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代堪称忠勇,但他与一流名将的差距明显。
成为蜀中大将,确实反映了蜀军将才后继乏人的尴尬事实。
早期无功可述的廖化
廖化本在关羽军中作主簿。
主簿,掌军中文书,算是个文职。不过,汉末三国时期,主簿出身的猛将不少,比如吕布,在丁原帐下时就是河内主簿。
随关羽作战时,廖化没有特别的功绩。
当然,正史中,关羽帐下的众将也大多没有记载详细功绩。演义中,关平能跟徐晃庞德单挑不相上下,这个事情是虚构的;而擒拿庞德的周仓,整个人物都是虚构的···
关羽兵败后,廖化假意归顺了孙权。随后,通过诈死,使东吴放松警惕,然后带着老母亲溜了出来,西归刘备。
能通过诈死逃出,说明孙权集团当时对廖化并没有非常重视,不认为他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当时,刘备正在东征,正好在秭归遇到了廖化,遂以其为宜都太守,随后,又以廖化为别督,参与后续的夷陵之战。
宜都太守是个很有面子的职务,此前张飞、孟达都担任过此职。不过,此时,该郡西半部,秭归有刘备坐镇,东半部,夷陵猇亭在东吴之手,因此,廖化这个宜都太守算是半个虚职。
而“别督”之职,反应出廖化当时的地位。
当时,刘备军中,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吴班、陈式统水军,与廖化同为别督的人物是辅匡、赵融、傅彤等人。
也就是说,此时,廖化的地位与傅彤相当,在冯习、张南、吴班、陈式之下,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先是南征后是五次北伐。
其间,魏延、吴懿曾在阳溪大破费曜、郭淮,远入羌中;陈式曾收复武都、阴平;王平曾力拒张郃;吴班、陈式、高翔曾与魏延一道在卤城大败司马懿;姜维也脱颖而出,成长为高级将领。
然而,廖化却显得默默无闻。只是在陈式收复阴平后,作了阴平郡太守。
可以说,在刘备、诸葛亮时期,廖化有千里归蜀的忠诚表现,但总体上无功可称,默默无闻。
中规中矩的表现,与一流名将差距明显
廖化真正走上舞台中央,是在姜维北伐时期。
姜维北伐时,廖化的表现是中规中矩的。
238年,姜维与魏国的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作战。
这两个对手不知兵,兵力分散,而南安郡太守游奕驻地又非险要。廖化趁机出击,大破魏军。
由此来看,廖化欺负一下连扎营地点都选不好地方的军事小白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248年,姜维北伐,西迎冶无戴等归附羌人,留廖化在成重山筑营为后路。
郭淮选择先攻廖化,以此逼姜维回援。
廖化抵御住了郭淮,配合姜维迎了冶无戴等人,但是,由于姜维担心廖化有失,不敢深入,仓促后退,战果打了折扣。
由此来看,廖化办事有板有眼,能够依险抗拒郭淮这样的将领,但始终不能让姜维完全放心。
249年,姜维留廖化在白水南岸,佯装主力,吸引邓艾,暗中自率军攻洮城。
结果,廖化佯装了个寂寞,被邓艾一眼识破,果断移军,粉碎了姜维的企图。
看来,廖化和邓艾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玩心眼完全玩不过对手。
263年,魏灭蜀之战。
廖化奉命率军前往沓中增援姜维。
廖化抵达阴平时,得知诸葛绪已攻向建威,遂停了下来,观察形势。
可是,停在阴平的廖化没有及时控制阴平桥头,结果导致其为诸葛绪所控制,姜维回汉中(后改为剑阁)之路被断绝。
如果不是姜维巧妙运动,将诸葛绪诱离阴平桥头,姜维大军甚至可能连剑阁都回不去了!
廖化曾任阴平太守多年,对阴平地势应当是十分熟悉的,却不能从全局出发,抢先控制关键的阴平桥头,这反应出他在大局观上的缺失。
综上而言,廖化中规中矩,与一流名将之间尚有不小差距。
蜀中后继乏人的表现
廖化后来做到了右车骑将军,成为蜀汉高级将领。时人称: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廖化、张翼。
然而,这正反应了蜀汉将才的后继乏人。
廖化的职务,此前由张飞、吴懿担任,张飞的地位,大致与此前的王平相当。
然而,能力嘛···
张飞是无可争议的一流名将,其能力不让于同时期曹军名将,在宕渠之战曾将张郃打得几乎全军覆灭。
吴懿虽沾了出身好的光(将门之后,妹妹是刘备的皇后),但在蜀军中名望与魏延相当(见《三国志.马谡传》),也曾独立击败郭淮等人,并与魏延等人配合击败过司马懿。
王平则先在街亭之战中收集散卒,退军有制,使张郃不敢歼;后又在卤城之战中独自死守,击退张郃;最后在兴势之战中独当一面,粉碎魏军进攻。
可以说,张飞、吴懿、王平,或者本人就是一流名将,或者至少能和张郃这样的一流名将掰一掰手腕。
相比之下,廖化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与这些“前任”有明显差距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虽是戏词,但确实真实反映了蜀中将才后继乏人的尴尬。
当初,法正劝刘备进取汉中时,曾表示:夏侯渊、张郃的将略,“不胜国之将帅”,现在去打,必然能取胜!
魏延受命守汉中时,曾豪言:曹操自己来,我挡住他;曹操派大将来,我灭了他!
彼时,刘备集团实力虽不及对手,但将帅都自信满满,自认为才智胜过对方将领。
到姜维、廖化时,情况变了。
廖化在反对姜维频繁北伐时,曾表示:“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自立?”
此时,就连廖化这样的高级将领都承认:蜀中将领的才智,已是“智不出敌”了。
这一切,正是蜀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