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孙思邈与太白山海上仙方的传说:孙思邈为皇后治病

孙思邈与太白山海上仙方的传说:孙思邈为皇后治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利利历史 访问量:3326 更新时间:2024/1/26 4:09:06

孙思邈与太白山海上仙方的传说:孙思邈为皇后治病

◎太白山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虽然请了不少太医诊治,但一直不见好转。于是太尉长孙无忌便推荐在太白山中采药炼丹的孙思邈前来医治,唐太宗就把孙思邈召进宫中。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由于受儒家“三纲五常”、“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伦理道德束缚,皇后娘娘的“凤体”是不允许外人接近和观看的。孙思邈要给娘娘看病,皇宫总管、太医令都要她白纱罩面,悬丝诊脉。孙思邈见此情景,郑重地向他们提出:“臣乃是一个民间草医,怎比得太医署众位太医有此高妙之术?诊病非同儿戏,岂能故弄玄虚?”于是便将悬丝推向一边。太宗无奈,便破格依从了他。孙思邈走向床前,与长孙皇后切了切脉,问了问服药情况,从病人脉理观察,得知长孙皇后以前所服之药不对症。便提出要细看病人神色。这时站在皇上旁边的后宫总管、太医令又极力反对,对孙思邈说:“唗!你算什么东西,岂能直观娘娘的玉面?”孙思邈说:“天有四时五行,下雨刮风是天时变化的常数。人有四肢五脏六腑七窍,劳作休息,新陈代谢,也有一定规律,生理失调才会发生疾病。一个好的大夫,就要懂得这个道理。高明的大夫为人诊疾,就要对症下药,把病治好。刚才给娘娘看病诊脉,病已断定八成,但必须观其肤色,才能弄清病情原委。望、闻、问、切,缺一不可,此谓四诊之理。否则,药力太微,恐不济事,耽误病情;药性太猛,则性命难保。所以,只诊脉象,不敢冒然处方。”唐太宗为难多时,极不情愿的让宫女将纱帐掀起。孙思邈观罢长孙皇后脸色、舌苔之后,就开了一副小柴胡汤(柴胡、半夏、人参、黄苓、甘草、生姜、大枣),用来疏肝解郁。太医令验过药方,有点不解的说:“柴胡是提升之药,娘娘病重,此药用不得。”孙思邈说:“娘娘此病是从忧郁而起,肝气郁结,热邪内陷而成干血痨症,柴胡提邪外出,自可愈疾。”太医令道:“医书中决无此理!—你这是化裁出来的吧?一个正经的大夫,应该做到‘医必《内经》、药必《神农》,非医圣之方不用。’”孙思邈说:“书中若有,娘娘的病早就好了。”那位太医令很不自然地说:“你这是何意?竟敢诽谤起圣贤的医书来了?你看不起圣人的医经,却使用土郎中的方子,你算得上正经大夫吗?你配呆在太医署吗?”孙思邈说:“我本山野村夫,医术浅陋,岂敢诽谤圣贤的医书!须知人体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任何疾病的根源都是气血不通,阴阳失调所致。同时人体又是一个各部位脏器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气血和阴阳平衡,它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纽带作用,而是生命健康与否的根源,是抵抗和防止使所有不良状况好转的关键。整体调理是如此重要,但从古至今都没有一种整体调理的具体中药配方。疏通气血的中药有几百味,补肾的中药几百味,各朝大夫随手拈来,随意配伍,各有千秋,不成体系,如能把整体调理具体化、实践化,就能使患者广受益,使许多疑难病不再疑难。再者本草之中,奥妙莫测,处方下药须从四诊八纲综合诊断,娘娘此疾,以在下之意,提邪外出,非它莫属。”唐太宗见孙思邈说得头头是道,又见皇后病体加重,便准许服用。长孙皇后服过孙思邈的方药之后,浑身颤抖,腹内疼痛,然后出了一身冷汗,三天后病体便见好转,又经过几天的疗养,病体很快就痊愈了。

唐太宗李世民闻知大喜,称孙思邈为“有道者”,并赠拜为朝廷谏议大夫一职,赏给私宅一所,让其执掌太医院。但孙思邈不慕官位、不思宫廷生活,坚辞不受。唐太宗见他如此淡薄名利,便封他为“药王”,允许其回民间行医采药、为百姓治病,并御笔亲赐《真人颂》一首,以示褒扬。

其《颂》曰:

凿开径路,名魁大医。

羽翼三圣,调合四时。

降龙伏虎,拯衰救危。

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标签: 孙思邈

更多文章

  • 药王茶和养生鼻祖孙思邈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缘起缘下标签: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的著名道士,医药学家。我国道家重养生、医家重治病。孙思邈除了精通医药之术,更悉心研究养生,通晓佛儒道三教,集道家与医药学家于一身,是我国历史上把延年益寿学说同防治疾病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有理论联系实际特色学科的第一人。他比华佗、葛洪等兼长养生的医家更加值得尊敬。孙思邈

