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陆贽:古代第一清官,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陆贽:古代第一清官,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温豪 访问量:4254 更新时间:2023/12/9 1:46:36

陆贽,字敬舆,唐代著名政论家、骈文家,世称陆宣公。陆贽为人雄才伟略,撰文锦心绣口,其制诰奏议被后世奉为圭臬。陆贽少负盛名,进士及第之时年岁尚浅,且初仕之路较为顺遂。直至“泾原兵变”起,唐德宗对其依赖程度愈加深厚,无论是制诰起草,亦或是政论上书,皆挽救岌岌可危之时局于水火之中,实不负中唐贤相之称。然朝局动荡,功高必受谗忌。

裴延龄之辈对其构陷诬蔑,继而陆贽罢相,德宗疏而远之。朝局仕途的打压陷害,一来体现中唐政局之动荡不安,再来亦从侧面折射出陆贽奏议政论之风采卓然。是以,后世将陆贽“比汉之贾谊”,赞其“智如子房,而文则过”,有“三代王佐器”,充分表现出对其的认可与接受。

该时期陆贽奏议文的接受呈现出较为简易平实的特点,主要影响了以权德舆、韩愈、刘昫等为代表的文人史者对其政论价值与文学意义的肯定与接受,乃陆贽奏议文接受的发轫初兴阶段,初步奠定了陆贽奏议文经典化的基础。

唐五代时期陆贽奏议文的流传

从整体而言,该阶段完成了陆贽文集的成书,奠定了后世陆贽文集众版刻本、注本等产生和流传的基础,影响着唐五代以“龙虎榜”成员为中心的受众群体、以骈体公文改革为中心的文学群体和以社会功用性为中心的社会群体对其政论和文学价值的肯定与接受,流传较为深广。

陆贽文集的成书:成书尚早,以类相从

陆贽文集成书于唐朝时期,且对后世影响深远。据相关文献记载,陆贽文集不仅成书尚早,且存目众多,乃古代制诰奏议文集之大作。探究陆贽文集的具体成书情况,首先当从历史时代背景出发,分析陆贽文集得以整理成书的缘由所在。

其一,陆贽少有才气,出仕期间,备受德宗倚重,史称“内相”。故而,代拟诏书,上书奏议,其为文行书见诸者众,具有结集成书的客观条件。

自“泾原兵变”始,朱泚之乱带来巨大的朝局动荡,唐德宗于仓皇之中出逃奉天,被迫围困至月余,史称“奉天之难”。奉天之难乃中唐“德宗统治”的转折点,亦是唐朝政局势力的变更期。

“奉天之难”中,陆贽奉皇命撰《奉天改元大赦制》,其虽为制诰文书,然“公洒翰即成,不复起草,初若不经思虑,及成而奏,无不曲尽事情,中于机会,仓卒填委,同职者无不拱手叹伏,不能复有所助。”

而后,朱乱方平,战火暂熄。据《旧唐书·陆贽传》载:“一日之内,诏书数百。”可见,陆贽所作制诰奏议文书数量可观,且受之者众,有敷制诰于天下而百姓闻之者,有上奏于王上而同职阅之者,这些无疑为陆贽文的结集成书提供了客观条件。继而,同时代的权德舆与韦处厚等人对陆贽极为推崇,览公之作,并将其整理、编纂成书。

其二,陆贽文采卓然,以骈体公文行世。宣公为文,或朝廷同职、或天下百姓,闻之阅之者无不拱手叹伏、挥涕激发。故而,陆贽自身学养才能之卓越,乃陆贽撰文成书的主观条件。

陆贽挥文成藻,仅以制诰一文便可在战乱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晋刘昫《旧唐书·陆贽传》有言:“故奉天所下书诏,虽武夫悍卒,无不挥涕感激,多贽所为也。”无怪南宋陈长方于其《陆宣公》一诗中生发“或云诏令下,雪泣山南军”之感叹。

陆贽作制诰之文,虽例行公文之体例,却情动于中,使读者无不感激涕零,足见陆贽笔力之厚重,文学涵养之高尚。至于其奏议上疏,与制诰文书类同,同样极具感人至深之功效,诚如文献所载:“臣每读陆丞相论延龄疏,未尝不泣下沾衿。”由是观之,陆贽文不仅文采斐然,同时还具有十分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为少负盛名的才子智士,陆贽具有卓越的学养才能,因此即使是较为刻板的公文范式,依旧能撰写出流传于天下的公文。此为陆贽成书的主观条件,是其成书的重要原因。

