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顶级才女谢道韫嫁入豪门丈夫却是个怂男最终孤独一生

古代顶级才女谢道韫嫁入豪门丈夫却是个怂男最终孤独一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凡科技料 访问量:4311 更新时间:2023/12/6 11:38:39

古代中国历史上,留名青史的女人不少,褒姒、妲己、西施貂蝉、杨贵妃等等。这些女人都用美貌把其他人碾压到历史的尘埃里。

唯一一个丑女“东施”,也是因为模仿西施皱眉,衬托西施的美貌才留名。从这点可以看出,古今男人的审美标准都有惊人的相似性,都是外貌协会,不允许丑女跳出来吓人。

当然真正能以才华横行于史册的女人也有,但用“屈指可数”来形容是一点都不过分。七岁能辨琴蔡文姬算一个,开一代婉约词风的李清照算一个,胸怀咏絮之才的谢道韫也算其中一个。

然而,三个女人的命都不好。

蔡文姬一生坎坷,被迫嫁了三个男人,第一任丈夫卫仲道死去后,回到自己家里。后因匈奴入侵,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孩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文姬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

李清照稍微好一点,嫁了两个男人。第一个赵明诚,典型的暖男,两人琴瑟和谐,心有灵犀;第二个张汝舟,是个觊觎她的珍贵收藏、甚至会拳脚相加的暴力渣男。虽然遇人不淑,晚景凄凉,后半生一直在“撕渣男”,但毕竟前半生还“撩过暖男”。

谢道韫男人嫁得最少,只有一个,但并不意味着她最幸福。而其中的人生滋味,也只有谢道韫自己知道了。

01

谢道韫,她是安西大将军谢奕之女,宰相谢安的侄女,又是王羲之嫡长子王凝之的妻子。旧时王谢堂前燕,谢家之女,王氏之妇,谢道韫可以说是出生在当时最显赫的家庭里,一出生就是大小姐。

大才子谢朗是她的长兄,东晋名将谢玄是她小弟,“谢家最小偏怜女”的是她,“多情王谢女”的也是她,“萧斋谢女吟秋赋”还是她,千年时光里,她留下了一个完美的背影。

谢道韫成名在她的童年。事实上,这几乎也是她最有名的一段典故。

那天大雪纷飞,美景尽收眼底。这天也是谢家的家庭聚会。和子侄们一起赏雪时,谢安兴致大开,大手一挥:大伙儿不必拘束,尽情喻雪、吟雪。谢道韫的表哥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惊喜道:妙也!实在精妙!

这个有趣的故事被记载在了《世说新语》里,而这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也让世人记住了谢道韫,流传至今。即便是在才华出众的谢氏子弟中亦无出其右者。谢道韫的弟弟谢玄,就极其崇拜姐姐。

谢道韫的才情是高,真真是泰斗的级别。把冬雪比作深春柳絮纷飞,醉人、醉心,还有种超脱尘世的美感,意境深远。

也是因为这句咏絮写得太好了,她被写进了《三字经》里: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红楼梦》第五回里金陵十二钗的判词里“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里,化用的也是谢道韫咏絮这一个典故,乃至小学语文教材里都出现里谢道韫,可见谢道韫咏絮的鼎鼎大名了。

可这段咏絮轶事,也开启了谢道韫的悲惨一生。

02

十四岁的谢道韫已经距离自己那段咏絮的故事很远了。

偶尔的时候她还会想起来当年自己的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但很快她就会收敛起自己的笑容。

正值少女时期的谢道韫是整个谢家最端庄的淑女,才华出众,负有盛名,如果不是一个女孩子,她想自己可能会和自己的叔父谢安一样成为一个文人或者政治家。

但她只是一个女孩子,一个遵从王谢两家传统要嫁给王家的女孩子。于是她又垂下了眼睛,想起了自己的叔父正在为自己默默张罗婚事。

这一年的谢安也很困扰,家有侄女初长成,但是才气全举国闻名。这一朵美丽的鲜花可不能插在牛粪上。

谢家是显贵人家,最受宠爱的小女儿自然也不能嫁的太差。谢安先自己审查了一轮,长的歪瓜裂枣的,不要;才学不够的,删去;人品不端正的,踢出门外。最终,谢安的名单里还剩下两个人——王羲之的两个儿子:王徽之和王凝之。

说起王徽之来,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王徽之住在山阴县的时候,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雪,他睡觉醒来,打开房门,命手下斟酒,环顾四周,一片洁白的雪景。他于是起身徘徊,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了戴安道。

当时戴安道住在剡县,王徽之于是连夜乘上小船前去拜访。船行一夜才到达,王徽之到了门口没有进去就返回了。别人问他缘故,王徽之说:“我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兴致没有了也就可以回来了,为什么非得见到戴安道呢?”

