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才子左思的妹妹,和哥哥一样奇丑无比,为何却被晋武帝纳入后宫

大才子左思的妹妹,和哥哥一样奇丑无比,为何却被晋武帝纳入后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半月历史阁 访问量:3220 更新时间:2024/1/10 6:33:22

文:洛轻尘

01

左思是魏晋时期的大才子,但出身寒微,而且相貌绝丑,虽有文名,却也难以在上层社会容身。

妹妹左芬和他一样很有才华,只是相貌不敢恭维。兄妹二人感情很好,左思经常在外宣扬妹妹的文采如何了得。晋武帝司马炎听闻左芬的才名,便将她纳入后宫。

泰始八年(公元272年),晋武帝封左芬为修仪。妹妹被皇帝相中,左思一家的身份也跟着提高了一大截,并举家搬到了洛阳,左思还争取到秘书郎一职,虽是闲职,却大大拓展了接触面和知识面,为他后来写名震天下的《三都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左芬被纳入后宫是左思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左思也一直以妹妹为骄傲。历时十年,左思写成了《三都赋》,其辞藻之华丽,情致之博大,意蕴之深远,无人能出其右。

成名已久的大文豪陆机读罢亦自叹弗如,一时之间,文人雅士争相传阅抄写,因为跟风手抄的人实在太多了,洛阳的纸都卖断货了,不得不紧急从其他城市调运纸张。这便是洛阳纸贵的典故。

02

相比哥哥的名利双收,左芬的人生则要暗淡的多。晋武帝司马炎荒淫无度,怎么可能看得上她这样一个相貌丑陋的女子?纳她入宫不过是沽名钓誉,附庸风雅罢了。

《晋书》记载:“姿陋无宠,以才德见礼。体羸多患,常居薄室。”晋武帝娶她,并不想把她当女人来爱,只不过是因为女诗人的身份,使她成为皇室的文学道具,其价值和意义和宫里的一个古董花瓶,一幅名家字画并无本质的差别。

好色的晋武帝一次选妃,就纳入了五千名美女,加上已有的佳丽,后宫人数逾万名。这么多的美人看得眼花缭乱,哪里还顾得上无貌的左芬?就算姿色绝丽的美女,也不一定有机会得到皇帝的宠幸。

太多的美女使得晋武帝实在忙不过来,就想了一个妙招:晚上的时候,驾着羊车在宫里四处溜达,羊儿停在哪里,就在那附近的美人房间过夜。

为了吸引羊车到自己的房间来,美女们想了很多办法,最有效的就是在周围种上羊最喜欢吃的嫩草和竹叶,再在通往自己房间的小路撒上盐巴,因为羊喜欢吃盐。

不计其数的美人通过这种方式争宠,渴望借此得到皇帝的宠爱。这就是“羊车望幸”的典故。

晋武帝不但临幸美女的方式很奇葩,喜欢的美人也比较有个性。

据记载,他最宠爱的妃子叫胡芳,其父亲是名武将。胡芳为人率性大胆,口无遮拦,当她被选为妃子后,当场痛哭失声。

旁边的人怕被牵连,连忙低声说:“小声点,当心皇帝听到了。”胡芳正伤心欲绝,竟不管不顾的说:“我死都不怕,怕什么皇帝。”晋武帝听了反而特别欣赏她,册封她为贵嫔。

有次胡芳和晋武玩樗蒲之戏(古代一种赌博的游戏),不顾身份的和皇帝帝争执起来,大怒之下还扳伤了晋武帝的手。

晋武帝很生气,骂她:“你真是个粗鲁武将的女儿”,触怒了龙颜,胡芳也丝毫不惧,大声说,北伐公孙,西拒诸葛的(指晋武帝的祖父司马懿),难道不也是武将吗?

这简直有点对先人不敬了,况且这先人还是皇帝的祖父!晋武帝却并不怪罪,反而更加宠爱她,使之成为除皇后之外地位最高、恩宠最盛的妃子。

左芬心知肚明自己在皇帝心中是什么位置,又无美貌加持,自然不敢如此任性妄为,沉默的担当起皇家的御用文书,每当晋武帝得到什么异宝,或外国使者来见,或有什么重要活动,都把她这个大才女请出来炫耀一番,并让她写文称颂。此外,皇室的各种红白喜事也都由左芬执笔。

在充满了荒淫与奢靡,谋杀与争斗的深宫内院,左芬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天性,自律克制,深居简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淡泊样子,借此来明哲保身,并荫庇出身寒门的左氏家族。

