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陆贽奏议文的流传
南宋陆贽奏议文的流传范围极为宽广,上至帝学讲筵,下至文人纵览,皆呈现出盛况空前之风貌。探讨南宋陆贽奏议文的流传情况,首先要对其在南宋时期的版本、注本及刊刻情况进行梳理,这是文本流传的基本要求,亦是对该文本的接受意义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载体。
南宋时期陆贽奏议文还以帝学荐书的身份受到以宋孝宗为代表之皇帝的重点推介,这直接确立了陆贽奏议文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官学地位,影响着后世的批评与接受。故而,本节将依据众多目录学著作和史书艺文志等,对南宋陆贽文集的版本、注本以及帝学讲筵、侍读情况进行分析梳理,继而寻求陆贽奏议文在南宋流传的特点。
南宋陆贽文集的版本、注本:版注兴盛,多属综合
据前文分析,陆贽文集整理成书于唐代,发展至北宋为止,出现了以《陆贽奏议》十二卷为代表的多个版本系统,版本情况稳定且多以单行本行世。由于南宋私修纂刻的兴盛,南宋陆贽文集版本发展迅速,新增了《陆宣公文集》二十二卷、《陆宣公奏议》二十卷、《陆贽奏议总要》二卷等多个版本系统,且首次出现了为陆贽文集作注的情况。
南宋时期陆贽文集版本众多,总体呈现出卷数增加、收录全面的整体特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乃是南宋时期两本著名的私家藏书目录,记载了包含经、史、子、集在内的多部典籍书目,为后代考察南宋的学术情况与版本流传状况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
陆贽文集的二十二卷本系统是由前代《陆贽翰苑集》十卷与由奏草六卷、中书奏议六卷组合的《牓子集》十二卷整理而成,是一部集制诰与奏议于一身的综合本系统。此种版本系统流传范围较广,直至现今,众多文集的版本底本亦源自于此。除此之外,《直斋书录解题》还首次载录了《陆宣公奏议》二十卷本系统,称其“唐宰相嘉兴陆贽敬舆撰,又名《牓子集》”。
这是南宋时期首次出现于书目记载中的新版本系统,为考察陆贽奏议文在南宋的版本流变提供了重要文献依据。而此处所谓之《牓子集》与上述集奏草和中书奏议而成的《牓子集》十二卷本系统非同一版本系统,只是借“牓子”一词之意共用了一个卷本名,系统卷数实为相异。
至此,南宋陆贽文集的主要版本系统已基本确定。针对南宋陆贽文集的版本系统,于以上两者私家藏书目录之外,私修类书《玉海·艺文》与纪传体通史《通志·艺文略》等亦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王应麟《玉海·艺文》直接用较大篇幅记载了陆贽文集自唐代权德舆为始的版本流变情况,不仅较为详细地反映了陆贽文集在整个唐宋年间的流传变化过程,同时还提及了其南宋版本流传的两处新变,对此,可总结为:
其一,权德舆于《唐赠兵部尚书宣公陆贽翰苑集序》中所载《中书奏议》七卷,今存五卷;其二,崔端于其诗中新集唐《陆贽奏议总要》二卷,“删取可行之要,始于君道,终于兵事。其推明致理之原可以法,其指陈当世之失可以监”,为帝学讲筵提供方便。
除此之外,《遂初堂书目》与《(景定)建康志》对陆贽文集书目亦有所载,由于未记载卷数,故无法准确定位其所载录版本的具体情况,但亦可作南宋版本考察的辅助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南宋陆贽文集的版本流变情况。
总言之,南宋时期陆贽文集的版本系统在延续唐五代及北宋的基本情况之下,还新增了多个版本系统,表现出有别于前代的两个重要特点:第一,该阶段陆贽文集的版本出现了“综合本系统”,且流行较广,较之北宋时期的多个单行本系统,内容更为丰富全面,可作为考察陆贽文的总集;
第二,由于宋孝宗将陆贽奏议作为帝学讲筵、侍读之书,直接推动了该阶段删取陆贽奏议文之精要而成的“总要”版本出现,呈现出以精简化内容进行流传的特点。是以,南宋郎晔在陆贽奏议流传宽广的基础之上为其作注,继而撰写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关陆贽奏议的第一本注书:《唐陆宣公奏议》十五卷。
该注本直接奠定了后世对陆贽奏议注释的基础,推动了清代张佩芳等对其全集的注解,影响深远。除此之外,陆贽其他文类的版本流传在北宋的基础上还新增了“陆贽《备举文言》二十卷。书目:三十卷。摘经史为偶对类事,其四百五十二门”、《君臣图翼》二十五卷等,这些卷目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陆贽文流传范围的扩大化,辅证着南宋陆贽文集流传广泛之结论。
陆贽奏议文的帝学荐览:侍读东宫,进读于君
南宋乃陆贽奏议文流传的鼎盛时期,该时期不仅出现了包括单行本、综合本、总要本等在内的多个版本系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同时,陆贽奏议还被宋孝宗作为帝学荐书成为朝廷讲筵、东宫侍读的对象。
所谓帝学,乃指古代君王为习得治国安邦之道而进读的政事课程,亦称皇帝之学。王应麟《玉海》便将“淳熙读陆贽奏议”一事记载于“帝学”类中,充分体现了南宋陆贽奏议文的流传由文人自主纵览、君臣推尊等发展而为皇帝“下旨进读”,直接确立了陆贽奏议文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正统官方地位。
