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宪(545年—578年8月16日),字毗贺突,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之子,母为宇文泰妃达步干氏。周孝闵帝、周明帝、周武帝异母弟。
宇文宪初封涪城县公,后晋封安城郡公。孝闵帝即位,授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明帝即位,授任大将军。武成初年,任益州总管兼益、宁、巴、泸等二十四州诸军事及益州刺史,晋封齐国公,食邑一万户。十六岁时,镇服蜀地,蜀人感激他共同立碑,称颂其功德。保定年间,征召回京,任雍州牧。其后多次击败北齐军。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亡北齐,宇文宪发挥了很大作用。宇文宪善计谋,多策略,尤擅安抚驾驭部属,知人善任,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部众对他心悦诚服,都愿为他效力。建德六年(577年)灭亡北齐后,宇文宪自感威名日大,就暗自隐退。
主要影响
抵御北齐
宇文宪是北周重要将领,一生中参与多次对北齐的战争,随周武帝宇文邕平齐,立下大功。保定三年(563年)宇文护东征北齐时,宇文宪与达奚武、王雄等人屯兵邙山。其他各军分守险要。北齐兵数万人,突然从北周军后面杀出,各军惊恐,纷纷溃散。只有宇文宪与王雄、达奚武率兵抵挡。宇文宪亲自督率激励,军心才安定下来。天和四年(569年),北齐将领独孤永业攻打北周,宇文宪与柱国李穆率兵从宜阳出发,修筑崇德等五城,切断齐军运粮通道。天和五年(570年),宇文宪涉过洛水进攻齐军,击败斛律光。
东征灭齐
建德四年(575年),周武帝打算出兵消灭北齐。命宇文宪率兵二万为前军,向黎阳推进,攻占武济,进兵包围洛口,攻下洛口东西二城。建德五年(576年),北周大规模东征北齐。宇文宪率领精锐骑兵二万人,仍担任先锋,把守雀鼠谷。宇文宪占领洪洞县、永安县。建德六年(577年),攻占邺城。
威盛隐退
宇文宪素来善于计谋,多有策略,尤其擅长安抚驾驭部属,知人善任,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部众感动,心悦诚服,都为他效力。齐人早就听说他的威名声望,都害怕他的勇敢谋略。并州大捷之后,在齐境长驱直入,不侵扰百姓,将士没有私蓄。
当初,稽胡人刘没铎自称皇帝,又诏命宇文宪督率赵王宇文招等人将其讨平。宇文宪自感威名越来越大,暗自考虑隐退。武帝准备亲征北部蛮族时,就以有病推辞。武帝变色道:“你若害怕远征,让我用谁?”宇文宪害怕,答道:“微臣侍奉陛下,实在是诚心诚意,只是身患疾病,无法领兵。”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陷害处死
建德七年(578年),北周武帝驾崩,北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北宣帝认为叔父宇文宪辈分高而名望大,担心成为第二个宇文护,对他十分忌恨害怕。当时武帝尚未安葬,诸王在朝内守灵。司卫长孙览总管军队,辅佐朝政,担心诸王有叛变意图,经上奏,命令开府于智侦伺诸王动静。安葬武帝后,诸王各回府第。宣帝又命令于智到宇文宪宅第等候宇文宪,趁机告发他另有图谋。宣帝于是派小冢宰宇文孝伯对宇文宪说:“三公之位,应当归于亲属中贤能之人,如今打算任命叔父为太师,九叔为太傅,十一叔为太保,叔父认为怎样?”宇文宪答道:“微臣才能低下,而地位很高,常引以为惧。三师的重任,不是我所敢于承当的,太祖时的功臣应当担当此任。如果只用我们兄弟,恐怕会招致议论。”宇文孝伯回去报告,随即又赶来,说:“诏命大王今晚和诸王一块到殿门。”
宇文宪一个人被领进宫殿,宣帝预先在另一间屋里埋伏下壮士,宇文宪一到,立即被抓住。宇文宪神色不屈,陈说道理。周宣帝让于智与宇文宪对质。宇文宪目光灼灼,与于智相互对证。有人对宇文宪说:“以大王今天的形势,还用多说?”宇文宪答道:“我位重辈高,一旦到这种地步,生死听任天命,难道还想活着?只是因为老母还在,恐怕留下遗憾罢了。”就把手板扔到地上。于是周宣帝派人把宇文宪勒死,时年三十五岁。
之后,北周宣帝任命于智为柱国,封齐国公。宣帝处死宇文宪以后,找不出罪名,就借口上大将军安邑公王兴等人与宇文宪共谋,将其处死。此外,上开府独孤熊、开府豆卢绍等人也被处死。当时的人知道王兴等人冤枉,都说他们是陪伴宇文宪死的。
参考资料:《周书·卷十二·列传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