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邓艾:戎马一生从未失手,不懂进退终定败局

邓艾:戎马一生从未失手,不懂进退终定败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浅谈百科 访问量:4925 更新时间:2023/12/9 1:48:40

邓艾,字士载,原名邓范,字士则,本来是南阳新野邓氏大族因为曹操将荆州人口北迁,从新野迁徙到了汝南,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随母到颍川,读到太丘长陈寔的碑文:“文为世范,行为士则”,心生仰慕,故改名邓范,字士则,后因与同族同名而改名。

邓艾在汝南是屯田民,并因为自己的学识当上典农都尉,后来官吏考核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口吃不仅没有继续提拔反而当上看管粮草的小吏,这让我想到了韩信,在汉王手下开始也是看粮草的,在萧何的力保之下才当上大将军。

邓艾在种了二十年地之后也在洛阳遇到了自己的贵人——司马懿,司马懿赏识邓艾的才能。让邓艾进了太尉府,为什么是太尉府呢?邓艾每到一处山川险地都要分析何处安营,如何进攻防御这样的军事问题,他还种地的时候像这样讨论战争形势别人都不以为然,就这样邓艾将爱好变成职业,并且又干起了老本行——种地。

魏国正始年间吴国频繁侵扰魏国扬州边境,为了加强东南防御力量,司马懿派农业专家邓艾勘察东南形势准备屯田,邓艾提出开挖运河兴修水利,战时练兵,安时屯田,从河南到寿春北部地少水多,而南部地多水少,相对而言北部水系要丰富一些,因此开挖南北运河以资漕运和灌溉,南部屯田积粮,省得北方运粮与吴作战,损耗过半,兵力也可通过运河快速集结。

司马懿对这份调查报告非常满意,立即实行,可以说曹魏后期维持了最强的实力,里面有邓艾这样的实干家的功劳。

后来无论邓艾戍守雍州边陲,还是在汝南,兖州当地方官的时候都特别注意“垦辟荒野,军民并丰”,他的政治主张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大靠的就是充足粮食和兵力,这种农民骨子里的实用主义,让后来的姜维吃尽苦头,也让他丧失了基本的政治敏感力。

与邓艾在甘肃抵御姜维进攻的有两个领导,雍州刺史陈泰和征西将军郭淮,陈泰做战略层面的安排,而郭淮做战术层面的执行,邓艾就干一件事——料敌机先,抢占有利地形。

其实邓艾是有能力独当一面的,但是尽管后来邓艾当上了安西将军,他的提议也被陈泰否决,因此在邓艾参加灭蜀战役以前,都是被动地执行防御任务,抢占地形,防御之后反击,蜀魏在雍凉之地地拉锯战里,诸葛亮对曹真,后来是司马懿,这三个人是有地方军政大权的,魏国地两任大将军对线蜀国丞相,而姜维作为蜀国大将军对线的人其实是陈泰,邓艾和姜维虽然在战场上一时瑜亮,打得难解难分,但两人并不是一个层级的人物,邓艾还是受人辖制的。

邓艾在西部战场快速升迁没有依靠背景。驻守西部边疆的将领都是世家大族,陈泰是司空陈群之子,并且袭爵司空,郭淮是门阀士族,祖上历任刺史大司农,又战功彪炳,这些人深受曹丕曹叡父子信任。看灭蜀战役另外三个关键人物:西将军钟会,帮助司马氏高平陵之变,铲除淮南三叛,与司马两兄弟私交甚好;州刺史诸葛绪,琅琊望族,孙女是司马炎之妻;卫瓘三代历侍汉魏,二十岁就是尚书,年轻有为刚正不阿,是西晋开国重臣。

只有邓艾是草民出身,相当于现在出人头地了的“小镇做题家“——靠着军功一步一步往上爬,这在实行九品中正制和主张士族政治的司马氏看来就是一个有能力的工具人,没有士族子弟从小熏陶的政治头脑。

