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才女谢道韫率领家丁抗敌,兵败后因为气节被放走

才女谢道韫率领家丁抗敌,兵败后因为气节被放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俊慧文史书院 访问量:2361 更新时间:2023/12/7 5:30:58

谢安谢玄在淝水之战后,迅速成为了东晋第一豪门,当时谢家有多豪呢?

在东晋(317年——420年)的这100余年里,王家和谢家的族人,以及门生遍布朝廷,达到了官员总数的70%,可见王谢两家当时是多么炙手可热,皇帝有时候都不得不听这两家的话,所以刘禹锡在他的诗歌中也曾提及东晋的这两个豪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时候即便是王谢门中的燕子都是尊贵的,老百姓怎么能接触到那样的豪门大户呢?在琅琊王家之后,谢家的实力逐渐增强,那时候谁不想攀附上谢家这样的亲家呢?

东晋时代的“门阀制度”严严的控制阶级上升的通道,所以联姻只能是门当户对的联系,所以能与谢家相匹配的只有王家了。

谢家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她就是谢道韫,拥有美貌已经是非常难得了,再有才华加持,可以想象有多少王孙公子都要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了。

谢道韫果然是上天垂怜的女子,门第、出身自然不必多说,就连容貌才华都是万里挑一,谢道韫的父亲叫谢奕,这个人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当然他也不是什么显赫的人,虽然如此,架不住他身边的人都金光闪闪。

现代人常说圈子重要,果然就是如此,他的弟弟是谢安,在朝廷中炙手可热,儿子谢玄更是英武出众,这样一个家族的力量结合在一起那就是妥妥的“王炸”。

圈子也决定了谢道韫与平常女子有很大的区别,她从小热爱诗歌,喜欢浸润在书的海洋之中,所以她能在赏雪之时,战胜同样读过书的须眉男儿,做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千古绝唱。

这样一个让众人都心服口服的才女,自然也让家族中人感到骄傲,谢安也偏爱这个侄女,总希望有一个才俊可以配得上侄女这一身才华。

“门阀制度”的限制,低门低户自然无法匹配谢家的女儿,只有王家还能与谢家勉强匹敌,王家虽然不如谢家豪贵,可曾经也是如日中天,即使稍微落魄,也不是其他家族可以比拟的。

在王家众多的人中,谢安给侄女挑中了王羲之的家族,因为王羲之才华横溢,他的儿子自然不会太差,那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岂是等闲之辈能写出来的?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总有一个会是可心可意的人,在这众多儿子中数王凝之最为忠厚老实,可婚后的生活,让这两个年轻人之间产生了深深的隔阂。

谢道韫的才华太过出众了,而王凝之却太过平庸了,不对等的匹配,自然会产生很多问题。

王凝之平庸且普通,和谢家那些驰骋疆场的才俊们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更别说与父亲王羲之相提并论了。

谢家、王家的儿郎均是这样出类拔萃,王凝之就被衬托得有些无用了,比之那些光彩照人的才俊们,王凝之相形见绌了。

在《晋书》记载了一段谢道韫与丈夫的婚后生活:初适凝之,还,甚不乐。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答曰:‘一门叔父,有阿大(谢尚)、中郎(谢据);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很明显,只有王凝之与这些优秀的人物不同,甚至是天壤之别。

谢道韫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众人认为有男儿气概,及至长大,身边的优秀儿郎也环绕周围,她自然不会与王凝之的脚步相同。

王凝之的想法很简单,生命不过百年,风花雪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何必要出将拜相。

也许这就是家庭教育的不同吧,实际上两人的生活观念都没有问题,有人喜欢热烈,有人喜欢平凡,哪一种生活理念都是正确的。

可是错就错在,一个选择躺平,一个选择奋斗,王凝之就是不喜欢那些轰轰烈烈的生活,谢道韫又接受不了丈夫的“碌碌无为”,所以婚后生活也过得不甚幸福。

王凝之的才华一般,官也做得一般,因为王谢两家联姻的原因,王凝之担任了会稽太守,这本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需要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能胜任,可惜王凝之没有这个才干,也空负了这个位置。

东晋末年,王朝没落,各种“妖魔鬼怪”也开始横行于世,此时一个叫五斗米道出现了,这个组织的信徒孙恩卢循发动了起义反叛东晋王朝。

面对如此凶险的境况,一般人的思维都是积极镇压,可偏偏王凝之不这样做,他深信五斗米道,认为他们可以拯救庶民苍生,觉得自己的想法和他们一样,这些人都是他的朋友。

面对强敌来袭,王凝之居然不召集武装力量,反而迷信法术,要以神秘力量去化解危机。

谢道韫知道丈夫这哪里是打仗的样子,便多次提醒他,对方不是吃素的,豺狼来了迎接他们的应该是猎枪。

王凝之不听从妻子的话,让谢道韫失望透顶,她知道一旦虎狼来临,说得上话的就是拳头,其他的都是虚幻,谢道韫梳理起秀发,在家中对家丁们紧锣密鼓地进行训练,她怕一旦战争打起来,谢家那些老弱妇孺将无人保护。

