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周齐王宇文宪,鲜卑人最后的名将,入选十七史百将传

北周齐王宇文宪,鲜卑人最后的名将,入选十七史百将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猫史天下 访问量:2301 更新时间:2023/12/26 17:57:24

公元581年,隋朝取代北周,北朝最后一个朝代北周就此灭亡。

每当一个朝代灭亡,总会有人习惯性地说,如果谁谁在,某某朝代就不会亡。

而北周也有这样一位关键先生,宇文宪

宇文宪(544-579年),北周太祖宇文泰第五子,死前爵封齐王,官至天官府大冢宰。宇文宪智勇双全,20多岁就开始带兵征战,是北周抵抗北齐进攻、消灭北齐一系列战争的主要领导者,被周武帝倚为心腹。他与北周另一位名将韦孝宽,作为北朝唯二的代表,入选北宋人编著的《十七史百将传》。

宇文宪生活的时代,敌国北齐同样将星闪耀,段韶斛律光、高长恭全面爆发,在北齐内政紊乱的同时,全力维持军事不倒,在边境线上给北周制造了不少麻烦。宇文宪在军界的起点,就是与北齐三大将同时开干的洛阳之战。此战爆发于564年,北周军由于部署失误、统帅轻敌而失败,年轻的宇文宪吃到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败仗。

此后宇文宪开挂般快速成长,单独领兵在洛阳一线与北齐互殴,没有多大胜绩,但抵挡住了令所有北周将领为之胆寒的斛律明月。

575年,周武帝第一次统军进攻北齐,宇文宪率数万精兵,孤军深入北齐重地,为周武帝主力大军打前站。577年第二次进攻北齐,宇文宪再次担纲先锋,以数万兵力杀入北齐腹地,攻坚、野战、机动无所不能,在北齐十万主力面前要战则战,要退则退,纵横奔突,无人能阻。古来名将,能做到这个份上的少之又少。

是故,唐人令狐德棻(《周书》作者)不吝溢美之词,高度评价宇文宪说“智勇冠世,攻战如神,敌国系以存亡,鼎命由其轻重”。甚至将之与古之名将韩信白起相提并论,所谓“比诸异姓,则方、召、韩、白,何以加兹。”

电视剧中的宇文宪(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

“鼎命由其轻重”,鲜明指出了宇文宪对于北周帝国的作用。北周武帝宇文邕平齐后猝然去世,宇文宪在皇族中的地位骤然加重。彼时宇文宪长辈全部谢世,四位兄长已也尽数去世,不论行辈、能力还是功劳,宇文宪都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故而周宣宇文赟对这位叔父非常忌惮。

事实上宇文宪在武帝时代就因威望过高,遭到过武帝的猜忌,他一度想激流勇退,不再参与军事行动,以求减损威名。武帝自信能够降得住宇文宪,虽然对他不够放心,仍然非常信任他,并接连封赏宇文宪的儿子们。

但宣帝就不一样了,这位年轻皇帝暴躁有余,能力不足。即位后,对这位威名赫赫的长叔不知如何处之,生怕宇文宪会夺取他的皇位。于是以卑劣的手段,唆使小人诬告宇文宪谋反,而后召其进宫,令武士将之缢死。

史载宇文宪死前辞色不挠,目光如炬,逼视宣帝和诬告者。然而暴君当道,夫又奈何。可怜这位叱咤风云、令敌国为之胆寒的英雄,殒落于宫庭密室之中。

那么宇文宪之死,又与北周灭亡有什么关系呢?

隋朝篡夺北周政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突发事件。北周国势于577年达到鼎盛,那一年,北周武帝亲统六军攻入北齐,完成北方统一。但短短3年后,随着周武帝宇文邕、周宣帝宇文赟相继暴亡,北周政权迅速陷入中央无主的状态,从而被外戚杨坚——宣帝杨皇后之父,以突然的政变方式夺取了江山。

北周帝国为何会亡得这么快速呢?

是国政腐败吗?不是,北周政治的清明历来有称,与北魏、北齐等国家相比,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是国内矛盾激化吗?也不是,一个刚刚取得对外战争辉煌胜利的国家,注意力还在吸收胜利成果上,哪里会有太激烈的矛盾。

那是遇到天灾人祸,北周宇文氏皇族丧失民心了?更不是,北周统治集团内部虽然有一些小矛盾,但并未延伸到广大百姓,即使有内斗,也仅高官勋贵们互相倾轧而已,到不了亡国的地步。

那么北周之亡,究竟亡在何处?