有两个地方可以看出来:一,邓艾占领成都之后,钟会想的是让卫瓘押送邓艾回京,而邓艾若反抗便借邓艾之手杀卫瓘,自己再借口杀邓艾然后自立为王,而卫瓘知道钟会的用意,等到杀了叛乱的钟会又派人杀掉运送回京的囚车里的邓艾父子以灭口。

二,从司马昭褒奖邓艾的诏书来看,书曰:“白起伐楚,韩信打赵国,吴汉擒捉公孙述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若论功绩,他们都还比不上邓艾。“这四个人里面除了吴汉之外没有一个善终,都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吴汉杀了公孙述的大量官员也让刘秀非常生气。可以说这份来自司马昭意思的诏书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暗含褒贬,警告邓艾不要轻举妄动。

但实干家邓艾一心为国,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名誉利益,甚至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他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不能因为自己的得失而坐失安抚蜀国人心,让吴国人心思降的机会,于是擅自任命蜀地官员,甚至立刘禅为王,给其封地,给钟会诬陷他谋反的口实。

而邓艾之所以会这样做,不仅仅是出于实用主义精神和老实人气质,也是由于他长期没有机会独自掌握军政大全,没有和朝廷斡旋没有揣摩别人心思的机会,诸葛亮和司马懿,姜维和陈泰,他们掌权独当一面的同时还要和君主以及朝中官员搞好关系,树大招风,如履薄冰,谨防别人陷害。

而邓艾向来受人调遣,好不容易灭掉蜀国有一次机会独当一面,没有命令给到他,他就只会考虑国家而不会千里之外掌控这国家的那些人,一招下错,满盘皆输,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尚且说蜀国一灭就是他的死期,来养寇自重抑或来遮掩他能力或地位不如诸葛亮的事实,但老实人兼结巴农民邓艾没有看到这一点。

但反过来说,司马懿可以篡位代魏却终其一生也没有灭掉蜀国,而邓艾一鼓作气,偷渡阴平,出其不意吞并蜀国,虽自身难保,含冤屈死,也做到了“言为世范,行为士则”的座右铭,也出人头地彪炳史册,这样“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才是民族的脊梁。

标签: 邓艾

更多文章

  • 邓艾灭亡蜀汉,功高震主,怎么做才能自保?做到全身而退?

    历史人物编辑:瞿凯明标签:邓艾

    公元263年,魏国司马昭派出三路大军,进攻蜀汉,主力是钟会,率十余万人,兵马最多,而邓艾和诸葛绪各率军三万,这三支兵马,分别从不同的地方,向蜀汉发起进攻。当钟会主力在剑阁与蜀汉姜维主力对峙、死磕之时,邓艾则冒险出奇兵,豪赌一把,偷渡阴平小路,靠攀爬悬崖,身裹毡毯滚下峭壁,一路穿越七百里无人区,邓艾军

  • 凌统五十回合战平张辽,五十回合战平乐进,他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团团说历史标签:凌统

    一般来说,在三国演义里两人战斗能超过五十个回合的,大致可以视作武艺相当,所以凌统能五十回合战张辽、又能五十回合战乐进,凭此战绩,足以跻身一流武将之列。(一)凌统其人凌统,字公绩,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凌操之子,从小便勇猛无敌。他的父亲凌操在孙权讨伐江夏黄祖的时候,轻舟当先,第一个杀入夏口,被甘宁一箭射杀

  • 为何说东吴武力上限是张辽?甘宁凌统不是对手,一仗就把孙权打怕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凌统

    为什么说东吴的兵力上限是张辽呢?甘宁和灵通不是对手,一战吓到孙权太史慈,甘宁和周泰榜上有名。相应的,曹魏有十人上榜(包括张绣、邓艾),蜀汉有六人上榜。蜀汉的人数虽然没有曹魏多,但是除了魏延之外,其他五虎将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武力横扫江东将领。江东虽有四大都督十二虎臣,但与三国的前几名相比,还是有着不小

