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陈玄礼为李隆基心腹大将,为何在马嵬坡发动兵变

陈玄礼为李隆基心腹大将,为何在马嵬坡发动兵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旅游小队 访问量:903 更新时间:2024/1/19 13:31:21

马嵬坡兵变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也是唐朝政治的转折点。这次兵变被认为是由太子李亨幕后策划,趁着安史之乱唐玄宗从长安出逃的权力空白期,夺去唐朝政权而发动的兵变。兵变中李隆基宠信的宰相杨国忠被杀,而贵妃杨玉环也被迫赐死,唐朝的大权落入太子李亨之手。然后李隆基与李亨父子俩分道扬镳,李隆基南下入蜀避难,而李亨则北上灵武,开始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历程。可回顾兵变发生的过程,可以发现发动这次兵变的主要将领并非李亨的人,而是李隆基的心腹大将陈玄礼,于是这次兵变的起因便成为历史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一般认为,面对安史之乱的危局,李隆基和李亨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在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后,关中长安无险可守,朝廷对此的应变策略呈现出严重的对立。一部分大臣要求李隆基传位给李亨,由李亨御驾亲征,率领抵达灵武的军队迎战安禄山叛军。而宰相杨国忠则阻止了李隆基传位的举动,并为其安排了假借御驾亲征的理由从长安出逃的计划。当李隆基带着后宫和大臣逃到马嵬坡时,随行士兵对其出逃感到非常不满,于是发动兵变,诛杀了杨国忠,并逼其将杨玉环赐死。然后李隆基与李亨分道扬镳,唐朝政局发生了重大转折。

从史书上看,这次兵变的主谋是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和太子的心腹宦官李辅国,因此大多数人将这次兵变的幕后主谋定位太子李亨。可是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关键之处,那便是陈玄礼是李隆基的心腹大将,并非李亨的人。陈玄礼在李隆基还未当上太子时便已经跟随,在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的唐隆政变中立下很大的功勋。后来李隆基因平定韦后之乱当上太子,登基后又平定太平公主之乱,这些乱局之中陈玄礼都是李隆基重要的助手。陈玄礼在李隆基身边护卫近五十年,其亲信程度不下于高力士,那为什么会在马嵬坡兵变中支持李亨呢?

史书中对陈玄礼发动兵变的过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认为安史之乱是杨国忠造成的,于是秘密与李辅国联系,谋求联合李亨诛杀杨国忠。另一种是说李亨担心跟随李隆基入蜀后继续被其控制,又憎恨杨国忠之前阻止李隆基传位,于是派李辅国暗中联络陈玄礼。不管真相是哪种说法,都说明了陈玄礼是兵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可是作为李隆基身边最为重要的亲信,禁军中掌握最高兵权的统领,陈玄礼在马嵬坡的背叛的确是非常出人意料的。尤其是在李亨还未下定决心的情况下,他已经发动兵变并杀死了杨国忠,这就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了。

如果说陈玄礼听命于李亨而背叛李隆基,但在马嵬坡兵变后的行为来看,却是充满矛盾的。马嵬坡兵变帮助李亨掌握了唐朝政权,但作为兵变的发起者,陈玄礼却没有跟随李亨北上灵武,而是跟着李隆基南下蜀中。此后陈玄礼依然担任李隆基身边的禁军统帅,返京之后仍旧是李隆基身边军事权力的掌握者,甚至让唐肃宗李亨和李辅国感到忌惮。从权势和地位来看,陈玄礼显然没有因兵变而受到影响,李隆基仍旧非常信任他。这种情况在发动兵变的将领中是独一无二的,完全不符合兵变将领必然死无葬身之地的历史定律。

从这个情况看,李隆基似乎并没有认为陈玄礼是背叛的,而陈玄礼与李亨也没有在政治上进行交易的直接证据。可兵变这种事情是切切实实存在的,李隆基和陈玄礼的态度却违背历史规律,让很多人感到难以理解。正常的皇帝不可能在身边留着发动过兵变的将领,哪怕这个将领的出发点是如何的忠诚,但对帝王来说都是很大的威胁。陈玄礼不但没有受到处分和报复,还在返京后加官晋爵,这显然不是处理兵变反叛将领的套路。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嵬坡兵变似乎在李隆基眼中就不是背叛,而是陈玄礼受他命令进行的操作。

