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鼎湖听泉
话说李靖是唐朝数一数二的军事理论家,他所著的《李卫公兵法》是非常有名的军事著作(因为比较深奥晦涩难懂,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军事迷们自己研究吧,我们以乐事为最大取舍)。所以唐太宗要他教给后来也成为李世民宰相的侯君集兵法。不知"托塔李天王"是神人会神机妙算预知侯君集脑后有反骨还是什么的(据说晚唐时民间总是传说李靖显灵为百姓救苦救难,是当时非常轰动的灵异事件,于是李靖慢慢被神化,上了"封神榜"),反正对他吊儿郎当爱理不理的,往往教了上招就没了下招,半天吊的款式,让侯君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琢磨不透的样子。这让侯君集很恼火,差点气爆血管,这不是明着来玩自己吗?我不参你一本不姓侯,侯君集在心中恶狠狠地骂将起来。
后来侯君集果然上奏李世民,说李靖要造反(这个很多人曾用过,包括在打吐谷浑时因贻误战机被李靖谴责的高銮生),因为每到精微关键之处,李靖就不教了,敷衍过去(猫师父果然留一手)。
李世民听后,忍不住也大声责备李靖故意为难人,李靖并不在意,从容回道:"此君集反耳。今中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安制四夷矣。今君集求尽臣之术者,是将有异志焉。"意思是说侯君集这厮日后一定像魏延一样有二心,他脑后有反骨,因为我教给他的已经足够安定边境,他居然人心不足蛇吞象,要学尽老夫的看家本领,这就有点太那个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是为了他以后造反作准备的,而不是纯粹为了保家卫国学本领。
但其时侯君集尚未有任何造反的迹象,说了也白说,聪明过人的李世民这回不但不相信,还训责李靖胡说八道,是在造谣中伤,李靖也只能苦笑。
有一次,朝后回尚书省,侯君集骑马越过省门数步尚未发觉。李靖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其他人说:"君集意不在人,必将反矣。"哇,如此见微知著的洞察力,一点小小的动作都可洞穿此人的内心,李靖不看相也是卜卦界的一大损失啊!难怪用兵如神了,果然神人也!至贞观十七年四月(公元643年),侯君集果然与太子李承乾谋反,事情败露后侯君集被杀,李承乾被废为平民(开除皇家户籍),这证明了李靖有多么非同一般的预见力啊,简直与三国名相诸葛亮看出魏延后脑有反骨一样神。
总之,在很多的历史十大名将排行榜上,李靖绝对也是风头甚劲的人物,这一点和长孙皇后在各种名女人排行榜中的受宠情形差不多,基本上没有落榜的可能。他的最奇特之处,就是排兵布阵出神入化诡异非常,连同是名将的侯君集都不能学得真传,只触及了一点皮毛,如果能够偷师成功,他和承乾同学的反叛李世民一定会把握大增,李世民会不会变成太上皇还是一个未知数呢!这个绝对是他能未卜先知的重要证据,这也是他用兵如神的有力佐证。难怪他在对突厥彻底用兵时让唐俭作为"人质"和筹码,连唐俭本人都没有发觉,最后既彻底灭了不可一世的颉利军事集团,连被李靖"谋害"的唐俭也奇迹般地生还,真是一箭双雕,古代用兵的典范啊!
从这一层面上考量,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称脚痛而辞了相位的李靖,在听到李世民要对高句丽用兵想起用他时,他的足迹会突然好了起来并自动请缨担任指挥官,因为如果说当宰相是李靖的"业余爱好"的话,那么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便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的心至死没有一刻不在战场上,是最纯种正宗的将领。后来太宗见他实在也是年老体弱,最终还是忍痛割爱弃之不用。
可能因为没有了"兵家活词典"李靖的襄助,当时对高句丽"小朋友"十分轻视的已经有点好大喜功不谦虚的李世民,最后还是扫兴地铩羽而归。如果不是在此役中突然冒出了一个"战争新贵"薛仁贵,让人眼前一亮的话,可能战争的基调会更加灰暗。
李靖虽未能跟从李世民征高句丽,但对前线的战事比谁都关注,可以说是严重关注战场上的一举一动,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他也不是战神了。李世民进至驻跸山(今辽宁辽阳南)时,高句丽军队倾巢出动,首都内部十分空虚,骁将李道宗曾请求率精兵五千,奇袭平壤,李世民未答应,怕自己成了光杆皇帝两处顾不到,长孙无忌也极力反对,最后还是贻误了战机,扫兴而归。事后回长安,李世民十分困惑地对李靖说:"吾以天下之众,困于蕞尔之夷,何也?"向来以出奇制胜用兵无常法的李靖,当然认为李世民未能听从李道宗的调虎离山之计错失良机是最大的保守的了,于是也不点破便说:"此道宗所解。"只顾左右而言他地说李道宗知道对高句丽用兵失败的真正原因,还真是阅尽世事的老狐狸也。
当时有点昏庸保守了的李世民居然还没参出此中玄机,变成了"牛皮灯笼"点极也不明(要是以前冰雪聪明的他早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蒙在鼓里的样子。
李世民居然还兴冲冲地去询问李道宗,李道宗和李世民关系很铁,也不想和他玩捉迷藏云山雾罩照顾大人脸面的把戏了,于是直说了当时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不然效果会有很大不同。李世民才大彻大悟怅然说:"当时忽遽不已也。"(呀,半选择性失忆啊)从这一事情上我们也领略到了战神李靖是如何的明察秋毫见微知著了,天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