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玄宗责问姚崇:你儿子是啥职位?姚崇一句话,扳倒背后告状的小人

唐玄宗责问姚崇:你儿子是啥职位?姚崇一句话,扳倒背后告状的小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潘娥 访问量:899 更新时间:2024/1/2 0:33:37

唐朝作为古代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朝代之一,不仅涌现了多位政绩辉煌、才华出众的帝王,更有许多贤臣名垂青史。而提及名臣,必然避不开这唐朝的“四大贤相”,前是号称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后有姚崇宋璟两位名相。

而在这四大贤相中,姚崇又显得与众不同,他不仅政绩显著,先后在武则天时代、睿宗、玄宗各朝中拜相。而之所以能三代为官,不仅在于他的才华出众,更在于他善于权谋,精明过人。

当唐玄宗为姚崇二子“走后门”的事情质问他时,他却仅凭寥寥数语平息玄宗怒火,反而将背后说坏话的人扳倒。

两相之争

实际上,唐玄宗这看似随意的一问背后却是姚崇和魏知古两位宰相的相争。

相比于姚崇因武则天、睿宗时代的政绩不斐,到玄宗时代便已经是万人之上,魏知古之前的成绩就有点不够看了。

本是小吏出身的魏知古在姚崇的推荐下,一步步成为了与姚崇并列相位的重臣。当然,魏知古的才能不必说,不然也无法与姚崇相提并论,但对于这个自己一手提拔起来却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姚崇其实是带有轻视态度了。

在姚崇看来,若不是他便不会有今日的魏知古。于是姚崇便给魏知古安排了一些不好的差事,诸如主管洛阳官员的铨选,这样一来魏知古被调离中央,权力也有所被架空的意思。魏知古自然也是这样认为的,于是魏知古便对曾经的恩人有了报复之心。

恰好当时姚崇两个儿子都在洛阳,更是仗着父亲对魏知古的知遇之恩,想让魏知古为其谋求官职。而魏知古一面应下,另一面则是在回到长安后将这件事告诉了唐玄宗。

身为皇帝,自然忌讳官员滥用权力。于是唐玄宗便找来姚崇,谈话中旁敲侧击地说了一句:“你有几个儿子,都是何职位?”

不曾想,姚崇说了一番话,却让魏知古反被罢免。

主动承认,反将一军

听到这个问题,姚崇自然心里清楚,帝王这是质问来了,也清楚必然是那去了洛阳回来又与自己不和的魏知古手笔,若是他一味遮掩,反而会让帝王不悦。

于是他便说道:“臣三个儿子,其中两个现在在洛阳任职。但这两人又不成器,虽有很多欲望,却很少与人交往,他们多半是以为我曾对魏知古有知遇之恩,便去找魏知古求官了。”

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是说明了“前因后果”,因为他们太傻不会与人交往,还认为我当初提拔了魏知古,对方想必也愿意伸出援手,却不想魏知古不帮忙就算了反而来告状了。

一听如此,唐玄宗立马生气了,只是这个生气的对象却是魏知古,说道:“这魏知古真是忘恩负义,你是他的恩人,他不仅不感恩,反而背后说你坏话。”

听到帝王对魏知古如此生气,姚崇没有马上开口谢恩,反而是先替魏知古说好话:“这一切都是犬子不肖,扰乱了法令,陛下能够饶恕他们已经是对臣的大恩了,若是惩罚魏大人,肯定会让众人以为陛下不够明智,违背了德育。”

玄宗听到这话自然觉得:难道我一个皇帝还不能撤你职了?你如此不懂感恩,又如何会感恩我的恩德?

尽管姚崇反复劝说,唐玄宗第二天依然下旨,免去了魏知古的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的职位。

不得不说,姚崇的随机应变和琢磨人心的能力实在高超,一番话便扭转了局面,还下了对方一城。事实上,姚崇诸如此类的事迹可还真是不少,轻松扭转自己的劣势。

既能明哲保身,又能庇护家人

在武则天时代,担任宰相的姚崇与张柬之等大臣发动了“神龙政变”,将武则天赶下台,可当第三天,中宗携百官前去武则天宫殿,众人表面是探望,实则是示威。而就在众人欢欣雀跃的同时,姚崇却暗自哭了起来。