如果从李隆基在兵变以后的态度来倒推,给人感觉是他才是兵变的幕后主谋,而李亨只是捡了个便宜的太子。尤其是李亨抵达灵武后被拥立登基称帝,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时,他并没有对李亨登基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和反对,这完全不想是被逼放弃政权的皇帝。如果李亨登基时,李隆基在灵武被控制,那他表示默认还情有可原。可在蜀中避难时,李隆基的人身安全是有保证的,还有剑南节度使颖王李璬保护。李璬是李隆基的第十三子,统领剑南及云南地方的军政大权。如果李隆基不同意李亨在灵武登基,他完全可以扶持李璬,而不是保持默认的态度。

从上述的结果来看,马嵬坡兵变似乎并不违反李隆基的意志,李亨借着兵变掌握朝廷大权也不是逼父下野的不孝之举。以这个角度来分析,马嵬坡兵变就不是一场兵变,而是父子俩商量好的权力交接。只是这个交接中动用了军队,剿灭了杨国忠及其党羽,确定了率领灵武援军迎击安禄山叛军的方案。

那么到底马嵬坡兵变的真相是什么呢?陈玄礼的反常举动,事后李隆基的反常态度,又作何解释呢?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只能在史书上的记载中找答案,从蛛丝马迹的细节中入手。分析这些史料可以发现,似乎从李隆基出逃长安开始,这一切就在他的布置之中。

首先在出逃长安之前,朝廷因应对安史之乱而发生争执,有人提出李隆基传位给李亨,但被杨国忠及其党羽阻止。从这个细节上看,很显然杨国忠对朝政还存在着很大的控制力,甚至能左右皇位的传承。结合杨国忠与李亨一贯的矛盾,再加上安禄山起兵以诛杀杨国忠为理由,可以认为这时朝廷舆论中已经存在将杨国忠作为弃子的打算。杨国忠作为权倾朝野的宰相,对此必然有所防范,不可能坐以待毙。再加上杨国忠自己招募的防守长安的新军,可以推定在长安城中除掉杨国忠是很艰难的,甚至可能被他发动兵变以反噬。

其次,李隆基出逃长安的理由并非南下蜀中避难,而是御驾亲征。在准备出征时,李隆基将杨国忠的党羽都安排到了出征的队伍中,原来控制长安城的重要官位如京兆尹等更换了其他官员。在南下过程中,李隆基让杨国忠留下大量财富,理由是安禄山得到财富就不会祸害百姓。他还让杨国忠维持通往长安的木桥,让百姓和官员可以沿着木桥出逃。最为奇葩的是,李隆基身边的军队只有禁军三千人,却把两千人交给了李亨,让他断后。这种操作仔细想来疑点重重,仔细推敲李隆基这一操作完全漏洞百出。

如果李隆基真的是南下蜀中避难,那身边军队一定严加控制,为什么把一大半交给李亨呢?既然是避难,那长安城的财富是带走得越多越好,怎么会把大部分留下来。如果蜀中没有了财富,他又凭什么招兵买马抵抗追击而来的叛军?说什么为了百姓留给安禄山,这完全是糊涂话。安禄山贪婪无比,根本不会因为有了财富,就善待长安的百姓。而且李隆基让杨国忠维持通往长安的木桥也不合理,这完全不是逃难时切断交通的做法。如果真的是逃难,留下木桥岂不是给了安禄山叛军追击的最好机会?

综合这些疑点进行推论,可以发现这种安排中吃亏最大的是杨国忠。杨国忠的党羽丧失的对长安军队的控制权,只能跟着李隆基的禁军队伍跑。而杨国忠招募抵抗的新军,却被丢到长安延误追来的安禄山叛军。李隆基让杨国忠去维护木桥,实际上承担了断后的职责,很可能成为叛军第一波打击的对象。杨国忠焚烧木桥切断通路后,才追到马嵬坡,加入李隆基逃难的队伍。此时杨国忠已经没有了自保的军队,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力。相对于长安城中权倾朝野的状态,此时的杨国忠就是一个光杆司令。

这个时候要除掉杨国忠,对于掌握军权的李隆基父子来说是易如反掌。因此马嵬坡兵变很可能是李隆基父子俩商量好的,针对杨国忠的一个阴谋。众所周知,李隆基不可能带兵御驾亲征,因为他就没打过几仗,而且年事已高。年轻时候他参与的战争都是平定内乱,根本没有沙场鏖战的经验。这样的老头别说打仗,就是普通行军就要了老命了。这种情况杨国忠知道,朝廷大臣都知道,所以都认为他是借御驾亲征的理由逃命。可在灵武的确聚集了河西、朔方、陇右等节度使大军超过十五万人的精锐,难道他就不管了?