03

从进宫那一刻起,左芬就知道自己作为女人的特质早就被阉割了,她只是一尊能够吟诵诗文的佛像。寻常女子的爱恨情仇和天伦之乐,她半点都沾不上边。

左芬的容貌究竟如何,史书上除了一句“姿陋无宠”,并无其他记载,被晋武帝充入后宫后,她就一直过着没有自由、郁郁寡欢的生活,可怜她的惊人才华也如活的艺术品一般成了充门面的摆设。

对于有着正常情感需求的女子来讲,哪怕是有过短暂的恩宠,有过美好的回忆和痛彻心扉的爱恨,也总比自始至终冷眼看着别人上演一出出悲欢离合的好。

如果说在情感生活和生育子女方面被彻底剥夺,还不是最残忍的话,那么所谓的“御用文人”就是套在她头上最沉重的“精神枷锁”。

虽然留下的作品不乏佳作,但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大才女,丝毫没有创作的自由,总是在写一些歌功颂德的命题应景之作,精神上能不痛苦吗?

杜甫在《天末怀李白》诗中说过,文章憎命达。意思是命运多舛,遭遇坎坷的经历更能挖掘人的创作潜力,写出千古绝唱来。比如李煜的名篇都出自国破家亡之后。

文章憎命达的另一层意思是,在古代,如果官途特别顺畅,很多时候,他的创作就会迫不得已的迎合皇帝或者当政者的意图,因而发不出真正有价值、有内涵的声音,从而削弱其文章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再看左芬,十几岁就被禁锢在皇宫内院,人生经历可谓空白。作为孤高狷介的大诗人,她也不屑于与后宫的那些莺莺燕燕来往过密,更不想让她们的美貌、恩宠、算计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惊扰了自己平静的生活。

左芬身在皇宫,人生经历非常有限,况且多数时候都是奉命作文,表达的是皇帝的意愿和皇家的脸面,这大大的限制了她的艺术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她根本不能也不敢自由的发挥,唯恐一句不当之言为自己乃至于整个左氏家族招来杀身之祸。

04

尽管流传下来的诗文,都是奉命之作,聪慧的她还是巧妙的在这些诗作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凄苦和精神上所承受的非人折磨。

在奉昭之作《离思赋》中,左芬凄婉绝伦的宣泄了自己的哀愁。“嗟隐忧之沈积兮,独郁结而靡诉”;“怀愁戚之多感兮,患涕泪之自零”;“仰行云以欷兮,涕流射而沾巾”;“长含哀而抱戚兮,仰苍天而泣血”。

整首赋,哀婉凄凉,压抑沉痛,充满着抑郁难平之气,特别是那种对亲人的刻骨思念却不得见的苦楚,令人不忍猝读。

左芬的其他作品,也深切的表达了宫中精神生活的空虚落寞和青春被葬送的无限悲哀。在吃人不吐骨头的深宫后院,左芬的出众才华也只能像歌女唱歌、舞女跳舞一般成为皇帝在酒足饭饱之后点缀升平,显示风雅的消遣罢了。

做为一个女人得不到情爱,也没有子女,又远离父母家人;做为一个诗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作,反而成为皇室的发声筒,机械的为皇帝去粉饰太平;左芬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出彻头彻尾的大悲剧。

也许有人会认为,正是晋武帝的附庸风雅,将她纳入宫中,才有了青史留名。但事实上,如果不是身处皇室,凭着左芬的天分和才华,未必不是文学史上的第二个李清照,也未必没有青年才俊欣赏她的绝世才华。

只可惜历史从来不容假设,不俗的才华使她赢得了千古美名,也因了这满腹经纶将她画地为牢,死死的豢养在皇宫内。晋武帝去世后,向来沉默的左芬亦不知所终。或许,对于她这样心如枯槁、晚景凄冷的人而言,生与死亦没有太多的差别,活着也只是另一种受苦罢了。

作者:洛轻尘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标签: 左思

更多文章

  • 左思一个出身低微,容貌丑陋的人,是怎样凭借他的能力爆红洛阳?