亡在皇帝连连暴亡,政治中枢无人。而且武帝、宣帝两代皇帝,都没有很好地维护中央行政体制,没有建立完整的政令发布系统和权力制衡系统,帝国所有的命令都由皇帝亲自发出,再由近侍臣子转发,中间缺少一个份量足够重要的大臣。

帝国军权也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北周军队指挥权由大司马掌握,但周武帝不信任诸臣,将大司马权力收走,以皇帝之尊自任全军统帅,大司马不过拱而受命。

皇帝健在时,这种模式自然问题不大。但皇帝一死,最高军权也处于无主状态。周宣帝根本没想到自己21岁就会死,所以军权问题他压根就没注意过。

所以杨坚能够利用宣帝暴死的空隙,勾结皇帝的近侍刘昉、郑译等人伪造政令,任命自己为辅政大臣,并迅速加授都督中外诸军事之职,掌控了军权、政权。北周诸贵臣老将无人能与之抗衡,所以短时间内造成中枢政权易柄。

那么,如果宇文宪没死,能够防止这种情况吗?历史没有假设,但历史的基本规律可以推演。宇文宪个人的生死问题,实际上与北周末年关系甚大。

北周速亡的基本原因前文已经基本点出,实际上症结在于中枢无人。而宇文宪恰好是这个最合适的填充空白的人物。

其一在于宇文宪超高的威望。

北周宣帝在位期间,实行强干弱枝的政策,剥去宗室诸王在中央的官职,命令他们出京就藩,全都成了无官一身轻的自在藩王。宇文氏宗族人丁本就不太兴旺,族中没有年长积威的老人。宇文宪以35岁的年龄,已经成为最年长的宗王。

这样一个家族,对北陇集团诸老臣的镇慑力是严重不足的。而宣帝连这个事实都没足够重视,反而剪削自家力量。

但万幸的是,宇文宪在长年战争中积累了足够的威望,北周军中有一大批文武僚吏对其十分敬服。特别是在京文武官员,有许多人都出自他的帐下。当年周武帝就曾对此很有意见,对宇文宪的侍读裴文举说,你虽是宇文宪的部下,但是不能私相结党。

宇文宪并无结党的私心,无论对皇帝还是对下属都是光风霁月,但越是这样,他的部属对他越是倾心敬服。宇文宪帐下的许多官员,后来都升官到卿相,他的威望、以及由此可以派生出的力量,实在不容小觑。

如果宇文宪没死,杨坚纵然能窃居中枢大权,宇文宪振臂一呼,在京军政官员,纵然不群起响应之,也会有相当一部分给杨坚制造不小的麻烦。

杨坚篡权本身就是在走钢丝,他手里的本钱不多,能撬动的能量也不大,他发动的政变,更像一场多米诺骨牌的倾倒,要阻挡杨坚推倒第一块骨牌,需要的力量并不强大。以宇文宪的威望,不管是号令长安的宿卫部队,还是联合六官府(北周中央最高级别的政府部门)高官抵制宫内的诏令,都有可行之。

隋文帝

只要在最开始时挡住杨坚,那么后续的政治风暴就完全不会发生。

其二在于宇文宪的应变之略。

其实也会有人提出疑问,号令宿卫军,联合六官府高官,换别的亲王,例如赵王、陈王等其他健在的宗室王,他们同样是皇室贵胄,不也一样吗?

自然不一样。

杨坚篡权过程中,确实也有一些宗室王积极地谋求反抗。比如毕王宇文贤。此人是周明帝(周武帝之兄)的儿子,自命是先帝之子,放出话来要夺杨坚之权。结果因为年轻识浅,行事又异常高调,很快被杨坚杀死。

赵王宇文招入京奔宣帝之丧,发现政局变天,也想夺回宇文氏的权力。结果这位怡情于书画经籍的王爷,应变能力实在不足。他成功地邀请杨坚到府中赴宴,本来准备席间刺杀杨坚,但因为经验不足,见机又慢,居然一再丧失机会,愣是把到嘴的肥肉又给放跑了。

如果换作宇文宪,以他百战之余的政治敏锐性,必定会抢先掌握军队、抢先掌控中央,或者说真到鱼死网破誓死一搏的关头,也不会像赵王宇文招一样,送到刀口了,又给放回去。

然而一切都迟了。宇文宪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之下,北周王朝、宇文氏皇族彻底丧失了扶危定倾的柱石。或许,杨坚敢于发动政变,正是看准了宇文氏无人。

标签: 宇文宪

更多文章

  • 周武帝异母弟宇文宪对北周有什么功劳?他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带你观遍世界标签:宇文宪

    宇文宪(545年—578年8月16日),字毗贺突,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之子,母为宇文泰妃达步干氏。周孝闵帝、周明帝、周武帝异母弟。宇文宪初封涪城县公,后晋封安城郡公。孝闵帝即位,授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明帝即位,授任大将军。武成初年,任益州总管兼益、宁、巴、泸等

  • 两朝风云北周第一名将宇文宪,为何在宇文赟即位后被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楠者电影解说标签:宇文宪

