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炎陷害刘晏并非为报复私仇,幕后主使另有其人

杨炎陷害刘晏并非为报复私仇,幕后主使另有其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楠者电影解说 访问量:2178 更新时间:2024/1/2 13:44:01

中唐是政治斗争激烈的时代,也是政治变革巨大的时代。中唐时代的政治变革首推财政变革,这个变革将唐朝传统的租庸调制变革为两税法,对中国后世的税务和财务制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主持这场变革的宰相杨炎也因此而名垂青史,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杨炎在历史上的名声也是毁誉参半,尤其是他陷害前任宰相刘晏的事情,在后世引起了诸多的非议。本章节便就杨炎陷害刘晏的案件进行分析,看看杨炎陷害政治对手的出发点,以及事情前后所隐藏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说起杨炎和刘晏,在中国税务和财务制度的历史上那可是鼎鼎大名的。这两位都是以税务和财务能力杰出而著称的大臣,对中国古代税务和财务制度的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刘晏是唐代宗李豫时代的名臣,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就已经声名鹊起了。他从小便有神童的称号,因在李隆基封禅泰山时献上颂文而被器重,一时间轰动了整个朝廷。天宝年间和安史之乱时,刘晏辗转于各个州县出任主要执政官。唐肃宗李亨晚期,他被调入朝廷出任户部侍郎,兼任御史中丞,度支、铸钱、盐铁等使,正式开始掌管唐朝的国家财政。

后来刘晏因为卷入了司农卿严庄的案子,遭到了御史中丞元载的排挤,被贬为通州刺史。他所兼任掌管国家财政的官职也被元载夺去,于是唐朝的国家财政大权归于元载之手。唐代宗李豫即位后很看重刘晏,将其调回长安出任京兆尹,并且兼职度支使、转运使、盐铁使、铸钱使等职务,这是他第二次掌管唐朝国家财政。因为受到李豫的器重,又与宦官首领程元载交好,刘晏很快便正式拜相,出任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转运、租庸、盐铁、常平使。于是刘晏成为唐代宗时期排名第二的宰相,因主管国家财政,被称为财相。

李豫在位时刘晏的权力很大,不但掌管唐朝的国家财政税收,而且兼任吏部尚书,负责选拔、考核、审查各地的官员。当时唐朝处于内忧外患,外部又吐蕃大军入侵,内部有给藩镇拥兵自重,朝廷财政非常困难。刘晏的存在给了李豫很大的支撑,使得朝廷顺利地度过的这一关键时期。因为有了刘晏在财政上的支持,唐朝才能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胜,又安抚了引发中原和河北动乱的各地藩镇,使得唐朝国力开始从安史之乱的败落中恢复。可以说刘晏是唐代宗李豫时期功劳最大的文臣,是唐朝度过财政危机的主要功臣。

李豫晚期先后有元载和常衮成为朝廷首相,但都不能动摇刘晏作为财相的政治地位。在李豫诛杀元载的重要行动中,刘晏作为审理元载案重要大臣。常衮当了宰相后,请求任命刘晏为左仆射,李豫则让刘晏以左仆射的官职继续兼任财相的职务。可以说此时的刘晏是唐朝国家财政的擎天之柱,也是唐朝能够度过中唐衰弱期基本保证。唐德宗李适即位初期,刘晏继续担任财相,直到杨炎出任吏部侍郎时才出现转折。当时刘晏兼任吏部尚书,与杨炎在工作上矛盾冲突很多,逐渐两人发展出了私人之间的仇怨。

杨炎在早年也是著名文人,以文藻雄丽著称,有着“小杨山人”的美誉。他早期在河西节度使吕崇贲麾下担任书记,后来被名将李光弼奏请为判官。唐代宗李豫即位后,杨炎跟着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川,以兵部郎中的身份充任判官。后来他由检校尚书兵部郎中、山南副元帅判官之职,改任为礼部郎中、知制诰, 然后又升中书舍人,与常衮同掌诏敕的撰写,被人并称为“常杨”。担任中书舍人后杨炎依附于宰相元载,成为元载集团中重要成员,甚至要被提拔为接班人。但不久之后元载被诛杀,杨炎作为党羽皆受到牵连,被贬为道州司马。

