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皇位之争,错信玄武门守将常何导致败?

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皇位之争,错信玄武门守将常何导致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杨宗辉 访问量:3837 更新时间:2023/12/23 14:53:19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渊的两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在这一天的玄武门,发生了一场兄弟相残的“惨剧”,最终,在长安经营多年的李建成不敌李世民落败,李世民成为继李渊之后唐王朝的皇帝唐太宗。

李世民本人实力雄厚,军事力量雄厚,在洛阳根据地发展良好。不过,李建成多年来以太子身份经营长安,并赢得了李渊的支持。他的失败是一个典型的“翻身”,虽然这一事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但他失败的最直接原因是李建成对宣武门守卫常和的不信任。

常何在史书之中无传记,是一位活在其他人史料记载中的人物,因此,常何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然而,随着《常何墓碑》的现世,才对常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原来这位玄武门守将常何,并不简单。

乱世豪杰

隋朝末年,繁重的力役、 兵役使得百姓民不聊生,起义军四起。

“大则跨州连郡 , 称帝称王 , 小 则千百为群 , 攻城剽邑”

随着起义军持续多年以后,势力轮廓逐渐清晰,在起义军队伍当中,主要有三个地区的力量比较强大,分别是河北起义军,山东起义军(瓦岗军),江淮起义军。

常何是汴州仪县人,是一位当世豪杰,为人骁勇仗义,而且广施恩德,在当地的威望极高。根据《常何墓碑》的记载,

“性标仁勇 , 心彰义烈。……暗识龙韬 , 生知豹略”,可见常何不是一位普通人,有着乱世英雄的基本素质。

在乱世出现时,常何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能力,他在家乡趁势高举义旗,组建了一支500人左右的力量,常何则是这支队伍的领导者。

常和虽然是一名军事指挥员,但他非常认真。李义夫对常和的评价极高。他称赞常和为“公之于众,张,策于勋,贾”,当然,我认为是这样。赞誉有点高,但毫无疑问,常和有远见和判断力。

常和虽是小起义军的首领,但并没有进一步发展。随着瓦岗军的建立,常和毅然带领部下加入瓦冈军,成为李密的手下。

常和参加瓦冈军后,参加的第一次重大战役是对张旭在兴阳的大海寺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李密“带了20个人来当流浪汉”,杀死了张某。必须确立军事功绩。可见常和战斗勇敢,深受李密信任。李凤强常所说的“上渚国,雷泽公”。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瓦岗军虽然发展得很好,但常和对“胜利”并不感到眼花缭乱。从当时的情况看,唐代已经在英雄中占了上风,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常和行事果断,对唐朝的前途判断极为准确。

根据《常何墓碑》记载,常何

“料安危之 势 , 审兴亡之迹; 抗言于密 , 请归朝化。”可见,归唐乃是常何提出。再根据李密的反应来看,

“一听指南之筹 , 便从入西之议”,当时向李密进言的人并非只有常何一人,而且投靠的方向也绝不是仅投唐一种。

常何对形势判断极准,李密对常何等人提议的决断也极为正确,只不过在李密与常何等人投唐之后,李密却反悔了。

“投唐”之心坚定不移

李密投唐,常和赢得了李渊的注意。他不仅保留了李峰的“上柱国雷泽公”,还授予他实权“青衣府骠骑将军”的职位。

遗憾的是,李密后悔离开,被李渊截获。在李密《逆水》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常和表现得非常出色。

当李密决意叛逆唐时,“众人都知道他们是叛逆的,但他们是极其训诫的。”常和痛哭流涕,劝李密不要这样做,因为他深知背叛唐无益。他敏锐的政治眼光使他认定唐朝是最好的选择。

可惜的是,李密这一次没有听从他的劝谏,坚持叛唐。常何在得知李密的决定后,没有以告密的方式讨好“新主子”唐王朝,而是依然跟随李密,直至李密被唐王朝势力灭亡。

在李密死后,常何没有立刻去投奔李渊,反而是投奔到王世充的麾下,常何投奔王世充具体的原因没有记载,但是在复杂原因之中,想必会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常何不愿意在唐王朝势力击杀李密之后,立刻投入到唐王朝的怀抱,这样的做法也符合常何做人品质。

李密走错路,常何极力劝谏,即便李密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他依然不离不弃,最终投奔王世充也是无奈之举,对李密尽忠,常何做到了,但是也有“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古训,常何深信唐王朝才是最后的赢家,所以他在尽忠之后,依然要为自己打算。