是以,欲完整把握南宋陆贽奏议文的流传情况,还应探究南宋陆贽奏议文在帝学荐览的影响下所呈现的具体进读状况,并结合相应背景分析其成因。
首先,淳熙年间,宋孝宗对“陆贽奏议”极为推崇,将其作为帝学用书“下旨进读”。
由令皇太子熟读为始,至萧燧侍读终篇为止,共历时十年。其中各朝臣讲筵侍读五年,历时较长,且研究精细。
其次,南宋时期以帝学荐览的形式推动陆贽奏议文的流传,是由其政事背景和文化背景共同决定的。
如前文所言,南宋陆贽奏议得到宋孝宗的极大推崇,使得陆贽奏议成为帝学用书,究其缘由主要有二:一是经过靖康之乱以后而建立的南宋政权,国事衰微、朝局动荡,至孝宗时期南宋王朝短暂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宋孝宗励精图治,亟需寻求优秀的政事主张来改善时局,陆贽于奉天之乱后所上书的诸多谏议指陈利害、条陈清晰,极大地符合了宋孝宗治国治道的要求,这是由该时期的政事背景所决定;一是陆贽奏议文经过唐五代时期的整理成书与传播,北宋朝臣的缮写进呈与推尊,发展至南宋时期已经具备较为坚实的文献基础。
且南宋学术繁荣昌盛,继而共同推动了南宋陆学鼎峰状态的形成,这是由该阶段的文化背景所决定。总之,宋孝宗对陆贽奏议的帝学荐览直接推动了该时期陆贽奏议的流传,不仅促进了当代及后世对其的批评与接受,更充分挖掘了其中所蕴含的治道价值,为其经典性意义的深度解构与当代价值的新一轮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时期的流传较前代而言,更为正统化与官方化。
南宋时期陆贽奏议文的载引
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较为动荡的时期,宋室南迁所造成的国势衰弱,使得南宋政事、军事和科技等在一段时间内都相对低迷。然以宋孝宗为代表的南宋统治者重视文化建设,不仅兴盛了一批书院,更出现了众多私修类书和刻本等,极大地促进了南宋文学的发展。
由此,南宋形成了文人别集数量巨大、程朱理学繁荣昌盛的局面。南宋时期的陆贽奏议文因文人推崇、帝学荐览等缘故,屡次被众私修类书、史书、地方志、游记、别集、专著等载录引用,其中以《玉海》、《记纂渊海》、《续资治通鉴长编》、《增注唐策》等为代表,对陆贽奏议文载引极为丰富,继而广为世人所师法与接受。
南宋私修类书对陆贽奏议文的载引:涉类丰硕,方式新颖
南宋时期,造纸术的发展推动了民间坊刻的产生,私修类书的情况相继出现。其中部分规模宏大的类书著录详尽、撰述详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开启了南宋私修类书的高潮。
陆贽奏议作为南宋帝学荐览之用书,其流传范围比较深广,其中以《玉海》、《山堂考索》和《记纂渊海》为代表,对陆贽奏议文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载引。该阶段类书对陆贽奏议文的载引较之北宋而言,数量增多、涉类愈丰,呈现出更为新颖繁盛的趋势特点。
以下将就其主要载引情况进行分析,以探讨陆贽奏议文在南宋的具体接受情况。
第一,《玉海》与《山堂考索》作为按天文、地理等门类区分的大规模类书,对陆贽奏议载引颇多,且皆对其所提倡的“均节赋税”主张较为重视。其中《玉海》共载引17条,涉及陆贽奏议原文10篇;《山堂考索》共载引14条,亦涉及其原文10篇。
王应麟《玉海》全书共204卷,乃南宋类书之私修巨制。其编撰体例按门类区分,共著录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二十一门,并准确提供了文献来源之书目,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
诚如前文所言,该类书对宋孝宗淳熙年间下旨进读陆贽奏议一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述。在还原南宋陆贽奏议流传史的基础之上,全书还对陆贽奏议中涉及国政主张等文段进行了部分载引,共计数额达17条,涉及相关原文10篇,其中对《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相关内容载引5条;
对《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论关中事宜状》和《请减京东水运收脚价于缘边州镇储蓄军粮事宜状》相关内容各载2条;对《论缘边守备事宜状》、《又论进瓜果人拟官状》、《兴元论解姜公辅状》、《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和《论裴延龄奸蠹书一首》相关内容各载1条,可谓内容颇丰。
由此可见,《玉海》一书对陆贽奏议文较为重视,尤其对陆贽所提出的“均节赋税”主张青睐有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陆贽奏议主张在南宋的重要影响力。
章如愚《山堂考索》元明刻本212卷,是现今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全书分前集、后集、续集、别集四集,共著录天文、地理、官制、学制等门类达四十六种,较《玉海》而言,分类更细、著述更详。
