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吞并安庆绪?

史思明降而复叛,为何能扭转败局,吞并安庆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大赛场 访问量:4608 更新时间:2023/12/25 20:52:19

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起,安史之乱的战局便开始向着唐朝偏移,唐军也逐渐扭转了被叛军压着打的颓势。先是李光弼在太原保卫战中击败史思明十几万大军,迫使其溃逃至博陵躲避。然后又有郭子仪领军打通通向河东的通道,收复唐朝首都长安,迫使安庆绪放弃洛阳东撤。此时的叛军可谓是分崩离析,叛军的各路大将不断溃败,就连作为叛军首脑的安庆绪身边也只有数千人。可以说这个时候是安史之乱爆发以来唐军最有利的局势,只要抓紧机会一举消灭安庆绪,就能彻底将这个内乱平息。

然而让人比较意外的是,在这样的危局下叛军竟然创造出扭转战局的机会,使战争重新进入了相持的状态。帮助叛军扭转败局的不是别人,正是安禄山的副手史思明。在安庆绪放弃洛阳溃逃时,叛军几乎所有的将领都认为败局已定,唐军必然取得胜利。因此各路叛军分崩离析,将领们带着军队自谋出路。有的选择了返回老家范阳,也有的选择向唐军投降。而史思明先返回老家范阳,然后向唐军投降,成为当时投降的叛军中地位最高的将领。半年之后史思明却降而复叛,突然出兵救援被唐军围困在邺城的安庆绪,拉开了叛军反攻的序幕。

这一出兵史思明便一发不可收拾,先是是攻克战略要地魏州,然后在邺城大败二十万唐军,让唐军吃到了李亨即位后的最大惨败。此后史思明又顺势吞并了安庆绪的军队,自立称帝成为叛军首领。紧接着在洛阳、河阳等地与唐军反复争夺,使叛军重新占据洛阳,再次让唐军陷入战略防御的被动中。

史思明在安史之乱的初期并不出彩,面对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大军一败再败,当时这位叛军二当家可谓是名不副实。可是在安庆绪丢弃洛阳后,史思明却一反之前屡战屡败的状态,击败数十万唐军,占据中原腹地,成为唐朝最大的威胁。史思明的这一转变让人大跌眼镜,也让很多读史书的人感到疑惑不解。

从军事能力来看,史思明肯定不如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即便是安禄山也高出其一筹。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半程的表现,史思明却无愧于叛军二当家之名,几乎全面扭转了叛军的败局,连李光弼被其击退。如果不是因为长子史朝义的叛变,唐军占领的潼关恐怕要再次面对兵临城下的局面。这样前后巨大的差异,让很多历史爱好者产生了不少猜测。甚至有人认为史思明在初期是故意藏拙,避免自己被安禄山猜忌,所以在面对郭子仪和李光弼时出工不出力。安禄山被安庆绪弑杀后,史思明没了顾忌,争夺天下的野心便展露出来。

这是说法实际上是非常荒唐的,也是完全没有历史依据的。战场的战争不是朝堂的斗争,一旦稍有不慎,就很可能死在战场上。所以任何稍有军事知识的人都不会在战争中搞藏拙这种小把戏,这种事情一不小心就会玩火自焚。而史思明是多年的宿将,面对的又是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名将,他如果在战争中藏拙,其结果只有死路一条。实际上他面对两位名将时,就连打成平手都要靠老天爷帮忙,又有什么机会藏拙呢?所以藏拙这种说法只是网友们脑洞大开的想法,只能存在于某些地摊文学的故事情节中。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分析,史思明的军事能力并不差,至少在唐军的平均水平之上。他的失败多是面对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但对绝大多数唐军将领还是具有很高胜率的。在河北战场的缠斗中,他被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大军压着打,但这两人刚撤军去灵武见李亨,他立刻就扭转了败局。不但起兵抵抗叛军的颜杲卿被杀,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的军队也被击退,颜真卿被迫放弃平原出逃。从这些战绩就可以看出,史思明是极其优秀的宿将。他之前的失败并不是他的无能,而是因为对手太过强大。

史思明虽然在军事上不是顶尖的名将,但是在政治上确实有着极为敏锐的嗅觉。从历史文献来分析,史思明在安史之乱后期之所以能逆转叛军败局,其最大的依靠便是他对唐朝政治的先知先觉。而这种先知先觉让他在战争中占尽先机,就连李光弼面对他都感到非常头疼。

实际上从安庆绪弑杀安禄山开始,史思明就提前发现了政治局势的变化,开始为为自己的将来谋划。当时安庆绪为了稳固自己的权位,对叛军中的将领进行了封赏,而作为二当家的史思明更是有着高昂的赏赐。安庆绪封其为妫川郡王、范阳节度使,兼领恒阳军事,赐名安荣国。

史思明敏锐的发现安庆绪不能完全地掌控叛军,必须依靠各路将领才能控制洛阳和中原的各地。于是他果断地放弃与李光弼争夺太原和河北,带兵返回叛军老家范阳。与安禄山看重长安和洛阳等中原关中的大城市不同,史思明在策略上更注重根基,而范阳便是他的根本所在。