常何在王世充阵营时,

“率充内营左右 , 去逆归顺”,带着王世充内营的一些人,再次投奔了唐王朝。李渊对于常何十分优待,虽然他几次三番更换阵营,但是常何的“忠”与“通”都看在眼里。李渊接纳常何以后,

“特申优奖”,授予 “车骑将军”。

常何经过几番坎坷之后,终于如愿以偿投入到唐王朝的怀抱,在这个过程当中,常何体现出两个非常可贵的品质,一个是忠于主上,一个是对形势判断敏锐、准确,他确定唐王朝会走到最后,才是他千方百计投奔的唯一动力。

让李建成“看错”的玄武门守将

常和投奔唐朝后,与李世民打了一场硬仗。如前所述,常和是李密伏击张旭时命令的战士。他打得很凶,在李世民手下更像是水里的鱼。

李世民攻击王世充时,窦建德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他带领军队以“唇齿相寒”的理念营救王世冲。虽然窦建德的思想是正确的,但他的力量并不能使他实现自己的思想,他被李世民打败了。

常和不仅参加了这场战斗,而且战绩斐然。”三军勇闯三军,声势超七”,这样一个仁义、义勇的人自然遇到了李世民的脾气,很快得到了李世民的认可,不仅对常河布少有回报,还被李世民命名为“左、右小七”。

从这里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常何与李世民的关系在一次次的战斗当中,已经相当亲密。后来,李世民调常何入京,安插在京城工作。

(武德 ) 七年 , 奉太宗令追入京 , 赐金刀子一枚 , 黄金卅挺 , 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 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锡骁勇之夫。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武德九年,早在武德七年,李世民便将常何安插在此地,并且给了不少的“金刀子”,让他去收买守门的同僚。

李世民此举“计深远”,因为他深知常何素来忠于“主上”,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常何入京之后,便隶属于李渊及李建成管辖,如果忠心不够,很容易“变节”。

既然常何当时是李世民安排调入京城,李建成身为太子,经营长安多年,自然瞒不过他的耳目,那么,李建成为什么在玄武门之变这么关键的时期,把“常何”看走了眼呢?

常和是玄武门守卫,隶属于李建成、李渊管辖。李建成过于自信,认为常和在这几年的交往中,忘记了李世民,成了自己的人。李建成的误判,不仅是因为常和藏得好,更重要的是,常和不仅与李世民作战,而且与李建成并肩作战。换言之,常和也是李建成的前部下。

李世民的军功功勋极高,其在朝廷内外的威望让李建成吃醋。因此,魏征建议李建成带兵攻克刘黑泽,刘黑泽卷土重来,因为刘黑泽当时是个软柿子。“资源匮乏”,李建成想借此建立军功,稳定东宫的地位。正是在这场战斗中,常和与李建成并肩作战,建立了李建成之间的单边信任关系。

玄武门变后,无论是秦朝皇宫八百余名勇士伏击,还是后来抵抗东宫增援,常和发挥了很大作用。最重要的是,李建成之所以事先得到通知,是因为他对故宫的安全盲目自信。在这种情况下,它还在这里,这与昌河有着间接的关系。

玄武门宿卫常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从隋朝末年大乱之时便揭竿而起,随后面临选择时,多次作出正确选择,最终凭借军功以及参与玄武门之变,在唐朝站住脚跟。常何虽是武将,却极为清醒,对形势判断非常准确。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常何

更多文章

  • 唐将常何:本是李建成部下,玄武门之变时,为李世民打开城门

    历史人物编辑:知谈历史标签:常何

    唐朝是历史长河中继隋朝后统一的一大中原王朝,在这期间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在公元626年,大唐立国八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也正是这件事情深刻地影响了大唐的历史,也正是这一事件奠定了一位名垂青史的帝王。这件事情就是——玄武门之变。6月4日的黎明,李世民了结了自己亲兄弟的性命,成为了

  • 唐将常何:看人“有多准”?身为李建成的亲信,为李世民打开城门

    历史人物编辑:芸汐说历史标签:常何

    公元626年,唐朝的皇太子李建成和皇四子李元吉策马踏进玄武门,准备去找父亲李渊告秦王李世民的状。但凭借着征战四方养成的敏锐直觉,他们发现周围的气氛寂静得有些可怕,全无往日的自然轻松。二人立刻意识到,恐怕事情有点不对,随即拨马准备离开。就在这时,李世民带领大批府兵鱼贯而出,将李建成和李元吉杀死在了玄武

  • 玄武门守将常何,潜伏多年为李世民立下大功,事后为何没有封赏?