  • 官场高人头脑多厉害?看姚崇智对玄宗,斗倒魏知古的故事,大提升

    历史人物编辑:今夜不设防标签:魏知古

    会做官的人,头脑多厉害,城府多深?领导对你说:“老姚啊,某某是你儿子吧,你该提拔就提拔,举贤不避亲吗!”听到这话,千万别瞎激动,如果你顺杆爬,一定会死得很惨。唐朝宰相姚崇就曾遇到过这种事情。714年,唐玄宗李隆基突然假意问姚崇:“你的几个儿子才能如何?身居何处?你作为宰相,为国家举荐了那么多人才,自

  • 姚崇儿子找魏知古办事,后者却直接告诉皇帝,姚崇是如何处理的?

    历史人物编辑:杨子豪标签:魏知古

    魏知古很有才华但却不会办事,也不会看上司的脸色,所以没有人喜欢他。幸亏姚崇慧眼识珠才让他飞黄腾达,但魏知古却恩将仇报,这是为什么呢?魏知古进入政坛几十年,好不容易成了户部尚书,整个大唐王朝的官员任命考核都由他说了算。姚崇的两个儿子想要找一个好差事,由于姚崇对魏知古有提拔之恩,所以这两个儿子就找到了魏

  • 窦怀贞是谁?靠巴结皇后当上宰相,最终却因此丢掉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党荣刚标签:窦怀贞

    武则天我们都很熟悉,她是我国封建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李显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儿子,也就是武则天死后继位的皇帝唐中宗。唐中宗时期有一位男子,十分令人羡慕。这倒不是因为他娶到了公主的原因,而是他的出生高贵,地位显赫,此人叫窦怀贞,曾经做过唐朝的宰相。此人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窦德玄是唐高宗时期有名

  • 崔湜、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是什么关系?崔湜引荐过崔家三兄弟?

    历史人物编辑:王庙新标签:崔湜

    崔湜的起点是很高的,出生于五姓七望的博陵崔氏,而且以文辞见称,进士及第。但是崔湜并不满足于此,为了在官场上如鱼得水,他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甚至成为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的面首,当然这样的崔湜也并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在李隆基赐死了姑姑太平公主之后,崔湜也被流放岭南,进而被赐死,结束了他丰富

  • 郭元振威震西方,为何差点被唐玄宗处斩,最终忧郁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郭元振

    713年十一月,唐朝名将郭元振得到了唐玄宗的“恩旨”,他被任命为饶州司马,不必再去流放地新州了。但是,郭元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在一个多月前,他还是唐朝的宰相、兵部尚书,他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得罪皇帝了!郭元振怀着忧郁的心情上路,他没能走到饶州,死在了半路上。那么,郭元振为何会得罪唐玄宗呢?一、威震

  • 不学《灵飞经》,何以谈小楷?3分钟认识“书家双绝”钟绍京!

    历史人物编辑:他是射手座标签:钟绍京

    自三国时期的钟繇创造小楷以来,小楷这朵书坛奇葩,一直为后世书家所青睐!历朝历代,不乏小楷高手。而在小楷这片艺术天地里,有两颗明星熠熠生辉,被后世称之为“大钟”和“小钟”。他们就是大钟——钟繇,小钟——钟绍京。钟绍京,别名钟可大,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江西兴国县人。是钟繇的第十七世孙。精通小楷,其小

  • 夏云小楷临古系列之九:临钟绍京灵飞经墨迹四十三行

    历史人物编辑:平和怡标签:钟绍京

    小楷法帖《灵飞经》简介《灵飞经》是著名的小楷法帖之一,其字结体秀美,笔意潇洒,传为唐代钟绍京所书。钟绍京,字可大,虔州赣(今江西赣州)人,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工书亦善画,师从薛稷。《旧唐书》本传称:“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及诸宫殿门榜,皆绍京所题。”时号“小钟”,他嗜书成癖,也是收藏家,个人收藏名

  • 唐隆政变功臣钟绍京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钟绍京

    钟绍京,小时候家里很穷,出身卑微。正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他家里虽然没有什么背景,可他书法艺术卓尔超群,可谓名声在外。他也因此获兵部尚书裴行俭的赏识,擢升入“直凤阁”任职。此后宫殿中的门榜、牌匾、楹联等,尽是他的墨宝手迹。唐中宗景龙年间,他被擢升宫苑总监,处理宫廷事务。这个时期,韦后专权,无法无天,甚

  • 县官房琯酒店偶遇宰相,却不打招呼,宰相大喜:你将来定当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房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个为官清廉,敢于上书,热爱百姓的官吏是多么不易!房琯的存在便说明此类官吏还是存在的,家境优越的他,不在乎自己的仕途是否长远,而是追求无愧自己,无愧相信自己的老百姓。如果说只是凭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千里马没有伯乐相助,也是无济于事。房琯升为丞相,不得不感谢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