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34年,贺拔岳到侯莫陈悦的军中饮酒,却被侯莫陈悦设下伏兵杀害。事出突然,贺拔岳“左右奔散”,因此,平凉诸将急于推举出一位能力挽狂澜的领袖,并最终选定夏州刺史宇文泰为新首领。可是宇文泰被推举为盟主并非一帆顺风,而是充满了争执,在各种意见反复考量、比较之后,具有各种优势的宇文泰才被诸将认可。
一、关陇集团第二位首领的产生
一开始军中最为年长的寇洛被推为“盟主”’。不过很快寇洛就以“自以非才”为理由辞去了盟主之位’‘,诸将只得重新推举新的盟主。寇洛辞去盟主之位后,赵贵首先倡议推举宇文泰为盟主,他认为“必欲纠合同盟,复仇雪耻,须择贤者,总统诸军。举非其人,则大事难集”。
赫连达随后附和,并主动请求“轻骑告哀,仍迎之”。但诸将却不赞同宇文泰为第一人选,有许多贺拔岳的坚定追随者认为应由贺拔家的人接掌军权,不过贺拔岳的两子年纪太小,还不能担当重任,贺拔岳的长兄贺拔允又投靠了高欢,所以推举贺拔岳的二哥,时任南道行台的贺拔胜。
李虎“星夜赴告”在平凉会商前,出于对贺拔岳的忠诚,第一反应就是应该由贺拔胜接收贺拔岳余众,所以来不及收集自己的部众就星夜上道。不过,贺拔胜在接到李虎报丧后并没有亲自前往关中抚慰贺拔岳旧部,而是派独孤信代表自己前去。
可是此时宇文泰已经赶到平凉,由于贺拔胜没有亲临仅凭独孤信在武川军人之中的威信根本无法改变宇文泰接收贺拔岳集团的事实,这就给了宇文泰充足的时问来巩固领袖地位,待到贺拔胜从梁朝返回北方,宇文泰己经稳居头把交椅,贺拔岳军团也改头换面,贺拔胜只能屈居下位了。
至于想要“东告朝廷”,由朝廷委派新领袖的那些人,可能只是见到贺拔岳一与朝廷联合的表象,高估了朝廷当时的地位,没有看出贺拔岳尊奉朝廷仅是为了牵制高欢,并从朝廷索取更多名号,更加合法地统治关陇和铲除异己势力。
最后,赫连达指出了贺拔岳军团当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危机就在眼前,时间紧迫,刻不容缓,只有宇文泰才能以最短的时间与军团会合,其他两个备选项“皆远水不救近火”,宇文泰所处的地利优势起了关键作用。
此外高欢也密切关注关内动态,得知贺拔岳死讯后,立刻派侯景前去接收贺拔岳军团,完全无视侯莫陈悦的存在。不过,侯景却被宇文泰在安定传舍挡回。至于侯景为何如此轻易就返回晋阳,除了侯景被宇文泰的英雄气所折外,恐怕也一与宇文泰所率领的“帐下”有关。
据《周书·赫连达传》,宇文泰“以数百骑南赴平凉”,兵力应是多出侯景数倍,所以侯景才不敢以身犯险,明智地选择撤回。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当时形势的紧迫,若平凉诸将当时没有选择距离较近的宇文泰,而是选择远在荆州的贺拔胜,抑或等待帝命,那么凭借侯景的智慧和能言善辩,再加上侯莫陈悦军近在水洛城,贺拔岳军团很有可能因形势所迫而归降高欢。
另外,宇文泰到达平凉不久,朝廷使者元毗也赶到平凉,由此可见当时各派势力都意图兼并贺拔岳军团,形势对武川军人集团很不利,若不是诸将最后做出正确的选择,贺拔岳在关中的苦心经营就将付诸东流了。于是,宇文泰阻回侯景后,及时赶到了平凉,被诸将奉为盟主,而武川军人集团险被夭折的事业也因宇文泰的到来而迎来新的转机。
二、宇文泰领袖地位的确立
尽管宇文泰被推举为盟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贺拔岳军团抑或武川军人集团中确立了领袖地位。他要想由盟主变成贺拔岳事业的当然继承者,还需要满足多个条件才行,比如讨伐侯莫陈悦,为贺拔岳报仇获得朝廷册封,且官位要与贺拔岳相当,处理好与贺拔岳亲属的关系,保证贺拔岳后人的地位重新改造集团内部的权力构成,扶植亲己势力等等。
而当时最为紧迫的是第一项,只有为贺拔岳报仇,才能让他的领导获得众人的认可,才能保证他作为盟主不是暂时的,才能合情合理地成为武川军人集团新一代领袖。宇文泰以侯莫陈悦不奉诏命为名,全军戒严,准备出兵,将自己置于正义之师的地位,在舆论上压倒侯莫陈悦,获得合理合法的出兵理由。