    历史人物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标签:常何

    唐朝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李世民悍然发动玄武门事变,一举奠定了数月后走向皇位之路。这次事变不是一蹴而就,是经过了李世民及其党羽们的周密谋划,诸多依附于李世民旗下的文臣、武将们按照各自的职责参与其中。下面聊聊其中一位起到较重要重用,但事成后又被李世民刻意忽视的参与者,当时的玄武门守将常何。事变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真正目标,不是太子李建成,更不是李元吉

    历史人物编辑:中林长科技标签:李元吉

    众所周知,古代的继承之争非常残酷。为了争夺皇位,诸侯们可以说是不在乎兄弟之间的亲情。比如发生在清朝康熙在位时期的“九子夺嗣”,雍正皇帝胜利后,不仅将自己的兄弟全部囚禁起来,连自己不会画画的儿子也囚禁了起来。清晰的线条。不过,“九子夺嗣”虽然比起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极为残酷,但却相对温和。自从雍正帝即

  • 李建成李元吉死后,三位猛将仍然激战玄武门,斩杀李世民两员大将

    历史人物编辑:郑玉佼标签:李元吉

    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篡隋,在其子李建成、李世民等人的支持下最终篡隋成功,并于义宁二年称帝,立李建成为太子。可是次子李世民在此次起兵中影响重大,李渊也曾答应事成之后会将李世民立为太子。然而大业已成,李渊却开始忌惮李世民的威望,转而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一举动,直接影响了诸子的关系,朝中也因政见不同出现

  • 李世民杀了亲弟弟李元吉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霸占人家的妻子?

    历史人物编辑:朱明桂标签:李元吉

    公元626年(唐高祖武德九年),震惊整个唐王朝的玄武门之变爆发,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两个军事集团矛盾以流血政变的形式激烈碰撞。一夜激战后,李建成、李元吉双双战死,胜利者李世民不仅如愿以偿掌握了帝国的最高权力,而且顺势收纳了一件特殊的战利品——齐王李元吉的妃子杨氏。按照宋明以程朱理学为基础构筑的伦理

  • 射术精湛的李元吉为何3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真正原因你想不到

    历史人物编辑:周文清说历史标签:李元吉

    大家都看过不少的电视剧,都知道皇宫里的人非常多,不过咱们也知道,作为皇帝,想要什么女人不行?就算他不想要,也有不少的人往他这里送,而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喜欢,只要这名女子的背景够大,都会被宠幸一番,毕竟皇帝身边还有要帮助自己的人,从这里来看,其实皇帝也是挺可怜的。但是转眼来看,一个能够嫁到皇宫中的女人,

  • 李世民有那么多嫔妃,为啥还要霸占李元吉的妻子?并不是因为好色

    历史人物编辑:一零历史标签:李元吉

    李世民本来不是太子,但是因为他功高盖主,李渊对他有所怀疑,李建成害怕李世民会威胁到他的王位。他不仅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而且还想杀死李世民。李世民由于察觉到严重的威胁,于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但是在李世民登上王位后,他做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那就是,他娶了他弟弟李元吉的遗孀杨氏,那么李世民是怎么想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为何他却不杀李渊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盘点标签:李元吉

    李世民在唐朝初期发起的玄武门之变,在历史上留下了血腥的一页。在这次事变中,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李元吉。在事后,李渊退位做了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当了皇帝。虽然李世民为了让大家肯定自己,励精图治,可是,在历史上还是遭受了很多诟病。除了诟病李世民残杀自己的兄弟外,人们还诟病李世民占有了他的弟媳。不

  • 李世民诛灭李元吉5子后,为何敢纳弟媳杨氏?杨氏是弘农杨氏之后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李元吉

    李世民一辈子娶了若干媳妇儿,其中杨氏是非常特别的一个。为什么说她特别呢?一来杨氏是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的原配夫人,二来杨氏是隋朝宗室之女,有弘农杨氏的强大背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不光杀了哥哥李建成和李元吉,连他们的孩子也全都给杀了。其中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被诛杀。这个时候李世民看上了李元吉的媳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