最糟糕的事情还是来了,孙恩大军一来生灵涂炭,王凝之丧身刀下。

血染红了王家的大门,谢道韫与百数部众拼杀出一条血路,直到她寡不敌众,被孙恩所擒。

谢道韫被抓住后,没有一丝惧怕,真不愧出身谢家,她的身上仿佛笼罩着一层光环,她对孙恩说,大人的恩怨不要牵扯孩子。

因为这时,谢道韫的身边还有一个3岁的孩童,这是一个家族的希望,孙恩感念谢道韫的才华与气节就放了他们,至此后,谢道韫闭门不出,守寡终身。

王凝之未必是出众的,但是并不影响谢道韫和他一起面临磨砺,王凝之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抱负,可是他也不算是一个坏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忠厚之人,可与谢道韫比起来,他的格局小了很多,才华也无法与之匹配,但是这一切并不影响谢道韫与他生活了一辈子。

婚姻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好与不好,都得用心经营。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

标签: 谢道韫

更多文章

  • 一代才女谢道韫为保家园,手持大刀战沙场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谢道韫

    我们小学的时候都学过一篇文言文,讲的是东晋才女谢道韫比喻雪的故事,那句“撒盐空中差可拟”,让我们记住了教科书中的一位古代才女。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有才华的弱女子,竟然也有过像花木兰、穆桂英这样的女英雄,拿起刀枪,保卫家园的壮举!谢道韫的家族属于东晋名门,当日咏雪的主人谢安就是谢道韫的叔父,当时的谢安权倾

  • 晋灭吴之战的三大将领——羊祜hu、王濬jun、杜预

    历史人物编辑:逸凌人物集标签:王濬

    公元279年十一月至280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东吴末帝孙皓投降,轰轰烈烈的三国大幕就此落下,天下重归一统。自公元190年关东联军起兵讨董,至公元280年天下一统,持续近100年的乱世终于画上了句号。晋灭吴之战,表面上看只有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司马炎派出六路大军,共20万人水陆并

  •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王濬是谁,最后结果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有点点乱标签:王濬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那一首《西塞山怀古》写得真是气势恢宏: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诗里开头提到的王濬是谁?为何今天默默无名。王濬虽然现在存在感很低,但在魏晋时期却有第一名将之说,王濬,字士治,弘

  • 宋武帝刘裕的黑白人生之孙恩起义军一攻句章城,刘裕大破之

    历史人物编辑:史令官标签:孙恩

    孙恩这边一听刘牢之又来了,赶紧的收拾东西打包跑路,咱到到海上当岛主去也!刘牢之很郁闷,北府军众人也很郁闷,这孙恩咋一枪不放就跑了呢?刘牢之郁闷那是因为又让孙恩跑了,自己又得费时费力剿灭他,众军士郁闷是因为,你跑了,俺们找谁发财去?刘牢之没办法,刘牢之只好带领主力坐镇上虞县城,派出偏将协助各地区戍守,

  • 五斗米道教的起源,孙恩起兵 ,斩杀王羲之儿子和谢安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新计划哦标签:孙恩

    刘牢之,字道坚,彭城人氏。父亲曾为晋朝武官。刘牢之出身于将门,骁勇善战。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刘牢之应募投奔兖州刺史谢玄,参加了“北府兵”,奉谢玄之命,领一支精锐为先锋,屡立战功。淝水之战,率五千精兵夜袭驻洛涧的五万前秦军,杀敌万余人,并分兵断其退路,使前秦军腹背受敌,迅速溃败,对整个战争

  • 孙恩之乱——东晋百年门阀政治的落幕序曲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圣标签:孙恩

    尽管晋室南迁、中原板荡,一众随迁而来的北方豪强地主们仍然凭借着自身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特权,与当地吴姓士族、司马皇室共同瓜分了整个东晋内部的社会资源和上升通道,以至于形成为后世称之为“门阀政治”的独特现象。门阀虽立,历史也从来不会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就在这些巍冠博带、闲适安逸的世家大族们继续为着

  • 称号、口号与东晋民变——以孙恩自称“征东将军”为例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孙恩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史学界整理了一套“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但随着农民战争相关研究的冷却,朱大渭等一批学者辛苦整理出来的资料也随之搁浅,未能很好地利用。本章主要以这套资料为参考,搜集东晋一朝民变共三十六次。下面按其称号或名号性质及主要参与阶层简单归类,以期从宏观上了解东晋一朝民变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有

  • 孙恩:达成“中原海寇之始”成就的士族,其实只是个疯子?

    历史人物编辑:邓海春标签:孙恩

    “正以治邪,一以统万”,正一道兴起于东汉年间,因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此后该教传道甚广,祖辈从汉魏之际即信仰五斗米道的世家大族比比皆是。然而继任五斗米道教主的孙恩非但没有继续将本教发扬光大,而是借着传教的名义蛊惑民众,最终成为“海盗”的代名词,他都犯下哪些恶行呢?一、流亡海岛,伺机

  • 东晋末年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儿?有什么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带你观遍世界标签:卢循

    东晋末年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反晋斗争。这次起义是东晋南朝时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起义军坚持斗争达十二年之久,转战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对东晋门阀士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在南北士族支持下建立的东晋王朝始终对士族持宽纵态度。东晋末年,由于地方割据,中央政府实际控制只限

  • 卢循之乱,范阳卢氏之后,为何沦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卢循

    卢循,字于先,小名元龙,出身于门阀士土族范阳卢氏。卢氏祖先自汉代以来,世代高官。卢循生得双眸冏彻,瞳子四转,聪明伶俐,擅长书法艺米,草隶弈棋无所不精,具有典型的士人气质。这样一个名门之后,为何沦落江湖,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呢?“八王之乱〞时,卢循的高祖卢志是成都王司马颖的死党。司马颖死后,虽然受命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