安史之乱的叛军是起于安禄山在卢龙、范阳和河东的旧部,其中范阳是重中之重,也是叛军老巢。安禄山攻陷洛阳和长安后,政治上疏远了范阳,但是叛军的老家底却仍旧留在范阳。当时叛军对唐军势如破竹,沿途劫掠了不少财富,很多叛军将领都把自己的收获运回了范阳老家。

于是史思明就借着安庆绪笼络各部的机会返回范阳,控制了叛军的根本,在政治上占据了先机。等安庆绪兵败退出洛阳后,各路叛军分崩离析,不少叛军便直奔范阳而来。史思明便利用控制范阳的机会招降纳叛,很快成为叛军中势力最为强大的部分。他最为聪明的便是利用这个机会向唐朝投降,不但摆脱了被唐军围攻的局面,还为他吸纳叛军各方势力创造了便利条件。根据史料来分析,他的投降不是简单的诈降,而是有预谋的在政治上的操作。这个操作给他后来逆袭唐军和吞并安庆绪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叛军的颓势开始被扭转。

很多人看史书上李光弼反对李亨接纳史思明投降的记载,认为史思明是简单的诈降,是为他半年后再度叛变做缓兵之计。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非常肤浅的,史思明的诈降有着深层次的考虑。这些考虑不但想到了李光弼的层面,甚至包含了李亨在政治上的意图,显露出极为高明的政治眼光。

从军事角度来看,史思明的确是诈降,但却不仅仅是缓兵之计,更多的是为了招降纳叛。李光弼反对招降史思明,一方面是缓兵之计,另一方面是和郭子仪争锋。在安史之乱的中,郭子仪战功显赫,最为著名的便是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这在政治上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也奠定了当时第一名将的地位。

李光弼在军事能力和声望上不比郭子仪差,但战功上却差了一点。虽然他守住了北都太原,但相比于收复两京的荣誉,还是比不过的。因此他急需扎实的战绩与郭子仪争锋,而作为叛军老巢的范阳就是主要的目标。在李光弼看来,只要有了收复范阳的功绩,他在军事和政治地位上就能和郭子仪媲美了。

然而这种想法对于李亨来说却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愿意接受的。李亨上位后不断地调整和收拢兵权,目的就是掌控战争的全局,减少唐玄宗李隆基对战局的操控。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李亨用了很多亲信和宦官,目的就是对手握重兵的将领进行掣肘和监测,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重点监视的对象。

如果直接出兵范阳,那李亨必然要把重兵托付给李光弼,这就让他非常不放心了。当初他愿意把重兵托付给郭子仪,让他去收复洛阳和长安。这是因为两京的政治意义重大,也关系到他的皇帝位置是否稳固。但范阳虽然在军事上很重要,但在政治上不是李亨看重的地方。李亨看重的是皇位,一切布置都是围绕从李隆基手里争夺皇位和皇权出发,对于范阳是否被攻占是在次要地位。所以李亨并没有采纳李光弼直接攻打范阳的建议,甚至不顾李光弼的反对,接纳了史思明投降。这种做法虽然是军事上的败招,却在政治上非常有利。

实际上史思明正是看出了李光弼和李亨的这种心态,才主动向唐朝表示出投降的意愿。因为收复两京后,李亨需要在政治上调整自己的布置,防止返回长安的李隆基重新夺权。这样就需要在政治上有足够的筹码,而招揽史思明这个筹码就足够大。如此一来,唐军不用出兵攻打范阳,李亨也就不用分兵给李光弼,在军权上就能保持李光弼和郭子仪互相制衡的状态。而李亨为了壮大自己在政治上的筹码,自然会给予史思明很大的便利。史思明就利用这个机会摆脱了史思明的围攻,还顺便招揽投降唐朝的叛军各部,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可以说史思明这招是典型的瞒天过海,看似缓兵之计,实际上是充分利用了李光弼和李亨在政治上的矛盾。李亨被史思明投降的政治利益所迷惑,而李光弼则只看到缓兵之计的层面,给了史思明很大的机会。再加上李亨对李光弼并不是非常放心,对其建议都非常多疑,并没有果断接受。于是当李亨在长安忙于和李隆基争权时,史思明就趁机整编叛军各部,为自己的逆袭打好基础。等李亨反应过来派人前往范阳解决史思明时,史思明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操作,军事实力已经不受唐朝控制。

从史思明的这些操作看,他的策略是典型的政治指导军事方向,先有了政治上的目标,然后才从军事上实施。这种策略比安禄山的猛打猛冲,李光弼只重军事的理念高明很多。史思明在政治上提前看出李亨的意图,再从军事上应对,每一招都立于占据先机。他充分利用李亨与李隆基争权,又对军队将领猜忌的弱点,让李光弼在军事上的能力无法完全发挥。虽然李光弼在军事上取得了不少胜利,却无法动摇史思明的根基。所以史思明才能从邺城之战开始逆袭,吞并了安庆绪的军队,在战争中抢回了主动权。

