋”二字。二字一出,杨修竟擅自根据曹操的以往行事规律,推断出主公必定决心退兵,并在军中泄露和散布退兵言论,私自命士兵收拾行囊,开始做撤退的准备。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杨修这一举动涣散了军心,动摇了将士们的斗志,无论放在古代,还是现代,这都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最终,曹操 为了严肃军纪,秉公办事,杀了杨修。
第三种观点认为杨修的死与他参与曹操家庭内部争宠夺位的斗争中有关。
杨修为了让自己的好朋友曹植当上曹氏接班人,竟全然不顾及曹操的感受,千方百计地帮助曹植,曹植与曹丕间的矛盾也因此不断被激化。
这破坏了曹操希望儿子们团结亲近的美好愿望,也引来了杨修的杀身之 祸。
曹植(公元192年—232年),字子建
第四种观点认为由于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曹操怕养虎为患,于是借“鸡肋”事件将他斩草除 根,以解后患之忧。
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杨修之死展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与知识分子之间、主人与奴仆之间的关系本质,是人们的个性活力在封建专制意识形态下的悲剧。
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具有极重的疑惧心态,但为维持其统治体系的运转,又不得不对这种矛盾的状态加以利用。
杨修“恃才放旷”不过为表面现象,内在的关键是他冲撞了固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等级秩序,最终酿成悲剧。
大限将至之杨修
结语:
杨修死因究竟如何,可能连他自己至死也不知道,从杨修之死可以告诉我们,有的事情难得糊涂。特别是在领导面前一定不要抢了领导的风头,不要随便地去揣摩领导的意图,当领导感觉到你是一个危险人物的时候,他就不会把你留在身边了。
你们觉得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杀杨修?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