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问题的人会对廖化的武功高低产生兴趣,估计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中,战神关公在樊城扬威,小人吕蒙在后面捅刀子,致使大英雄失路,进退失据,徬徨无计,最终兵困麦城。
廖化表现神勇,单枪匹马杀出了重围。
可惜刘封、孟达小肚鸡肠,鼠目寸光,见死不救。
关公终于兵败麦城,被马忠小儿擒捉,死于东吴屠刀之下。
可真别说,我少时读书至此,顿生老大一个疑团,长久萦绕脑海,挥之不去——到底是关公厉害还是廖化厉害?与关公相比,廖化不过泛泛之辈。既然廖化单枪匹马便可突出重围,为何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万人敌”关二爷却会被缚于马忠小儿之手呢?
想不明白,真想不明白!
那么,往后的情节,廖化的武功高低也就成了我关注的焦点之一了。
但是,这之后廖化从刘备起兵伐吴、以副将身份随诸葛亮北伐、和关兴一起拒战司马懿、跟从姜维北伐等等,都没有表现出特别惊艳的阵前刈旗斩将的手段。
非常遗憾。
那么,综合《三国演义》全书来看,廖化的武功应该属于中等水平,既不出色,也全非一无是处,可以充当龙套角色打打,既不能伤敌,自己也从不会负伤,嗯,就这么着。
于是,越加对廖化在麦城单枪匹马杀出了重围的情节不能理解。
这个疑团,直到读了《三国志》,才恍然大悟。
《三国志》并没有给廖化单独立传,而在《三国志·卷四十五·蜀书十五·邓宗张杨传第十五》中的“宗预传”后,附了寥寥百余字的小传。
关于廖化的出身和他在麦城“单枪匹马杀出了重围的情节”,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
即廖化并非以武将身份出道,他刚开始时,是关羽军中的主簿。
这个主簿,是主官手下的文官之首,掌管整个官府的文书、印信,是个纯纯的文官。
与之同时代的著名主簿有陈琳、杨修、田仪、杨仪、殷观、司马懿等等。
廖化是怎么躲过“麦城生死劫”的呢?他没有上演“单枪匹马杀出了重围”戏码,而是在关羽兵败后,投降了吴人,后来又用诈死计骗过吴人,携持老母昼夜西行,重新投归了刘备帐下。
《三国演义》骗得我好苦!
在《三国志》里,关羽被围麦城时,的确是派出了细作前往上庸向刘封、孟达求救。
但是,这些细作,也绝对不是明着冲锋陷阵杀出重围的,而是采用了诸如化装之类鸡鸣狗盗之术骗过了吴军,根本不值一提。
想不到,罗贯中移花接木,把细作向刘封、孟达求救不遂的情节转移到廖化头上,简简单单几笔,就描绘出了廖化勇猛超过关公的英雄形象,不得不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