这,就是王徽之醉酒雪夜访戴逵的故事。

但也是这段文人气的传闻让谢安改变了看法,他觉得王徽之随性而为,一点责任心都没有,大抵也不是那种贯彻始终的人,于是忍痛把王徽之的名字从名单上划去。

王徽之的书法

而最后的人选,就是王凝之了。

谢道韫其实并不喜欢王凝之。她觉得这个男人既胆小又懦弱,和他的兄弟一点都不像,没有一丝丝优点从他父亲王羲之那里继承下来。

她甚至在谢安面前愤怒的说她不喜欢王凝之。谢家最端庄的淑女毫无顾忌的表露自己的不开心。但她做的一切反对都没有用。

毕竟,王谢家的联姻,又怎么能让一个小女孩子挑拣呢?

03

三个月后,十四岁的谢道韫嫁进了王府。

她安慰自己,虽然丈夫胆小怯弱,但是至少脸还是好看的。再不济,她想,再不济王凝之还是能读懂诗的吧。

十四岁的谢道韫刚刚进入青春期,女孩子的幻想让她对自己的丈夫抱有最后的希望。

新婚之夜里丈夫俊俏的脸庞让她稍微的感到了一丝丝的安慰。然而,当她从新婚的云端落回大地之后,谢道韫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东晋时文人的风骨

如果说,她曾经还觉得自己的丈夫是块璞玉的话,那么现在她只觉得王凝之是块厕所边上的石头。

谢道韫失望至极。

她和谢安抱怨自己的丈夫,而谢安也后悔自己选了这么一个侄女婿,只能说自己还有公事要处理,闪身离开。

魏晋时候,世风开放,谢道韫虽然不拘小节,但是婚姻大事上还是是保守的。凝之虽然没有才学,但是人毕竟是忠厚的,书法上的造诣也是很高的,平凡才是真。谢道韫自我安慰道,婚姻还得继续下去。但更悲剧还在后面。

之后的岁月里,王凝之竟然痴迷了“五斗米教”,每日痴迷于方术,炼丹制药,本来不济的学问也越来越差,事业停滞在会稽县令再没有起色,其他同辈早已经平步青云了,更糟糕的连最引以为傲的隶书也有了退步的迹象。谢道韫不止一次劝告王凝之,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凝之对法术的痴迷愈加严重。睡在床上,口说梦话都是喃喃咒语。

王凝之

谢道韫愈加失望,明明暖阳高照,却冰寒彻骨。

抛开夫妻间的殊途,谢道韫继续专心于学问,百尺竿头更近一步。在王献之因为口吃争论不过宾客的时候,她甚至在堂前支起了青纱帐,在帐后面帮王献之与宾客辩论,而宾客没有一个能争论过谢道韫的。

在丈夫沉迷封建迷信的时候,谢道韫已经凭着王夫人的名号成为文人墨客里的美谈了。

“王夫人神情散朗,有林下之风。”并不仅仅是形容一个长的好看的女子。

“神情散朗”,是嵇康的气质,是刘伶的风度,是曹植的舒旷,是渊明的闲适,是那个时代名士的风流。翻遍二十四史,恐怕再难找到第二个担得起这四个字的女子。蔡文姬太过哀怨,李清照常怀血泪,薛涛倒是稍有此风,然而官妓出身毕竟不能与王谢名门相比。