  • 三国之中,江东十二虎臣,仅四人拜将封侯,甘宁、凌统无份

    历史人物编辑:陈悦时尚搭配标签:凌统

    在三国历史上,江东十二虎臣,兴王定霸,佐孙权成鼎峙之业。出类拔萃,比翼齐衡。按正史,论战绩、军功,以下四人实至名归,俱拜将封侯,为十二虎臣之翘楚,排名如下:1·右大司马、左军师、安丰侯丁奉丁奉在正史中,有搴旗斩将之勇,每战先登,战斗常冠军。东兴之战,雪中奋短兵,斩桓嘉、夷韩综,大破魏军,一战成名。魏

  • 《五虎定三国》战江陵关羽斩陆逊 守豫章凌统调吕岱

    历史人物编辑:欢欢的奇幻旅行标签:凌统

    且说诸葛亮调兵遣将,令魏延引兵五万,自永安进兵,直取秭归、西陵;令马岱引兵五万自下邳出兵,直取涂中,令姜维引兵五万,自广陵出师,直取横江,令赵云引兵五万,自江夏出师,直取长沙,诸葛亲自率领关羽、黄忠领军十万,分兵二路自襄阳出兵,分进合击直取江陵。且说汉军三十万大军,分兵六路,大有气吞志灭之势。陆逊召

  • 甘宁武艺堪称东吴第一人,凌统为何敢和其叫板?论战力凌统不怕他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凌统

    说起三国时期的无双斗将,勇猛善战的甘宁甘兴霸绝对榜上有名。然而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小说中,同为东吴将领的凌统却敢跟他叫板,甚至两次在宴会上公然大打出手,这又是为什么呢?杀父血仇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应该能猜到,凌统之所以对自己人刀兵相向,是因为甘宁与他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甘宁祖上在刘焉麾下效命。后来他

  • 凌统能战平名将张辽,具有一流武艺吗?东吴又有几人强于他?

    历史人物编辑:澜风说标签:凌统

    相比较而言,东吴似乎在三国时代最没存在感,尤其他们的武将平均武力值水平貌似最低。其实吴国这边也有属于自己的猛将,比如凌统就是其中的一员,其代表之战就是战平魏国名将张辽了。合肥一战,孙权与曹操互撕,凌统则出马大战张辽,双方斗了50回合不分胜败。不过孙权怕凌统有失,就撤下了凌统。从这次大战来看,凌统的下

  • 甘宁武艺高强,凌统为何敢于处处和他叫板?论武艺凌统不怕甘宁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凌统

    甘宁当初还在黄祖手下时,曾经在夏口之战中射杀了孙权部将凌操。后来甘宁因为黄祖看不起自己,一怒之下转投孙权,这么一来就和凌操之子凌统同殿称臣。凌统见了杀父仇人自然是分外眼红,几次和甘宁针锋相对,多亏孙权和吕蒙等人从中斡旋,两人才没闹出什么事来。说起来甘宁在演义中也是一员猛将,死在他手下的除了凌操外,还

  • 魏延踢灭诸葛亮七星灯,马岱拔刀要杀魏延,诸葛亮为何要制止

    历史人物编辑:记录幸福生活标签:马岱

    出军先死,让男主泪流满面。诸葛亮征战一生,只为助汉朝,横扫天下。天下三分之一,初出茅庐,天资学问,谋略无双。与儒家对谈,显示了他自古没有的演说技巧。草船借箭,以示其高深莫测、高超的军事才能。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巧夺荆州,夺取益州,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的恩情也没有白费。刘备死后,诸葛亮又七次俘虏孟

  • 马岱杀死魏延之后跑哪里去了?其族人远赴中亚,开创一个大家族

    历史人物编辑:烟花谈历史标签:马岱

    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加上两个人平时就有很深的矛盾,魏延这个人脾气暴躁,而杨仪心胸狭隘。两个人就像针尖对麦芒,诸葛亮一死,无人压制他们,两人的矛盾很快就爆发了。两个人互相上表说对方背叛,但魏延人缘不好,成都方面的董允、蒋琬都保杨仪,不保魏延。当然,成都方面怎么想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