唐德宗李适即位后,立刻罢免了常衮的宰相,任命崔佑甫为新任宰相,然后崔佑甫便向李适推荐了杨炎。当年杨炎给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撰写《李楷洛碑》,因文辞优美而传颂很广,受到了当皇太子的李适的推崇。因此李适很看好杨炎,将他召回朝廷,任为银青光禄大夫、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杨炎回到朝廷不久便与刘晏发生冲突,并上书弹劾刘晏。杨炎上报说刘晏在唐代宗时期参与过密谋扶持独孤妃为皇后,扶持独孤妃之子韩王李迥为皇太子的谋反案。此案发生在唐代宗李豫的晚年,直接威胁到李适的皇太子之位,问题非常严重。

于是刘晏被李适罢相,夺去了财政大权,将其贬为忠州刺史。然后与刘晏不和的司农卿庾准被杨炎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庾准上任后上报刘晏曾给泾原节度使朱泚写信,言语中对朝廷有怨恨,并在增补州兵抗拒朝廷。于是李适派使者前往忠州赐死刘晏,然后再将其罪行昭告天下。此案发生后引起天下哗然,朝野上下都认为刘晏是冤枉的。甚至于以平卢节度使李正己为首的藩镇写信对朝廷表示不满,认为杨炎是陷害刘晏的罪魁祸首。李适怕引发藩镇造反,只能派宦官到各藩镇处安抚,同时杨炎也派人去为自己辩解。

此案非常蹊跷,办理也太过迅速,在历史上存在着广泛的争论。刘晏掌握唐朝财政数十年的财相,在毫无自辨和审问的情况下就被赐死了,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即便是唐代宗李豫诛杀元载一家,也是按照法律流程走的,这是唐朝朝廷的制度。而李适赐死刘晏完全不讲制度,全凭杨炎等人的一面之词就下诏,实在不能让人服气。刘晏当了财相多年,在朝廷中声望极高,与各地的藩镇关系很好,所以为他鸣冤的大臣不少。就连李适一手提拔的首相崔佑甫也反对处死刘晏,但李适还是听从杨炎的建议,采取了极端的手段,引发天下舆论汹汹。

从史书记载来看,很多地方将杨炎陷害刘晏的事情归咎于私仇。史料中认为,杨炎曾经是元载的党羽,而刘晏是审问处置元载案的主要办案人员,两人有着私下仇怨。杨炎得势以后,便想要报复刘晏,所以才上书陷害刘晏。可是从各种史料对比来看,这种说法是很拿成立的,应该是编者用来糊弄后人的。

首先,刘晏处理元载案时各种手下留情,还主动劝说李豫从轻处理本案的从犯。就连元载的副手宰相王缙都从赐死改为贬官,作为元载继承人的杨炎也只是被判贬官,显然是受到了刘晏从轻处理的益处。从这个角度看,杨炎不但不该仇恨刘晏,反而该对刘晏表示感激。

其次,杨炎弹劾刘晏的案子为陈年旧案,在弹劾之前李适已经处理过了,当时也没有牵连到刘晏。这个案子发生在李豫晚年,当时李豫宠爱独孤妃,兵部侍郎黎干与宦官刘忠翼勾结,推动李豫立独孤妃为皇后。独孤妃受到李豫的宠爱,便想借机将自己的儿子韩王李迥拥立为皇太子,废除李适的皇太子之位。此事因为李豫没有同意,所以他们的阴谋没能得逞。李适即位后立刻报复,下诏将黎干和刘忠翼削除名籍长久流放。等他们俩走到了蓝天驿时,又收到了李适追加处罚的诏令,将此二人就地赐死。

此案是李适登基即位后最快处理的案子之一,在罢免常衮的宰相后便解决了。按理说这个案子当初也算是谋逆大案,处理起来应该是会严查深究的。当时并没有牵连到刘晏,刘晏也稳坐财相之位,可见其与此案并没有关系。就连首相崔佑甫也为刘晏辩解,认为此案已经处理过了,不应该重新被翻出来。由此可见这个案子与刘晏是没有关系的,应该是杨炎故意攀污给刘晏的。而且杨炎当时还大肆打击报复了为刘晏辩白的大臣,又以恢复尚书省为由收回了财相的权力。可见他陷害刘晏并非第一目的,夺取财政大权才是重要目标。