陆贽文集成书时间尚早,中唐时期便有多篇制诰奏议文流行于世。对此,唐五代有详细的文献资料记载,这为确定陆贽文集的成书时间和分析其特点提供了具体依据。

唐权德舆《唐陆宣公翰苑集序》载:“公之秉笔内署也……则有《制诰集》一十卷。览公之作……则有《奏草》七卷。览公之奏……则有《中书奏议》七卷。”权德舆作为与陆贽同时代之人,在览公之文时,被其制诰奏议文笔所折服,叹其为“昭昭然与金石不朽者”也。

但由于此前陆贽制诰奏议别集在流传的过程中编次较为杂乱,故而权德舆遵循“以类相从,冠于编首”的原则,为其整理出制诰集十卷、奏草七卷以及中书奏议七卷,疑为后代二十四卷综合本系统的祖本,这是关于陆贽文集整理的最早记载。

此后,唐朝宰相韦处厚又将陆贽制诰文编纂成集,对此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艺文志》有载:“陆贽《论议表疏集》十二卷。又《翰苑集》十卷,韦处厚纂。”

显然,《翰苑集》一书编纂的是陆贽制诰集十卷,韦处厚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其结集编纂为单行本,乃《陆宣公翰苑集》的最早编纂本,对后世影响颇深。而《新唐书·艺文志》当中所提及的“《论议表疏集》十二卷”,或为陆贽“奏草”和“中书奏议”综合之文集,因区别于制诰集之特性而另行编纂成书,至于其整理编纂者,因文献未有记载,故尚不可考,但足以证明早在北宋以前陆贽文集便已有所流传。

除此之外,在《旧唐书》中,也较大规模地载引了多篇陆贽文,亦辅证了陆贽文集结集流传较早之结论。

综上,陆宣公奏议在权德舆、韦处厚等人的整理推动下,早在唐代时期便已编纂成书。虽其唐代版本在历代的流传过程中不慎佚失,以致现今已无法窥探其原貌。要言之,陆贽文集成书于唐朝时期,且多以制诰和奏议之单行本传世,并对后世影响深广。

陆贽奏议文的传播:“效之为文为臣事君之道”

陆贽公文的传播始于成书前,且受之者众。而后陆贽文集的整理、编纂,无疑为其进一步流传奠定了基础。

唐五代时期作为陆贽文集的成书以及流传初兴期,其传播方式与影响范围直接推动了当时社会对于陆贽其人其文的接受与批评。故而,探究陆贽奏议文的传播状况,实为必要。

首先,陆贽奏议文在唐五代时期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二。

其一,部分中书奏议因其官方文书之特性,在上书言事之时便得以记载与流传。《唐陆宣公翰苑集序》在论及陆宣公制诰奏议之时云:“公之文集有诗文赋,集表状为别集十五卷……惟制诰奏议乎!虽已流行,多谬编次。”

文之本意乃为言明陆贽文集此前编次多谬误杂乱,故该本对其进行重新整理。然抛开本意不谈,“虽以流行”四字,亦可知陆贽奏议文早在权德舆整理本结集前便得以传播。

这种传播虽不够系统,且因其官方上书的特性,多推崇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功效性,但亦反映出陆贽奏议文自成文起便已具较大的影响力。至于陆贽的制诰文书,则更是书诏一日数十下,“论撰诏敕使,千里如对面”,远近征发,阅之者众。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陆贽文的传播与流行。

其二,陆贽文集的编纂成书与文献载引扩大了其传播路径。据南宋目录学家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记载,权德舆《唐陆宣公翰苑集序》中提及的别集文赋表状在南宋时便已佚失,佚失时间尚不可考。故而,权德舆、韦处厚对陆贽文集的整理与编纂,无疑为陆贽文献资料的保存提供了重要保障,并推动了后世对陆贽文集的进一步注释、校勘与出版。

而陆贽奏议文的部分政疏己见,在《旧唐书》中的载引高达十一条。五代时期史书著录的高密度载引,奠定了陆贽奏议文在史传文类中的重要地位,促进了后世对陆贽奏议文历史、社会与文学等多方面价值的理解与接受。