    北周宣帝宇文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后人评判北周历史的时候,往往将其作为北周亡国的罪魁祸首。在隋唐时代的各种史书中,宇文赟都被评价为极为昏庸无能的皇帝,各种荒唐残暴的行为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在讨论宇文赟执政使其的荒唐行为时,他处死皇叔宇文宪的事情是绕不开的坎。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宇文赟处死了宇文宪,才

  • 《大明王朝1566》:冯宝开篇送人头,行走的职场教科书

    历史人物编辑:风月东南酒标签:冯宝

    《大明王朝1566》开篇有一幕堪称职场教科书。嘉靖三十九年腊月二十九,钦天监正周云逸说是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所以才整个腊月没有下雪。于是东厂提督太监冯宝见状杖毙了周云逸。可是当晚京城就突降瑞雪。冯宝告诫小太监不要将下雪的消息透露出去,自己却背着吕芳跑去给嘉靖报喜。而当吕芳

  • “万历新政”的三张王牌——张居正、李太后、太监冯宝!

    历史人物编辑:平沙趣说历史标签:冯宝

    都说汉朝是“宦官和外戚的轮回”,有鉴于此,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就格外重视对宦官和藩王的约束,“宦官不得干政”、“藩王不得进京”就是为了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可惜,由于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得到宦官集团的帮助,因此,在朱棣问鼎皇位之后,朱元璋曾经对宦官的严格约束就名存实亡,到嘉靖、隆庆时宦官

  • 谢朓虽步入仕途但不善为官,诗歌文章清丽,因拒绝拥立萧遥光被诬杀

    历史人物编辑:奇妙旅途美景标签:谢朓

    六朝宋、齐之间,诗歌艺术被帝王和门阀士族所垄断,成为其藻绘山川、吟咏风月、游宴唱酬的工具。诗歌风格日渐华丽纤细,现实主义的传统也日渐消释了。然而,这个时期又是诗歌艺术求得自身完善和发展的时代。在当时许多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中,谢朓上承谢灵运“芙蓉出水”般清新的山水诗,下接唐代诗歌的新体制,成为六朝诗坛

  • “看门太守”谢朓——古代清官的故事之六

    历史人物编辑:朱鑫华标签:谢朓

    谢太守像宣城市谢朓楼前的谢太守的石雕像宣城市中心府山广场上的谢朓楼谢朓(读跳、tìao)(公元464~499年),字玄晖,号高斋。南北朝时(宋、齐、梁、陈)南朝齐国陈留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县)。出身名门贵族,著名诗人,与之前的谢灵运的诗歌,一扫秦汉魏晋以来,山水诗玄言朦胧的弊病,开创了南朝一代山水诗

  • 瀚大黎众辽美版名家精品古代历史人物故事连环画《范缜》蒋萍绘画

    历史人物编辑:莱说科技标签:范缜

    点击瀚大黎众,免费关注,每天有不一样的连环画等着您!范缜(约450年—515年),字子真,汉族,南乡舞阴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出身于顺阳范氏,幼年丧父,待母至孝,弱冠前拜名师求学。入南齐后出仕,历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领军长史,宜都太守。萧

  • 南北朝时期都信佛教,为何史学家范缜,坚决不信呢

    历史人物编辑:赵玉平标签:范缜

    在南北朝的时候,就有非常多的人都开始信佛了,在朝廷里面从皇上到大臣都在推行佛教,所以很多的老百姓都会开始信佛教,因为他们都觉得信佛就会很灵验。朝廷里面有一个宰相,他叫萧子良,萧子良就是一个信佛的人,他有一座别墅,他就会经常请一些普及教法的和尚到他这个地方来讨论一下佛法,他对佛法非常的痴迷,因为他觉得

  • 历史上空城计真的存在吗?为什么著名文人裴松之发文驳斥此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小手会生活标签:裴松之

    这件事历史上并不存在。为什么这么说,这个故事是《三国演义》的作者,著名文人罗贯中根据“条亮五事”改编的。条亮五事真的可信吗?据史料记载,“条亮五事”是魏末晋初时期一个叫郭冲的人写的。但真的可信吗?显然不可信,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条亮五事”可信度较高的话,那么为什么写《三国志》的陈寿不用?要说一个史学

  • 《怪你过分美丽》莫向晚给徐陵洗白,从偶像成凡人,感情线开启

    历史人物编辑:萌清爱宠物标签:徐陵

    莫向晚是当之无愧的女主角,王牌经纪人手握顶流小花林湘,人气小生徐陵,刚刚忙完林湘抠图剧(baby怀孕期间拍摄《孤芳不自赏》大量戏份抠图,严重影响她的口碑)紧接着徐陵闹解约,一茬接一茬困难重重。林湘是恋爱脑只想要罗风的爱,但是徐陵却想要站得更高,走得更远,继续消耗流量对他的长远发展有害无益。飞象娱乐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