再次,庾准弹劾刘晏的事情根本没有详细调查,李适只凭庾准和杨炎的一面之词便将刘晏赐死了。庾准是杨炎一手提拔的,两人就是一丘之貉,肯定是走一路的。弹劾中提到了的节度使朱泚,可以考虑刘晏私下与藩镇有勾结。如果这个事情为真,朝廷岂能不严查?如果朝廷大臣勾结节度使叛乱,岂不是要发生第二次安史之乱?但李适居然不去查似乎大有文章的朱泚,反而先一步赐死刘晏,这就本末倒置了。刘晏只是文官而已,又不擅长军事,即便他要造反也没啥威胁。反倒是藩镇出身的朱泚造反,才会对长安造成重大威胁,难道李适不懂?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适不防范朱泚,反而赐死刘晏,完全是不合理的。除非他早就直到朱泚不会造反,所以才先一步对刘晏下手。李适没有派人调查,他又怎么会直到朱泚不会造反呢?李豫在世时对藩镇各种猜忌,李适后来也是强力削藩的,为何会对朱泚如此大度?从这些疑点分析可以推测,这个案子很可能就是杨炎等人虚构出来的,只是为了给赐死刘晏找个理由而已。因为案子不存在,所以李适根本不担心朱泚造反,自然不用对其防范和调查。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没有造反的事情,为什么李适急于将刘晏赐死呢?

综合各方面的史料来看,想要置于刘晏死地的并不是杨炎,而是唐德宗李适。用攀污手段泼脏水,然后找个理由将对手弄死,这在李适一生中不只一次。在刘晏之前,常衮被罢相也是同等类型的操作。李适可以说是唐朝皇帝中很没有节操的,也是道德败坏,人品卑劣的。武则天要处死政治对手,还需要找人罗织罪名。李适干脆是亲自下场制造罪名,毫无君王皇帝的体面,堪称卑鄙无耻。有了李适当幕后黑手,杨炎自然无往而不利,随便找个漏洞百出的理由,便将刘晏置于死地。他们甚至不需要走朝廷的流程,视天下百官百姓如无物。

李适赐死刘晏,从根本上看是为了收拢国家财政大权,加强朝廷的中央集权,这与他罢免常衮的相位是一样的。但刘晏与常衮不同,他对朝廷的影响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晏稳坐唐朝财相十余年,在财税这块几乎都是他的门生故吏,他们遍布朝野上下。即便是在拥兵自重的节度使地盘上,刘晏及其属下也能通过各种方式收到税,充实了唐朝的国库。对于唐朝而言,刘晏的存在是国家的大幸。但对于意图收拢财权的李适而言,刘晏却是他最大的障碍。他想要推行杨炎提出的两税法,就必须迈过刘晏这个重要的关卡。

从史书记载来看,刘晏似乎并不太支持两税法,而是希望延用唐朝建国以来的租庸调制度。当时朝野上下与财税有关的职位都比较反对两税法,都比较坚持传统。双方在一些地方形成了对峙,使得两税法难以推行。杨炎是主推两税法的宰相,而刘晏是财相资历最老的大臣,两人天然存在矛盾。如果只是将刘晏罢相,刘晏依旧可以用自己的影响力阻碍两税法的推进,所以双方矛盾极深。再加上为了搞好国家财政,刘晏对给藩镇采取了妥协的政治姿态,这对于李适来讲是很反对的。这样种种的原因罗列,李适想要直接拔掉刘晏这个障碍就不难理解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上台后想要革新朝政是可以理解的。但唐德宗李适这种急于求成,又不择手段的作风,完全没有一国之君该有的格局和气度。不论是常衮,还是刘晏,都是李豫留下的老臣,也是帮助唐朝度过内乱危机的重要大臣。即便他们与李适的理念不同,但对唐朝也是有着巨大功劳的。李适看不惯他们,看在他们以往的功劳上,也应该给予其体面致仕的待遇。但是李适急功近利的进行中央集权,纵容奸臣采用攀污罪名的手段,可见人品的低劣。以这种方式治理唐朝,即便是一时取得些许成就,早晚也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祸乱。

标签: 杨炎

更多文章

  • 梁崇义为何拒绝杨炎的招揽,联合河北藩镇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李伟侃车标签:杨炎

    由于安史之乱后造成的藩镇割据,中唐时期成为唐朝内乱频繁时代。这个时代地方藩镇与中央朝廷,地方藩镇之间为了争权夺利发生过不少冲突,甚至于引发了席卷整个唐朝北方的奉天之难。关于奉天之难的起因,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叛乱是重要的诱因,正是因为这场叛乱的扩大化,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可是从史书记载来看,朝廷

  • 趣味生活的唐宰相段文昌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段文昌

    段文昌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文治武功,样样在行。历史是明白的,账可以这么算:段文昌(公元773年一835年), 字墨卿,一字景初, 西河(今山西汾阳)人。是唐朝女皇武则天的曾侄孙、晚唐著名诗人武元衡的女婿,是唐代宪宗朝、穆宗朝、敬宗朝和文宗朝四朝宰相。曾任荆南节度使。历任灵池县尉、登封县尉、集贤校

