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玄造反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太急了,而他爹篡位失败的原因就是太慢。仔细想想真的是很可惜的。桓温与桓玄都是很有能力的人,没有篡位成功只能说是天意使然。桓温大家比较熟悉,今天说说桓玄。
两晋南北朝是典型的门阀氏族时代,东晋皇帝司马氏不过是傀儡。东晋五大门阀:琅琊王、陈郡谢、龙亢桓、颍川庾、太原王。王导,谢安,桓温,庾亮。世家大族比比皆是。这几家应该都有造反的意思,但都没有成事。到最后却是让刘裕这个泥腿子成事了,在世家大族里最有希望的就是桓温父子二人,可以说二人都称帝,但最后的都是功亏一篑。桓温是曹魏大司农桓范之后桓温是自己门阀出身,自己还是晋明帝的女婿,当朝驸马,更难得的是与南康公主感情深厚。恒温还有灭国(成汉)之功,公元371年,恒温以太后名义废司马奕,立司马昱继承皇位,是为简文帝。但不久后司马昱驾崩。司马昌明即位。恒温得知简文帝驾崩,急忙回京,准备行周公事,篡位为皇帝。但恒温身体已经不行了。回到建康很快就病逝了,恒温刚死,家族就为了恒温的职务发生内斗。就此丧失机会,即便如此,司马昌明也不敢动桓氏一族。
桓温有六个儿子,长子桓熙与二子桓济为了争位被流放。老三桓歆很一般,老四桓祎是个傻子,公元369年,桓温的幼子桓玄出生。恒玄,字敬道,小名灵宝。生母马氏,不是南康公主所生,却袭承了父亲桓温的南郡公爵位。恒玄自小就十分聪慧。恒玄有一个威震天下的父亲桓温;有一个忠于晋室的叔叔桓冲,家族势力十分庞大。朝堂上下都是恒温的当年的部下和门生故吏。但朝野上下故意不让桓玄做大官,最多也就是出太守这样的小官。桓玄见自己不得志,长叹: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不亦耻乎。但恒玄不靠父亲的余荫,硬是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恒温家族的强大基因,平灭殷仲堪,刘牢之两大军阀,司马道子父子亦是其刀下之鬼。最终再次复兴其父之伟业成为又一代东晋权臣。
桓玄利用孙恩起义打着“勤王”的旗号准备东下国都建康。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桓玄起兵东下,很快就攻进建康。司马元显并其六子,以及其父司马道子被杀。桓玄封楚王。丞相、扬州牧,假黄钺、入朝不趋、赞奏不名。这都是和他父亲桓温一样,都是权臣篡位的信号。公元403年十一月,晋安帝司马德宗逊位,已称楚王的桓玄成为大楚皇帝。尊其父恒温为宣武皇帝(恒温总算在地下当皇帝了)改年号为永始(年号不错,但却是王莽的亡国年号)恒玄加封傻子皇帝司马德文为平故王,毕竟贵族出身,没有做斩草除根这事。
桓玄称帝有些过早,因为朝野上下反对他的人非常多。当初桓温成功是因为司马道子父子的一系列重振皇室型政治动作,严重触犯了世家门阀的政治利益,并有进一步威胁各大门阀的利益,所以各家门阀持默许态度。而并不是对桓玄本身的认可,而是对东晋皇室的反击。如果桓玄能够扩大世家利益,是可以坐稳江山的,但恒玄延续了司马道子政策,引发各大门阀世族政治利益,而且桓玄还没有一个开国之君应有的励精图治的样子,就此离心离德了仅凭恒温一代人的人脉显然是不够的。而桓玄的失势过程,也体现了世族的退化和堕落。
应该说,在那个君臣异梦,王室昏愦的时代,忠心这种东西并不值钱。更何况桓温更别说有一个充满野心的父亲对他的影响。但打江山易,坐江山难。这一点,在桓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此时,刘裕已经成事了,刘裕的崛起也证明了寒门的时代已经到来。桓玄遇见刘裕是他最大的不幸,后世评价真命天子出现之前,必然有几个先起事的垫脚石,比如陈胜吴广项羽之于刘邦,刘玄之于刘秀,很不幸,桓玄也是垫脚石,他输的对手叫刘裕。后世的李密之于李渊,张士诚之于朱元璋。桓玄遇见刘裕是他最大的不幸。
永始元年(404年),刘裕起兵讨伐,桓温兵败进入益州,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恒玄死时年36岁。其子恒升年仅六岁被俘,颇有气度,大喊我乃豫章王,谁敢动我,后送往建康,后为刘裕所杀。恒玄出逃的时候,带着晋安帝和其弟弟司马德文。恒玄弟弟恒谦准备宰了安帝哥俩给恒玄报仇。但恒振所阻拦,道:陛下都为没有杀安帝,我等更不更杀。恒振经过考虑,重新让安帝复位。自己担任荆州刺史,但最后被乱箭射死。恒氏宗族被刘裕族灭。刘裕篡位以后,晋安帝和司马德文都死于刘裕之手。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