而形容一个女子的极致,应该是“林下风气”了。一个女子,活得潇洒一点,于己有益无害,让人看着也舒心,总胜过弱柳扶风、黛眉长敛的病西施之美。

04

十几年后,谢道韫的命运再次迎来了转折点。孙恩、卢循叛乱,祸及全国,史称孙恩之难。

不久,叛军就攻陷了会稽周边。

王凝之正巧是会稽县令,他当时就慌了。谢道韫镇静了一下,请丈夫组织兵力出城抵抗。

没想到王凝之却拒绝了,拿着三株香,扯着黄符,跑进了神殿。半个时辰后,凝之散着头发出来,神情恍惚,满脸兴奋地告诉妻子,他已经向道祖借神兵十万。

破城的那天,凝之的十万神兵,果然没到。王家儿孙家眷,均被围堵在庭院中。

战火纷飞里,王凝之的头颅和他的黄符被一起高高的挂在城墙上,谢道韫没有看到自己丈夫孩子凄惨的死态,但她预料到了。

此时的谢道韫已经步入中年,丈夫丧命,孩子被屠戮没有击倒她,她甚至没来得及哀伤,只紧紧的抱着自己的外孙,提着一把长剑突围。

一步杀三四人,她仗剑左右突围,几乎所有人都被这个年迈的勇士惊到了。

及至被俘,孙恩与她谈判,谢道韫又以过人的气略镇住了他,救下了自己和外孙。只是,这场灾难之后,丈夫儿女都被杀的一干二净,王谢两家同辈的兄弟也先后去世,连她至亲的弟弟谢玄也离她而去。

旧时繁华的王谢两家,也终是树倒人散,只余陋室空堂。

谢道韫在深夜有时会想起自己小时候那句咏絮词,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个偌大的家族是不是也是想柳絮一样的飘飘荡荡就散了呢。隔壁屋的外孙已经睡熟,发出轻微的鼾声,而她已经泪流满面。

05

谢道韫最后寡居在会稽。

她从小就住在会稽,嫁了人也在会稽,丈夫死在会稽,她索性就一直一直住在会稽,安心照料自己的外孙了。

当时的会稽太守姓刘,叫刘柳,他有听说了谢道韫波澜壮阔的前半生,就过来向谢道韫请教。

于是,过去的生活重现,仆从们在堂前支起了青纱帐,谢道韫和刘柳细细的谈论,讲诗讲赋。谢家的文人风骨仍然留存在这个坚强的女人心底。

这股子文人风气也让刘柳心服口服,他实在的建议谢道韫开个公开课,让想要学习的学生们都能够了解学习知识。

她同意了。

从此,青纱帐常年支着,好学的学子常来谢道韫门前听,而她的评语,也从年轻的雅人深致,变成了神清散朗,有林下之风,到老了,依旧风韵高迈。

在不讲课的日子里,她依然闲淡随适闲坐中庭,仍是诵读那句“穆如清风”。偶尔也在摇曳春光中来了兴致,挥剑林下。

剑气萧萧,她一身素衣,裙带漫飘。有柳絮纷飞,如雪而落。恍惚间,她看到了多少年前的那场鹅毛大雪。那时的谢家,正是鼎盛之时。

一家人围坐观雪,好不热闹。叔父谢安问:“大雪纷纷何所似?”她的长兄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她浅笑而答:“未若柳絮因风起。”

剑走如虹,柳絮因风而起。那一同随风飘散的,是她数十载的年华。

经历过大富大贵、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她的心,早已静如湖水,再无波澜。

标签: 谢道韫

更多文章

  • 才女谢道韫使出洪荒之力,与五斗米教起义大军肉搏,场面惊人!

    历史人物编辑:张甲良标签:谢道韫

    文:不言谢道韫,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一位因咏絮词而为人盛赞的才女。谢道韫的父亲安西将军谢奕英年早逝,谢道韫与弟弟由叔叔谢安抚养长大。(“咏絮”的故事就发生谢道韫寄居谢安府里之时。)待谢道韫成年后,谢安将其嫁给了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陈郡谢家满门才俊,琅琊王家声名显赫,按理说,这门当户对的姻缘堪称天

  • 东晋第一才女谢道韫因错嫁导致的不幸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王富刚标签:谢道韫

    我们可能对谢道韫的第一印象可能全来自这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盖绝当场,一个自信脱俗的才女便跃然纸上,谢道韫作为东晋的才女,是少有人质疑,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当世被人称道,后世被人提及的才女,却过着命途多舛的一生。作为东晋少有的才女,却因为自己是女儿身,无法从军也无法从政,一身才华只能化作深闺怨曲,嫁的