其次,陆贽奏议文在唐五代传播时影响范围主要有三。

其一,以“龙虎榜”成员为中心的受众群体。《新唐书·欧阳詹传》云:“举进士,与韩愈、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联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龙虎榜者,乃当时科举名选之榜也,众科举名士皆以荣登“龙虎榜”为耀。陆贽少仕于朝,深知朝廷选才任能之弊病,对此有上疏《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等奏议于德宗,望改任才之弊端。

时陆贽任科考之主司,因其本人的文学素养极高,对考生之文考察又极为精准,故而大刀阔斧地推举了韩愈、李观、欧阳詹等人登上“龙虎榜”。

及第之人,在此后的几年内声名鹊起,而以韩愈、李观为中心的“龙虎榜”成员与陆贽便有座主与门生之情谊,正如南宋刻书家廖莹中在为韩昌黎《赠张童子序》一文作注时所提及:“愈与童子俱陆公之门人。”

由是,以“龙虎榜”成员为中心的群体与陆贽关系颇深,可在一定程度上受其思想与文风之影响,乃陆贽奏议文在唐五代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受众成员。

其二,以骈体公文改革为中心的文学群体。于景祥《唐宋骈文史》论及陆贽时,称其为“杰出的骈文改革家”,并评价道:“上承‘燕许’融散入骈的传统,下开赵宋四六散化的先河”。

陆贽作为奏议制诰类等庙堂之作的公文创造者,其行文创作一改过去刻板的范式,不仅融情于文,更是将散文创作的方式融入至骈体公文中来。

如果说苏颋张说的文学创作发了骈文的改革,那么陆贽则是真正推动骈体公文改革的转折点。因此,立志于改革四六文体之弊病的文学群体,在进行文学变革之时,必然受到陆贽骈体公文改革的影响,并对其奏议文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析与解读。

因此,以骈体公文改革为中心的文学群体是唐五代时期陆贽奏议文在文学上的影响范围,且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明清。

其三,以社会功用性为中心的社会群体。陆贽奏议文作为一种上书言事之公文,具有重要的社会职能。刘勰《文心雕龙·奏启》云:“若乃按劾之奏,所以明宪清国。”即,如果是表达按察弹劾之类内容的奏议文,那么就是用来明正法纪、肃清国政的。

显之,奏议文作为例行公文,其最为主要的职能是其社会功用性。陆贽奏议文因其骈体改革的特性,又富含能使阅读者感激涕零的情感特征,使得后代在对陆贽奏议文进行研究之时稍加忽视了当中极为重要的社会功用性。

其实,陆贽作为敢于上谏的贤相忠臣,其众多奏议文对于弹劾奸臣、改革时弊都具有重要作用。如其《论裴延龄奸蠹书一首》便文书了裴延龄的多项奸佞之举,这些奏议文对当时较为清明一派的群体具有一定影响,后晋刘昫亦受其影响,于《旧唐书》中将其表达多方面政见的奏议进行载引,代表了陆贽奏议文在社会当中的影响性。

总言之,陆贽奏议文自其成文起便已开始流行,且传播影响范围较广,继而被权德舆誉为“效之为文为臣事君之道”,体现着陆贽奏议文在传播过程中对文学和社会的双重影响力。

标签: 陆贽

更多文章

  • 古代清廉宰相陆贽,唐德宗明确告诉他:细小物品受亦无妨

    历史人物编辑:浅品历史标签:陆贽

    自古以来,尽管朝代在不断更迭,但不变的是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有很多贪官,如秦朝的赵高、东汉的梁冀、西晋的石崇、清朝的和坤等,人人富可敌国。但与之相反,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两袖清风、为人清廉的官员存在,如人们所熟知的包拯、海瑞、陆贽等,其中唐朝的著名官员陆贽是中国历史上最清廉的宰相之一,其清廉程度甚至连皇帝

  • 唐朝名臣陆贽

    历史人物编辑:深更读史标签:陆贽

    陆贽,出身于江南四大姓之一得吴郡陆氏,这可是一个大家族,影响力很大。他还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陆逊的后人,也算是名门望族了。这位陆逊可不是一般人,一生出将入相,死心塌地的跟着孙权,被称为“社稷之臣”。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家早已家道中落,陆贽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还英年早逝了。陆贽是唐代宗期间的

  • 郭子仪的手段到底有多高明,让鱼朝恩这样的权宦,都惊骇佩服不已

    历史人物编辑:尚元凡标签:鱼朝恩

    郭子仪,唐朝著名的大将军,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个朝代,于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可是凭借自己的机智,不仅获得了皇帝们的信任,甚至还征服了权宦鱼朝恩,获得善终,下面我们用几个例子,来说下郭子仪的为官、为人的处世之道。第一件事情,父亲墓地被盗首先,郭子仪的第一个身份,就是手握强兵,功绩盖