是故,《山堂考索》乃为考证掌故、折衷己见而生,较之南宋其他类书,主观性更强,文献价值更大。该类书对陆贽奏议极为重视,不仅载引相关内容达14条,涉及原文10篇,同时还针对各载录文段进行分析评述,以求通过陆贽奏议之主张寻求今时经世治国之法。
如此大规模、大类别的载录引用,充分反映了以章如愚为代表的南宋文人学者对陆贽奏议主张经世致用价值的肯定,极大推动了陆贽奏议文在南宋的流传。
第二,《记纂渊海》取陆贽奏议之金句纂言,不载其论事之始末,只记文句之内蕴,以别具一格之法共引用其奏议文之言22条,涉及原文12篇,开创了陆贽奏议文流传和接受的新方向。
显之,南宋时期私修类书众多且对陆贽奏议所载颇丰,尤以《记纂渊海》为中心,以金句纂言的形式呈现出有别于北宋四大部书的新特点,开拓了南宋陆贽奏议文批评与接受的新方向。
南宋史书对陆贽奏议文的载引:以古鉴今,经世致用
南宋基于北宋官修史学的基础,其史学亦处于繁荣昌盛的状态之下,继而编修了众多断代编年体史书、兵制类史书和赈灾类史书等。
又因众史家对司马光《资治通鉴》十分推崇,故出现了以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为代表的多部“通鉴学”史书,对《资治通鉴》进行分类编排或创立纲目,极大促进了南宋史学的发展。
南宋史书对陆贽奏议的载引不若北宋般详实,但多增加了对其经世致用价值的分析与探讨,其中以《续资治通鉴长编》、《救荒活民书》等为代表,以古之陆贽奏议鉴今之朝政时局,呈现出有别于北宋史学的新特点。
现针对陆贽奏议文在南宋史书中的主要载引情况进行分析,以考察其在南宋史学中的接受程度与地位。
首先,南宋编年体史书众多,且多对陆贽奏议有所载引,其中以《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为代表,对陆贽奏议之载引相对丰富,但所录较简,多作以古鉴今之用。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上自宋太祖建隆,下迄宋钦宗靖康,乃是一部仿《资治通鉴》体例而成的规模宏大的南宋私修断代编年体史书。全书采用原文文段载引或概述意旨的方式对陆贽奏议进行借引,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北宋朝廷君臣对陆贽奏议推尊之史实,既突出了陆贽奏议对北宋诸家的影响,亦表明了编修者作为南宋史载者对陆贽奏议文价值的肯定。
此中载言从对陆贽奏议经典文句的载录引用入手,对立国之基、治国之本、用人之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分析,虽所录所言较简,但皆具以史为鉴之功用,促进了陆贽奏议文在南宋的传播。
与之类同,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乃记载宋高宗一朝时事之编年体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概言其书虽取法李焘,但精审方面更胜一筹。
而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则集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有关宋金和战之史料而成,对事涉北盟的诸家诏、敕、奏议等文类进行了铨次载引。二者皆与李焘类似,对陆贽奏议文进行了精简式载引,目的同样是以古鉴今,借陆贽之论寻求经世治国之法。
其次,赈灾类史书《救荒活民书》与兵制类史书《历代兵制》作为南宋时期两部独具一格的专项史书,皆对陆贽奏议文有所载引,但所录不多,着重突出陆贽奏议中所提出的赈灾、用兵之论。
《救荒活民书》乃南宋治荒名吏董煟在总结历朝历代救荒政策之利弊的基础之上撰写而成,是救荒赈灾类的专项史书,可补正史之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陈傅良《历代兵制》一书,性质与董书类同,皆属专项史书,乃为记载历代兵制得失而作。此书借陆贽《论关中事宜状》中所言诸府与关中府兵的相关数据总结唐代兵制的状况,为切实还原唐代兵制体系提供了有效的文献支撑。
是以,此类史书载引充分反映了陆贽奏议文具备深刻的文献史料价值性,或补订正史之阙,或辅证官史之论,极大促进了后世史学的发展。
总言,南宋史书对陆贽奏议文所录较简,较之北宋更着重突出其以古鉴今之功用,此当由该时期的时代背景与政事环境所决定。除此之外,其实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亦较为详实地保留了多篇陆贽奏议原文,该书作为南宋史学的重要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反映着陆贽奏议文在南宋的传播与接受状况,但因其文本源自于《资治通鉴》,且前文对此已有铺叙,故不再赘述。
南宋总集、别集对陆贽奏议文的载引:援引诸多,所录皆精
据文史记载,宋朝推行“重文轻武”之国策,将“崇经办学”作为立国之本,继而发展至南宋时期,官学繁荣、私学兴盛,出现了众多书院私塾,进一步推动了南宋文学的欣欣向荣。北宋中期以来,宋神宗下令推行王安石《三经新义》,采取以论策取士的新科举制度,是以至南宋为止,出现了众多以供科举士子论策取用的总集、选本,其中以《增注唐策》和《论学绳尺》为代表,对陆贽奏议进行了大规模载引和分析,充分体现了陆贽奏议文在南宋科举界的重要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