标签: 安庆绪

更多文章

  • 太华公主传奇人生226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收集王标签:太华公主

    李小鹏说道:对死者开膛破肚,那是多么的残忍,她是你娘啊!李珊珊说道:爹,我知道可是我不想她死的不明不白啊!公主又问道:我理解你们不想解剖,那么你们家有没有仇家啊,有仇家可以再查一查。李小鹏说道:仇家倒是没有。公主说到:你们家是做什么工作的,在工作上有没有仇家?李小鹏说道:我家是种花,卖花为生的,生意

  • 李靖为何早早就判断侯君集会谋反?只因他的一句话暴露了志向

    历史人物编辑:猫咪铲史官标签:侯君集

    文/鼎湖听泉话说李靖是唐朝数一数二的军事理论家,他所著的《李卫公兵法》是非常有名的军事著作(因为比较深奥晦涩难懂,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军事迷们自己研究吧,我们以乐事为最大取舍)。所以唐太宗要他教给后来也成为李世民宰相的侯君集兵法。不知"托塔李天王"是神人会神机妙算预知侯君集脑后有反骨还是什么的(据说

  • 唐朝侯君集,得到的两个“食人乳而不饭”的美女,是从哪得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绣虎读历史标签:侯君集

    勇武且蛮狠的唐初名将侯君集,身上有一个毛病:骄傲自大,贪财好色。因侯君集追随李世民的时间较早,又亲历过玄武门之变,所以李世民对侯君集信任有加,并委以重任。李世民执掌大唐后,讨伐吐谷浑的战役,便是由李靖、侯君集完成的。而那两个“食人乳而不饭”的美女,却是侯君集通过另一场战役得到的。李世民执掌大唐后,曾

  • 李世民并未派侯君集向李靖学习兵法,这是后世文人杜撰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书儿游戏日记标签:侯君集

    卫国公李靖被认为是唐朝第一名将,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能辅佐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平定隋末乱世,出兵西域灭国东突厥,为唐朝屹立于世界巅峰立下了重大的功绩。李靖的故事在各种史料中数不胜数,在民间百姓之中也广为流传,受到后世百姓军民的一致推崇,这也使他成为第一个被封神的唐朝名将。然而在这些

  • 李靖、李道宗、张亮说侯君集谋反,为何李世民都不信,反而信此人

    历史人物编辑:徐晓林标签:侯君集

    李靖、李道宗、张亮说侯君集谋反,为何李世民都不信,反而信此人唐朝有很多的名将,其中有一个人叫做侯君集,侯君集在领兵作战方面非常在行,可惜战争结束了,入朝为官的侯君集却不得志,相比于出将入相的李靖,侯君集还差的太远,但是侯君集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也想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不过侯君集的一生也只能出则为将了

  • 侯君集被处死,李世民从其家中搜出两个食人乳美女,最后去哪里了

    历史人物编辑:皓然文化标签:侯君集

    侯君集是凌烟阁24位功臣之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越国大夫范蠡的这句话概括了历史上很多功臣的结局。像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还算好的,朱元璋是大肆屠杀功臣,但是也不是所有帝王都会屠杀功臣,例如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就对功臣非常好。李世民战功赫赫,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成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

  • 李承乾贵为唐朝太子,为何还想要谋反?与侯君集有脱不开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当下标签:侯君集

    民间有一句古话叫“子承父业”,父亲打下的事业理所应当由儿子接手,古代皇帝的世袭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但是古代皇帝儿子众多,选择储君为了皇帝们头疼的事情。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大儿子李承乾顺利当上了太子,皇位指日可待,但是李承乾却做了一件很多人都不理解的事情:谋反!李世民虽然是九五之尊,但他也是一

  • 侯君集攻灭一国,班师后却被下狱,李世民:你死后我不再上凌烟阁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侯君集

    若论异性兄弟感情,一起上过战场的战友可能无人能及,李世民与侯君集就是这种关系,在李世民最艰难的时候,侯君集陪着李世民一起搞玄武门之变,也因为这样的感情,得到李世民的重用。侯君集凭借与李世民的感情,从左卫将军一路升迁到吏部尚书,在爵位的封赏上,李世民也从不吝啬,封侯君集为陈国公。为了让众人看到李世民对

  • 侯君集被处死后,从其家中搜出两位“食人乳”的美女去哪里了?

    历史人物编辑:蔡小萍标签:侯君集

    唐朝灭隋建国初期,李世民手下出过很多名将,这些开国大将帮李世民打下了一片江山。有些将领恪守本分,有些仗着自己有功,过了段太平日子后就飘了,虽战功不可没,依然被李世民处死以儆效尤。侯君集就是这么一个人。侯君集的名讳可能在后人对大唐名将的印象中不是那么响亮,不及尉迟恭、秦琼、程咬金等,但他确实是李世民手

  • 侯君集谋反被处死,抄家后两个“食人乳不饭”的美女去了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久伴成隐标签:侯君集

    再讲侯君集之前,先讲一下司马光与其大作《资治通鉴》,因为题目事件的重要信息与此有关。《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共计1362的历史。何为编年体?简单说就是以年份为记事单位,将历史上每一年发生的大事件逐一记载,并以此类推一直到作者本人封笔。它的最大特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