四月,宇文泰率军离开原州上陇,留其舅王盟、兄子宇文导镇守原州。宇文泰冒着大雨雪,“军出木狭关”,“倍道兼行,出其不意”。而侯莫陈悦此时军心不稳,毫无斗志,“闻大军至,退保略阳,留一万余人据守水洛”,但未经战斗,水洛守军就向宇文泰投降。
宇文泰在水洛未做停留,“即率轻骑数百趣略阳,以临悦军”,迫使侯莫陈悦诸将失去战意,皆“劝悦退保上邦以避之”,而南秦州刺史李弼则“间道遣使,请为内应”。
于是李弼骗悦军将士说侯莫陈悦将逃往秦州,造成军心混乱,因此侯莫陈悦夜出军迎战之时,“军中自惊溃,将卒或相率来降”。李弼也顺势率众投降宇文泰。
宇文泰因之“纵兵奋击,大破之。虏获万余人,马八千匹。悦一与其子弟及摩下数十骑遁走。”宇文泰料其逃奔曹泥,于是派宇文导在前阻截,贺拔颖在后追赶,最后于牵屯山斩杀侯莫陈悦及其党羽。
在兴兵为贺拔岳复仇的同时,为了稳固地位,宇文泰也注重培植私人势力,为以后集团内的权力重组做准备。宇文泰自永安二年追随贺拔岳以来,一直是贺拔岳的亲信,被贺拔岳视为左右手,跟随在贺拔岳身边。
太昌元年贺拔岳担任关西大行台期间,有机会与贺拔岳手下诸将建立起较亲密的人际关系,使其才能为众人所知,所以贺拔岳聚众商议夏州刺史人选时,众人都认为宇文泰能够担当。
后来赵贵之所以力推宇文泰为盟主,就是由于他认为诸将之中才能无能出其右者,而赵贵在河曲之变前代表贺拔岳前往夏州与宇文泰计事时,宇文泰对形势的判断尤其让他印象深刻,而赫连达附议赵贵也应是出于对宇文泰在贺拔岳幕府时才能的了解。
至于其他提出异议的诸将也不是对宇文泰的才能有所不满,而是在皇权和宗法社会下,出于思维的惯性,认为由贺拔胜接任或朝廷委派更为合适。
宇文泰虽然在夏州刺史任上不过数月,但凭借他广泛的人际交往和对人才的招揽,他在夏州的府僚、宾客都成为了他的坚定支持者,也成为他最早的一批亲信,为他日后巩固地位发挥了重大作用。
如于谨担任夏州长史,支持宇文泰称霸关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当他被调回洛阳后,也主动充当宇文泰的说客,劝诱孝武帝西迁蔡枯从原州开始追随宇文泰,任其帐下亲信亲兵,又追随宇文泰至夏州,任都督,而这都督可能是统率宇文泰亲兵卫队的帐下都督。
除了任用亲信,宇文泰还重用他在关内的亲属,以丰满自己的羽翼。侄子宇文导都被提升为都督,在他讨伐侯莫陈悦时镇守原州另一个侄子宇文护也被任命为都督,跟随他攻打侯莫陈悦。
另一个外甥尉迟纲则“从太祖征伐,常陪侍帷惺,出入卧内”,应是宇文泰的亲兵,他和其弟尉迟迥在西魏建国后都担任宇文泰的帐内都督,统领相府的亲兵卫队,一与蔡枯一道负责贴身保护宇文泰。
其舅王盟原任平秦郡守,“太祖将讨侯莫陈悦,征盟赴原州,以为留后大都督,镇高平。悦平,除原州刺史”,也是宇文泰所重点依仗的亲属;表弟王励、王憋、王显等此时也都跟随在宇文泰身边,担任护卫。
由此可见,宇文泰任用宇文导、宇文护、贺兰祥为都督,协助其控制军队又将亲兵的指挥权交给几个表弟和外甥,由自己人负责其安全保卫工作,而他从夏州带来的数百骑则可能转为其直属亲兵。如此一来,宇文泰就有一定资本应对可能出现的不测,而不是在贺拔岳军团中孤立无援。
对于拥戴有功的贺拔岳故人,宇文泰也着力提拔,一是报答拥立之恩,二是拉拢他们成为自己的私人,为日后制衡异己分子做准备。在推举宇文泰出任盟主中出力最多的赵贵、赫连达成为宇文泰首批奖拔的诸将,赵贵先被任命为大都督,领府司马,平定侯莫陈悦后又被任命行秦州事、当州大都督,委以一力一重任,地位与当年宇文泰在贺拔岳手下相当
三、总结
综上所述,贺拔岳暴毙后,在赵贵、赫连达等人的拥戴下,宇文泰成为了该军事集团的第二任首领。通过为贺拔岳复仇,获得朝廷册封,任用夏州亲随,重用关内亲随,扶植亲己势力,宇文泰在接掌贺拔岳军团后两三个月内就稳固了自己的盟主地位,成为名实相符的武川军人集团领袖,也成为了关陇集团第二任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