当被中宗问到为何哭泣时,姚崇如此说道:“我为人臣,为了唐朝不得不推翻她,可同时她对我的赏识也让身为臣子的我悲伤”。此话虽让姚崇贬官外放,却也得以避开了此后惨烈的宫廷斗争,姚崇也可谓是明智保身了。

而病逝前姚崇的一番谋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他利用同为宰相的张说,为自己的子女和家族谋得一份安稳。姚崇为官时与张说可谓是水火不相容,算计对方都是你来我往的,姚崇深知自己死后对方不会轻易放过姚家,于是他便想出了一计。

他唤来两个儿子,让他们在举办葬礼时,将家里的奇珍异宝悉数拿出放到棺木前,若是前来吊唁的张说有中意的便赠送给他,并恳求他为自己写碑文。

而后如姚崇生前所料,张说在这些珍宝面前果然是花了眼,加上姚崇两个儿子的“真切恳求”,便答应了为姚崇写碑文。而这碑文上所写自然皆是赞美姚崇功绩的话语,随后姚崇之子按照父亲所交代的上交给皇帝。

如此一来,张说也无法再罔顾自己亲手写下的碑文去说姚崇的坏话了。细细思之,姚崇可谓真是深谋远虑、精明过人了。

“以德报怨”也是说话的艺术

当被人说坏话的时候,大多数的人会选择用同样的态度反击,而理亏的一方虽然落了下风,但占着理的一方也难免被有些人冠上斤斤计较的名声。既然“以怨抱怨”讨不到好处,何不试试“以德报怨”呢?

这里所说的“以德报怨”并非真的是对方做了对你不利的事情你还宽容对待,而是对方说你坏话的时候,不仅没有反驳,反而是说尽对方好话,明面大方夸赞实际却是凸显对方狭隘卑鄙。

在姚崇与魏知古的你来我往中,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当面对魏知古 背地里说坏话的行为,姚崇不仅没有否认,而是自认做错,且处处维护魏知古。如此一来反将魏知古衬托成一个不知感恩、反咬人的小人。

而姚崇之所以这样做,自然是充分了解皇帝的心理。古代为官不仅讲究才能,品德亦是十分重视,不知感恩提拔你的人,反而是背地里捅刀子,这样的人又如何保证将来不会做出不利皇帝的事情来。

皇帝自然明白这一点,这才会不仅没有追究姚崇,反是惩罚了魏知古。不得不说,姚崇深谙说话的艺术,不追求一时的口舌之快,更追求最后的结果。

足以可见,运用好语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往往讲什么话都要视时间、场景、对象而斟酌,这其中的智慧着实不可小觑。

正如孔子曾告诫弟子的:“没有问到的时候说话是急躁;问到的时候不说是隐瞒;不看脸色便贸然说话是眼瞎。”

小结

从这一个小插曲便可看出姚崇深谙说话之道以及过人的智慧。事实上,姚崇自武则天时代拜相,而后睿宗、玄宗时期依旧备受重用,就足以看出此人的政治手腕和谋略心计。不行常人之事,随机应变,说的便是姚崇。

抛开姚崇的政绩不谈,单从他留下的几桩趣谈——寥寥数言便反扳倒魏知谷、死后还能算计政敌张说为其背书,都正说明了深谋远虑的重要性,唯有观大局、提早制定政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更不可有,若是如魏之古一般想害人却反害了自己,那就得不偿失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姚崇

更多文章

  • 武则天被赶下台,群臣大喜,唯独姚崇在哭,一年后才知姚崇的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新移说娱乐标签:姚崇

    说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恐怕要属武则天了。她本名武媚娘,在即位后改名为武曌(zhao),就是日月当空的意思。公元674年,颁诏天下,自号“天皇”,改国号为“周”,并捕杀反对她的人。据有关资料,其直接死亡在她手上的多达93人,包括亲属23人,唐室34人,其他朝臣36人。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完善科

  • 武则天退位众人皆喜,姚崇却在哭,一年后大家发现:姚崇真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姚崇

    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实力与手段绝对不容小觑。不过,正是这样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后世人对她的评价却是褒贬参半的。有人认为,武则天打破了封建思想中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而且在她在位期间,百姓富足,国力强盛。但相反的,对于武则天爱用酷刑,倡导告密之风等做法,不少人也习惯用残忍,