  • 鱼朝恩被处死并非因为独揽朝权,而是与藩镇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菜鸟标签:鱼朝恩

    唐代宗李豫在后世的评价很高,他为人称道的功绩之一是“诛杀三奸”,这也受到后世很多文人的好评。天下观军容使鱼朝恩便是所谓的三奸之一,李豫处死鱼朝恩的事情也受到后世君王效仿。宋朝大文豪苏辙、明清思想家王夫之,都对此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帝王权术应用到极致的典范。在很多历史著作中都认为,鱼朝恩被李豫处死

  • 元载获得唐代宗高度信任,本可成名相,为何又被唐代宗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西施小女标签:元载

    唐代宗李豫,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子,其母为章敬皇后吴氏。唐玄宗有孙子百余人,而代宗最为年长,为嫡皇孙。代宗为人聪明宽厚,喜愠不形于色,此外他还好学强记,通易象。起初,唐代宗名为李俶,被封为广平郡王。安禄山造反之后,唐玄宗去了四川,肃宗留下讨贼,而代宗则经常跟随肃宗在军营之中。在征讨安庆绪的战役之中,代宗

  • 《长安十二时辰》给每个角色加一个口头禅,张小敬最猛元载最真实

    历史人物编辑:笑婆娑醉颜陀标签:元载

    张小敬:今日阻我办案者,死。之所以在剧中看不到他明显的推理镜头,是因为所有线索在他面前,基本上就是一秒就通。还记得张小敬在靖安司牢房里刚被提出来的时候吗?崔器行动失败,李必抓破脑袋也没有想出问题出在哪儿,结果一直被关在牢房中的张小敬一语道破是驼铃原因,让李必折服不已。因此,在整个《长安十二时辰》中,

  • 《长安十二时辰》中,元载带人去救圣人时,为何非要杀了檀棋不可?

    历史人物编辑:喜欢吃美食标签:元载

    檀棋知道的事情太多,元载害怕檀棋事后会揭发自己的种种恶性,影响自己向上爬的步伐。在张小敬拯救长安的过程中,檀棋数次出现,上演美女救英雄的戏码,许多李必都不知道的行动细节,檀棋却都是亲历者。她和张小敬早已生出情愫,眼尖的元载已经看出了端倪。檀棋行动自由,跟张小敬关系匪浅,又有一身不错的武功。一旦阵前反

  • 元载被抄家时候,搜出20袋胡椒粉,古代还有哪些东西堪比黄金白银呢?

    历史人物编辑:爱莉聊科技标签:元载

    这件事情的发生是有着一定的时间背景的。当时是唐代宗统治时期,元载,唐朝的一位宰相,凭借自己的才华才在朝中得到重用。期初还好好的为朝廷做事,但是后来因为得到皇帝的信任,权利越来越大,野心也就随之大了。渐渐地被名利蒙蔽了双眼,经常仗着权势贪污受贿,唐代宗实在忍受不了他了,就派人将他抓起来,并抄家。在抄家

  • 《长安十二时辰》最讨厌的人,却最真实,大部分人都活成了元载

    历史人物编辑:谜题之一标签:元载

    《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引爆了暑期档电视剧的口碑大战,即使在今年格外热闹的暑期档,即使多部热门大剧同时播出,但就口碑而言,《长安十二时辰》一直都是老大。好口碑不是吹出来的,该剧现在之所以这么火爆,是因为这部剧的确是难得的佳作。如果看过这部剧的话,对于为什么说这部剧是佳作这个为题,肯定能能给出很多不同

  • 《长安十二时辰》元载,史上最奇葩贪官,贪污64吨胡椒丢了脑袋

    历史人物编辑:迪尔说史标签:元载

    《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的元载,通过巴结王宗嗣女儿王韫秀成功上位,后来一度做到宰相,控制朝政,连皇帝都要看他脸色。可是,元载这个宰相,虽然也是大贪官,却和宋之蔡京,明之严嵩,清之和珅截然不同。元载别人喜欢贪占黄金白银古玩字画商铺土地,可是元载,却喜欢贪污胡椒面!元载倒台时,从元载家中抄回来的800石胡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