从军事角度看,长安无险可守的说法也是不太成立的。长安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出了名的固若金汤。而且长安城中储备充足,军械和粮食都不缺,坚守下来并不是没有机会。虽然长安的军队大多在潼关溃败,但李隆基出逃时还有数万新军。这些新军野战或许打不赢,但依靠长安固守,也不是没有可能。况且灵武的西北边军精锐已经成形,随时可以南下支援,这对固守长安来说是最强有力的支持。实际上安禄山攻占长安也不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长安城的守将和京兆尹主动投降,只能说是皇帝离京后引发的连锁反应。

实际上在灵武登基后,李亨就是靠着这里胡汉合流超过十五万的精锐,才在第二年就收回关中长安和东都洛阳吹响了反攻叛军的号角。由此可见,只要灵武的精锐边军南下,叛军是不可能在关中站稳脚跟的。因此李隆基从长安出逃的必要性并不在于叛军攻破潼关,而是在于皇位受到了杨国忠的威胁。如果皇位没有受到威胁,长安局势还在李隆基手中,他完全可以选择固守待援。毕竟睢阳小城抵挡叛军十个月之久,长安坚持坚持一年是非常轻松的。如果长安和灵武的军队里应外合,安禄山叛军获胜的机会不大。

综上所述,马嵬坡兵变得真相可能是这样的。潼关兵败后,李隆基传位给李亨受阻,觉得长安局势失控。与此同时杨国忠控制的长安军队,对皇位形成了威胁,必须加以除去。李隆基假借御驾亲征而出逃,摆脱了杨国忠对局势的控制,架空其权力,为马嵬坡兵变创造了条件。陈玄礼作为禁军最高统帅,秉承李隆基的意志,联合李亨除掉杨国忠,重新构建了新的政治格局。李隆基本人已经年老,自然不可能到灵武去带兵打仗。而年富力强的李亨正是最好人选,他以太子的身份在灵武登基,正好凝聚人心抓紧唐朝最后的精锐,拉开了反攻的序幕。

由于这一切都是在李隆基的授意和默许下进行的,所以陈玄礼并不是反叛,事后也没有受到追究。马嵬坡兵变也不是针对李隆基本人,而是针对杨国忠集团。因为只有除去杨国忠集团,李隆基和李亨之间才能顺利进行权力交接,新的唐朝政权才能召集全国军队平定安史之乱。由此可见从潼关之败开始,李隆基就意识到自己在政治上犯了巨大的错误。但由于年事已高,无法亲自拨乱反正,只能依靠儿子来平定大乱。李隆基通过陈玄礼和高力士为李亨创造了条件,扫除了杨国忠集团的障碍,而杨玉环也只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标签: 陈玄礼

更多文章

  • 陈玄礼发动兵变逼死杨贵妃,为何唐玄宗放过了他?

    历史人物编辑:赵明标签:陈玄礼

    古代四大美女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了,在古代史上,四大美女知名度是非常高的。在这四人中,最为有名的肯定是杨贵妃,她有一个很爱很爱她的皇帝,这位皇帝就是唐玄宗。不可否认的是,唐玄宗晚年时期非常昏庸,也就是说,当时的唐玄宗,非常宠爱杨贵妃。开元七年,杨贵妃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这时候的杨贵妃还不知道,自己之后竟

  • 鸡肉在唐朝为何不算“肉类”?背后是唐太宗和贤臣马周的感人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蔡文丽标签:马周

    鸡肉是当今世界上食用最多的肉类之一,而且做法五花八门,可以说鸡这种生物为无数吃货解了嘴馋。但是如果我告诉你鸡肉不是肉,你会怎么想?先别急着骂我,因为唐朝还真是这么规定的。唐朝时期民间认可的肉类是家畜,也就是哺乳类动物,而鸡的确是不算肉类的。不过也不是大家真的不将鸡肉当肉,而是由于唐太宗的一道命令,正