  • 唐朝的救时宰相是姚崇?历经武则天等五代皇帝,姚崇有多大功劳

    历史人物编辑:扬生侃史标签:姚崇

    所谓救时宰相,我认为可以理解为在关键时刻起到重要作用的宰相。那么姚崇作为唐朝著名宰相,他在哪些关键时刻,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呢?01姚崇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为李唐王朝的延续出力。姚崇本身不怎么出名,唐高宗李治活着的时候,姚崇是没什么名声的。一直等到女皇武则天上台以后,姚崇才逐渐崭露头角。他帮助武则天平

  • 武则天退位,众人欢喜只有姚崇哭,1年后大家才发现:姚崇真聪明

    历史人物编辑:韦祖创标签:姚崇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承认的女皇帝,她一直是个褒贬参半的人物,她善于治国、重视延揽人才、知人善任,狄仁杰、张柬之等中兴名臣都是她扶持的。武则天当政期间,政策稳当、文化复兴、百姓富裕,为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长治久安的基础,她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武则天也有很多负面评价,她当政期间,大兴告密之风,重用

  • 唐玄宗问宰相姚崇:要不要给你儿子升升官?姚崇意识到有人要害他

    历史人物编辑:老瓜摄友标签:姚崇

    有一次下朝,唐玄宗和宰相姚崇闲聊,冷不丁的说了一句:“姚爱卿,你儿子现在是什么职务啊?是不是该提拔一下了?”姚崇愣了一下,马上想到,坏了,肯定是有人要搞他,而且这个人就是他的亲信魏知古。这个魏知古也不是一般人,是跟姚崇并驾齐驱的当朝宰相。但是在他还没发迹时,只不过是个小吏,因为有了姚崇的赏识提携,才

  • 姚崇临死前嘱咐了一件事情,儿子照做后,让政敌很后悔

    历史人物编辑:冰城秀玲标签:姚崇

    唐朝在历史上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个时候的中国首都长安城,是当时的世界文化和经济中心。世界各国都会派遣使者前来学习,东边的有扶桑国,即现在的日本。西边的有大食国等,即现在的中亚地区的国家。唐代能有这样的成就,和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治理有关。经过了太宗皇帝的贞观之治,以及武则天的励精图治,都为玄宗皇帝的

  • 唐玄宗询问姚崇:你儿子是啥职位?姚崇一句话扳倒背后告状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云夕客标签:姚崇

    俗话说的好:一朝天子一朝臣;伴君如伴虎。这些都是老祖先总结出来,告诫后人的警示箴言。说是在皇上面前一定要谨言慎行,不知道哪个字哪句话说错了,就有杀头之罪。而面对皇上的责问之时,更是要深思熟虑,娓娓道来。一旦有一丝逻辑不合理被皇上察觉出来,就是大祸临头。大唐年间,当时的宰相姚崇就经历了这么一件事情。有

  • 张说和姚崇斗了一辈子,为何姚崇死后,张说要保全姚崇家人?

    历史人物编辑:孙金星标签:姚崇

    公元721年姚崇快死了,找来他的孩子们说:我老姚虽然干了三朝的尚书,不过也得罪了不少人,在我死后你们该怎么办?他的孩子们没人能回答,姚崇又说:你们可以去找我的老对手张说,他会保住你们的性命。这两个人明明是老对手,可为什么希望对手来保全自己的孩子们呢?原来姚崇和张说是同一个时代中的两大翘楚,感觉和周瑜

  • 张柬之等五人助李唐复国,被封为王,为何最后却无一人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赵明标签:张柬之

    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和袁恕己五人主导和帮助李显复位为帝,光复李唐江山,李显为此慷慨封他们为王,时人称为“五王”。可是,他们虽然被封为王了,却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便一个个遭到了构陷,或被贬,或被处死,无一人得善终。张柬之乃是“五王”之首,神龙政变也是由他一手组织和发动,当时的张柬之80岁了,只

  • 武则天寝宫被包围,惊问:是谁作乱?张柬之:我等奉太子命清君侧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张柬之

    705年,82岁的张柬之带侍卫把武则天的寝宫包围起来,武则天惊问:“是谁作乱?”张柬之不疾不徐道:“二张已除,我等奉太子之命清君侧。”武则天听后,声音清冷道:“作乱已平,太子回东宫去吧!”武则天话音刚落,就见桓彦范走上前来说道:“太子怎么能回东宫去呢?当初天皇把心爱的太子托付给陛下您,现如今太子年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