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君导读:古往今来,因功高被杀者不在少数,多少英杰豪雄没有倒在敌方的战场,最后却毙于内部的城堡,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了一幕幕英雄的赞歌,却又用自己的遭遇上演了一出出悲惨的结局。
于是我们嗔怪帝王的嗜血无情,他们用自己狭隘的心胸,摧毁了一个又一个我们心目中“可亲又可敬的英雄”。然而,曾经的“英雄们”虽已远去,可是他们的遭遇却依然被后人不断的上演……
后三国时期的邓艾,虽然在历史上的人气指数并不是很高,但他用自己短暂的一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却足以让我们后人所敬仰: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以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对蜀汉发起了灭国之战,钟会被姜维长期挡在了剑阁道无法西向,魏军兵困势消之时,邓艾不顾险阻,逆转其势,出奇兵偷渡阴平,从而一战灭蜀,攻高莫过于救驾,功显莫过于灭国,邓艾之功,可谓功莫大焉,此后更是位于古今六十四名将之列,邓艾之名,可谓显赫。
然而,立下不世之功的邓艾,没有死在他应该死的战场上,最后却死在了最不应该死的自己人手里——钟会的污蔑和陷害,司马昭的猜忌,最后和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
鉴于邓艾之死,很多不熟知其情的人都会把罪责归咎于,钟会的嫉贤妒能和司马昭的猜忌功臣,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反而是,立功者见危,有才者遭嫉,最后把邓艾之死的原因归罪给了功劳太大和才能太显的问题上,得出的结论就成为了,人不能有过人的才能,不能有太高的功劳,否则就是自取其祸。然而,邓艾之死果真如此吗?
邓艾在灭蜀以后,对众人自夸道:“非我,则蜀不能灭矣”,这一句话严重的透露出了邓艾居功自傲的神态,是犯了为人臣者,为臣同僚者之大忌,一言抹杀了三军将士和钟会、诸葛绪等人的辛苦和功劳。
故而,钟会闻之深恨,司马昭闻之深忌,三军将士闻之心寒,这一句话严重的透露出了邓艾在克己和政治才能方面的重大缺陷,愣是让自己成为了众矢之的,也为他日后之死埋下了伏笔。
邓艾因自己劳苦功高,对魏国实际上的领袖司马昭不自觉的忽略掉了臣子应有的本分、礼节和程序,在没有得到司马昭的同意下,在蜀地自行任命官员、建造船只准备灭吴、厚待蜀汉臣子、招诱吴人投降等策略。
当司马昭的监军卫瓘,在得到司马昭的指示下要求邓艾停止这一切行动时,邓艾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直接给生硬的拒绝掉了。
到此,这已经是严重的越权和不听号令之罪了,在这种情况下,钟会不断的模仿邓艾的笔迹构陷邓艾,司马昭接收到这些信件后,加上本人自身的猜忌和不满,最终下令让卫瓘对邓艾实行突然袭击押往长安,邓艾父子的生命也就此走到终点。
邓艾看似是死于被钟会陷害和司马昭猜忌之手,实则完全是死于他不懂克己本身、自我约束、居功自傲、越级擅权的自身弱点,所以,邓艾灭蜀与自灭,跟功劳无关、跟才能无关,走到那一步,都是跟他自己有关。
邓艾的警世告诫我们后人,克己本身和自我约束究竟有多么重要。有大才者,如果德行不足就容易轻视旁人;有大功者,如果智慧不足就容易忽略危险;这种涉及到人性的问题,在个人才能没有显现,个人功绩没有展露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
一旦你展露了才能,立下了功勋,你才会发现,得意忘形、人之肆虐是如影随形的本能,我们很容易忽略问题背后潜藏的危害,故而有才者遭嫉、立功者见危,不是才能、功绩本身的问题,而是德行智慧不足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