  • 太平广记之马周-传奇宰相的逆袭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荣耀历史标签:马周

    马周,相传本是华山素灵宫的一个仙官。当时隋末天下大乱,李唐崛起,太上老君便派马周下凡辅佐新朝。可不曾想,马周下凡转世之后,迷上了喝酒,成了一个大酒鬼,前世的事情完全想不起来了。他流落江湖,穷困潦倒年,差点沦落成了奴仆。有一次,马周听说著名的术数大师袁天纲从蜀地来到了关中,便去拜访他,请他看看面相,算

  • 从一介贫民到唐朝宰相,马周怎样实现抱负,一心辅佐太宗创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刘玉奎标签:马周

    引言:在唐朝著名诗人李贺的《致酒行》中,他曾这样描写唐朝的著名宰相马周: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但是谁又知道而在这诗歌中敢于冲撞皇帝的马周,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呢?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因为战乱的原因去世了,都留下马周一人在人世间生活。由于

  • 戴胄:敢与李世民叫板,救下失责校尉

    历史人物编辑:钱冬霞标签:戴胄

    戴胄(573-633年),字玄胤,唐朝初期宰相,汲县令戴承伯之子。生性忠直,犯言直谏,曾代理吏部尚书,主持选官。转户部尚书、武昌郡公,参预朝政,位列宰相。戴胄(573-633年),字玄胤,谯郡谯县(安徽省亳州市)人。唐朝初期宰相,汲县令戴承伯之子。有一天,长孙无忌被唐太宗召见,他走得匆忙,挂着佩刀直

  • 裴旻的剑法当真是唐朝天下第一?作为剑圣的他,为何没那么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逸凌人物集标签:裴旻

    我们都知道李白是诗仙,他的诗歌冠绝全唐。其实李白还有一个很特别的身份,那就是剑客。他曾经写过这么一句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是李白在《侠客行》中所写的一句话,显然十分霸气。那么李白哪来的底气,可以如此霸气呢?原来这哥们是个著名的剑客,诗句里的事情,说不定他真的干过。毕竟

  • 剑来:假想敌只有裴旻显然不够,还有谁会成为陈平安的目标?

    历史人物编辑:赵帅博爱美食标签:裴旻

    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在左右强势崛起之前,浩然剑术以裴旻为最,在属于他的年代里,其凭借超绝的剑术与邹子的算术和天师府的道术并肩而立,号称“天下三绝”,盛名闪耀了一个时代。哪怕是初露锋芒的左右也曾以裴旻为标的,想要问剑浩然剑绝,以此来验证自身剑术的高低,可惜的是这两位当世剑术巅峰高手终究无缘一

  • 《古董局中局》许愿见老朝奉,一个鉴真一个造假,两人正式站到对立面

    历史人物编辑:篮球与蜜标签:鉴真

    在电视剧《古董局中局》中,许愿见到了传说中的老朝奉,本以为许一城的死只是和国宝有关系,但现在来看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一个鉴真一个造假,许愿和老朝奉正式站到了对立面,这也标志着整部剧的冲突在此刻完全展现出来。在许愿见老朝奉这一场戏中,我们得知了老朝奉和许一城还有一段交集,曾经的老朝奉跟随许一城的身边造

  • 唐朝时期的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是如何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历史发展?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鉴真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在绵延流长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有过矛盾和冲突,但总体上还是积极友好的时期更多一些。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开放的朝代,也是中日交流史中最为密切的一段时期。于是,“遣唐使”就成为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了两国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从公元7世纪初开始,截止9世纪末结束,日本在两百多

  • 鉴真:课本中一带而过的和尚,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金冠华标签:鉴真

    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4个月前,日本爆出一条新闻。说是,封印着九尾狐的杀生石突然碎了,九尾狐可是非常厉害的妖怪,据说,800多年前,日本12万大军围攻九尾狐。最终是靠鉴真和尚留下的法器才将它彻底封印,变成了杀生石。这个故事我们原来分享过。现在杀生石破了,而鉴真的名字,也突然被网友们又想了起来。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