  • 被荧屏丑化了的李道宗,死于流放途中,武则天为其恢复名誉

    历史人物编辑:西瓜唠车标签:李道宗

    人物对比是影视剧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想突出一个人的道德风尚或工作能力的时候,就需要有有一个人跟他做鲜明的对比。比如本文中的李道宗同志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看过《薛仁贵传奇》的人大概对他都有印象,此人娶了一个老婆叫做张美人。这是个有着蛇蝎心肠的女子,因为要报杀父之仇无时无刻不在李道宗身边吹枕头风,迫害薛仁

  • 尉迟恭在酒席上殴打李道宗,李世民为何问他:你想我学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付如艳标签:李道宗

    尉迟恭是隋末唐初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将领,李世民按功评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时,尉迟恭便位列其中。除了战场上的功劳,尉迟恭广为人知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他由人成为“门神”的经历了。尉迟恭不畏权贵,为人忠厚重情义,总体说来他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如果非要挑缺点,那一定就是——好面子。甚至因为好面子这件事,尉迟恭在

  • 《薛仁贵传奇》中陷害薛仁贵的李道宗李唐皇室战功前三的贤王

    历史人物编辑:用哥说球标签:李道宗

    李道宗是唐朝初期的宗室名将,更被人称为贤王。不过在《薛仁贵传奇》中却是一个反派形象,那么李道宗为什么被丑化了?其实这就是为了更好的衬托薛仁贵的完美,文学作品中一个完美的角色必定是需要有人衬托的,李道宗就是专门衬托薛仁贵的。剧中李道宗与他的老丈人张世贵一起想尽各种办法陷害薛仁贵,最终被程咬金等人从王府

  • 李道宗真的是奸臣?

    历史人物编辑:贤谈文史标签:李道宗

    登上历史名将的璀璨舞台,岂能跳过李道宗?李道宗真的是奸臣吗?答案肯定的告诉你:不是!我们回望李道宗家的族谱,会发现他的背后是跟李氏家族有很大的渊源的,这样一个家族,在历史的长河篇章中留下重墨一笔,还会再质疑是否奸臣。用现代话讲:他拥有如此纯正的血统,奸臣之头衔是故意揶揄他的吗?历史上,李道宗却被众人

  • 唐诗诗人令狐楚:诗坛常青树,桃李满天下,组诗《少年行》是他一生的写照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令狐楚

    唐代中期的诗坛上,虽然没有了盛唐时期的那种鼎盛恢弘、全面繁荣的气象,但是依然有许多优秀的诗人,而令狐楚就是中唐时期诗坛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的骈体文和诗文尤为出色,被公认为当时“文坛三绝”之一。令狐楚的先祖令狐德棻是初唐著名学者,在文史方面就有颇高的建树。令狐德棻在唐高宗时期任弘文馆学士,晚年他将

  • 历经三朝皇帝,韦贯之如何得到唐宪宗欣赏,官拜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鸿胪长史标签:韦贯之

    韦贯之是唐朝的著名宰相,他是吏部侍郎韦肇之子。他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从小被寄予厚望。唐德宗统治时期,他参加科举考试,取得进士及第的成绩,进入朝堂为官,先后担任校书郎,长安县尉等官职。在唐顺宗继承皇位之后,他的官职再次发生变动,升迁为监察御史。唐宪宗继位之后,官拜吏部员外郎,也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得

  • 唐宪宗李纯为解决藩镇问题,使李吉甫、武伯苍丧命,裴中立受重伤

    历史人物编辑:张祥说历史标签:李吉甫

    唐朝中后期,募兵制度带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唐政权的稳定,乃至存在。一、李纯决心解决藩镇割据问题。唐宪宗李纯继位后,就计划着整顿藩镇,打压其势力,减弱其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于是,李纯就想方设法削藩,以图唐室中兴。唐宪宗是唐德宗李适的孙子、唐顺宗李诵的长子,一个非常聪慧的君主,也是一个勇于

  • 大唐铁血宰相武元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武元衡

    武元衡(758~815)是中唐宪宗朝名相,因维护国家统一,坚决主张对拥兵自重的藩镇用兵,被叛镇王承宗、李师道派人暗杀。武元衡出身名门世家,是武则天曾侄孙。据《旧唐书》载,武元衡幼时就天姿过人,长大博览群书,诗赋文俱佳,尤工于写诗,与白居易齐名,刘禹锡尚在其下。建中四年(783)武元衡状元及第,后任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