    历史人物编辑:金色说历史标签:左思

    洛阳纸贵这一个典故可能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但是不去深究的话,根本不会知道其中所牵扯的人物左思,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穿越回当时那个时代,第一眼看到左思根本无法相信这样一个人在文坛之中会有着这样的文采,有着这样的地位。因为他的容貌非常丑陋,已经到了驾车出游,竟然遭到一群老人家嘲笑。内在和外在条件都不好,

  • 八王之乱参赛选手之四,大失所望的齐王司马冏

    历史人物编辑:天生有梦标签:司马冏

    ▲齐王司马冏的形象:齐王的好形象源自他的父亲司马攸.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还继承了父亲的"有德,有才,有能"之名声.但从后来的实事来看,这些都是大臣们的幻影,都是错觉.是把内心的希望,投放到这位公子哥身上了.他是第四个登场搅局,上演八王之乱大戏的选手.他的失败,引发大臣感叹"司马家族已经没有谁真的

  • 司马冏传檄讨篡位,司马伦兵败被自裁,八王之乱之四

    历史人物编辑:永召说历史标签:司马冏

    司马伦在301年2月篡位做了皇帝,但他的实力有限,为了控制各地的王爷,一方面给他们加官晋爵,同时又派自己的心腹去监控他们。这加速了诸王的反叛。301年4月,齐王司马冏第一个站出来,率领部队,由许昌向洛阳进军,同时传檄天下,一起讨伐篡位的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是司马攸的儿子,司马攸虽是司马昭的儿子,但他过

  • 八王之乱:张泓军大败司马冏,金墉城毒死司马伦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司马冏

    八王之乱:张泓军大败司马冏,金墉城毒死司马伦话说齐王司马冏兵至颍阴,正与张泓军相遇,彼此交锋,司马冏军失利,死亡至数千人,辎重亦半为所夺。司马冏收集败卒,再图一战,于是分军渡颍水,又为张泓所阻遏,不能前进。张泓遂于颍上列阵,日夜防守。孙辅等亦陆续相会,与张泓分地屯兵。司马冏乘夜掩击,张泓军不动,独孙

  • 古代第一美男子潘安,为何参与谋害太子司马遹,造成西晋短命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司马遹

    潘安是古代著名的美男子,他貌美帅气,又才华横溢,而且与妻子杨氏一生深情。但是,他却参与谋害了西晋最有希望的太子司马遹,引发“八王之乱”,让西晋成为一个短命王朝,自己也被灭了三族。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潘安究竟有多美?潘安是西晋年间人,出生于荥阳中牟,原名潘岳,字安仁。关于潘安的俊美,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

  • 司马遹让司马炎看到了希望,救了司马衷,也改变了晋朝的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史风标签:司马遹

    引言晋朝的衰败始于“八王之乱”,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当属贾南风。如果有一种可能:司马衷没有被立为太子,即便贾南风仍然可以凭借家世坐上太子妃的位置,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局面也许会被扼制。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跟司马衷一般无用,司马炎也确实有废掉他的想法。无论司马炎晚年多么昏庸,也不会把江山交给一个智商有

  • 晋宫生变:司马遹由慧变坏,黄门郎模仿笔迹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司马遹

    晋宫生变:司马遹由慧变坏,黄门郎模仿笔迹太子司马遹储养在东宫,少小时本来颖悟,偏到了成童以后,不务正业,但好狎游,就是左师右保,亦不加敬礼,唯与宦官宫妾嬉嬲度日。贾后素忌太子,正要他隳名败行,可以借端废立,因此密嘱黄门阉宦,导令为非,尝向太子前怂恿道:“殿下正可及时行乐,何必常自拘束?”及见太子拂意

  • 王珣《伯远帖》以偏锋侧毫书之,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历史人物编辑:天川历史标签:王珣

    你好,欢迎来到“维知书法”,我们今天来聊聊王珣的《伯远帖》。王珣,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玡(今山东临沂)人。其祖父为东晋丞相王导,其父为王羲之的族弟王洽。他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司马昌明,做过左仆射、征虏将军、车骑将军。其书学有家范,他本人善草书、行书,而尤以行书著称于世。《伯远帖》为王珣所书纸本真迹

  • 人为什么要学习?张载用22个字概括终极奥义,可惜后世觉得太难

    历史人物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张载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变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朝堂上新旧两党开启了激烈的交锋,这个时候,北宋思想家张载收拾行囊,决定辞职回到父亲的埋骨之所——横渠(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境内)。张载之所以要辞职,并不是因为他得罪了王安石,而是张载的弟弟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张载为了避嫌,因此才决定辞官

  • 王叔和亲家母结婚后,亲家母每月偷偷攒8000元私房钱,王叔:好事

    历史人物编辑:陌上说三农标签:王叔和

    #科学婚恋指南#68岁的王大叔,在五年前和亲家母结婚了,王大叔和亲家母的结合,得到两个孩子的支持,身边的亲戚朋友也都说,他俩结婚是最美的事情了。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无论对子女的小家庭,还是两个老人今后的养老生活,都是最完美的事情。王大叔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多,王大叔是老大,下面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