  • 王羲之儿媳谢道韫:才比李清照,勇比花木兰

    历史人物编辑:梦醒人间看微雨标签:谢道韫

    书圣王羲之一共有七个儿子,大多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相对而言,次子王凝之和兄弟们相比,则显得逊色多了。王凝之才智平庸,为人迂腐,除了书法方面,终其一生,乏善可陈。时任会稽郡守的王凝之不积极与下属谋划对策,抵抗叛军,反而把希望寄托在了鬼神身上。信奉天师道的王凝之整天在道堂磕头作揖,求鬼神庇佑。属下多次提

  • 外敌来袭,夫君早已吓破胆,谢道韫只用一句话逆转乾坤

    历史人物编辑:钱冬霞标签:谢道韫

    魏晋时期,才女谢道韫只因说了一句话,嗜血成性的叛军孙恩,不仅不杀她,还对她和唯一幸存的3岁外孙礼遇有加。公元399年,东晋王朝气象将尽,各地叛军纷纷揭竿而起。其中,反晋农民起义军首领孙恩率部千里奔袭,杀向会稽郡。沿途百姓纷纷议论,说这叛军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又说经过的城池中凡是门阀士族都被全族屠

  • 出身尊贵的才女谢道韫后来有什么样的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带着青春去旅行标签:谢道韫

    这是《晋书》之中对谢道韫的评价,谢道韫算的上是中国历史上被载入青史的一位传奇女子,但是这位传奇女子的一生却令人唏嘘不已。谢道韫是东晋时期的一代才女,也是一朝宰相谢安的侄女,出身于名门大家陈郡谢家。按理来说以谢道韫的出身和才华,理应有着发光发热的一生和数不尽的传奇故事,然而这位女子却因为一次婚姻,改变

  • 王谢风流满晋书:透过“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婚姻斑窥东晋门阀浮沉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谢道韫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口,夕阳斜挂,一个春风微寒的傍晚,刘禹锡站在乌衣巷口,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乌衣巷》,野草花、堂前燕,夕阳斜,九个字写尽了前朝东晋的不胜繁华和岁月的沧海桑田。在华夏文明探索前进的征途中,东晋是一段相当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上承汉末、三国的离乱崩析、下启十六国、南北朝的遍

  • 王凝之:装神弄鬼的王家傻儿子,配不上才女谢道韫

    历史人物编辑:史事如烟标签:谢道韫

    王凝之,出生于东晋望族琅琊王氏,是书圣王羲之的次子。生于书法世家的他,擅长草书、隶书,才情并不低。王凝之的官运也是可以的,曾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最牛的是他的婚姻,他娶的是那位下雪天吟诵“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东晋第一才女——谢道韫!这样的王凝之,本该是全天下最幸福的男子。然而,他却硬是把自己

  • 谢安、谢玄、谢道韫、谢灵运是一个家族吗?

    历史人物编辑:芳芳电影标签:谢道韫

    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咏雪》中提到的谢安、谢道韫、谢朗以及八年级上册的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康乐公--谢灵运,这几位“谢”姓的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谢安是东晋著名政治家、名士,死后追赠为“太傅”,所以文中有“谢太傅寒雪日内集”的句子,谢安一共弟兄六个,谢安的大哥叫谢

  • 柳絮才女谢道韫为何要嫁给一个呆板无趣的男子?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谢道韫

    谢道韫的父亲是东晋的安西将军谢奕,她的叔叔是东晋有名的宰相谢安。谢道韫的出生给了她成长最好的环境,也决定了她注定结交是往来不白丁,谢道韫在日常和贵族精英、学士名流的接触下,耳濡目染的学识自然就高了,加上谢道韫本身天资就很聪颖,家学又非常渊源,谢道韫很快就成了当时东晋名仕中女性知识分子的佼佼者。柳絮才

  • 才女谢道韫率领家丁抗敌,兵败后因为气节被放走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书院标签:谢道韫

    谢安、谢玄在淝水之战后,迅速成为了东晋第一豪门,当时谢家有多豪呢?在东晋(317年——420年)的这100余年里,王家和谢家的族人,以及门生遍布朝廷,达到了官员总数的70%,可见王谢两家当时是多么炙手可热,皇帝有时候都不得不听这两家的话,所以刘禹锡在他的诗歌中也曾提及东晋的这两个豪门:旧时王谢堂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