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庾亮为削弱大将的兵权引起苏峻的不安,便和祖约反叛东晋

庾亮为削弱大将的兵权引起苏峻的不安,便和祖约反叛东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搞笑的哈皮哥 访问量:1297 更新时间:2024/1/19 7:54:32

东晋初年,政局呈现出一片纷然乱态。匈奴和羯人的南侵迫使正朔朝廷只能拥有半壁江山,在北方,前赵刘曜与后赵石勒在互相角逐间时时觊觎着东晋这块肥肉,而偏居江南的东晋政权除奋力自保外更是别无他志。

在以晋元帝司马睿为首脑,丞相王导率领下的东晋王朝逐渐完成了与当地士族大姓的接洽融合。然而作为一个渡江初来的草创帝国来说,是十分脆弱和敏感的。其脆弱主要表现为无力对抗外来或内部的军事压力,其敏感则体现在对摇摇欲坠的君权的患得患失。

外患虽少,内忧却甚。一次是爆发于永昌元年(322年)的王敦之乱,另一次就是咸和二年(327年)由苏峻祖约为主导的叛乱。这两次内乱直接导致了东晋数年来的休养生息毁于一旦。

对东晋历史有粗略了解的人就会知道,在这段时期君权的统治是很不牢固的。门阀士族集团占领了政治地位的制高点,他们的声望也达到了顶峰,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这种君臣共治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熟知的“王与马共天下”。

而苏峻、祖约并不属于第一流士族之列,祖约属范阳祖氏家族,其声望不能与渡江而来的其他大姓匹敌。而苏峻只是在山东地区纠集流民建立坞堡的流民帅。这二人既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又得不到士族的认可,所以他们始终没有能够渡江而南,他们的叛乱也是有不得已的因素在内的。对此,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中做了很精到的总结:“流民帅少有内辅京师以备宿卫的机会,与东晋政权互相猜忌,所以他们也都不愿脱离自己的部属和集团,贸然过江,以为朝廷缓急之用。”

苏峻

在王敦第二次叛乱时,苏峻能够及时起兵相救,其“扶大厦于将倾”的行为是很够意思的。当时东晋已经没有自家兵力可用,不得不依靠外来的流民力量。战争前王敦派苏峻的兄长去说服苏峻投降,苏峻不从,起兵抵抗,说明他对东晋王室还是很有忠心的。这是他“能扶晋室之危”的表现。

平乱后,苏峻得任历阳内史、冠军将军,因为有功于国,威望渐重。此时东晋朝廷由庾亮掌握大权,为了制衡军事力量过大的将领,需要削弱其兵权。先是庾亮征苏峻入朝,苏峻不肯,怕失去军队的依靠,进而优诏升任苏峻为大司农,仍不肯就职。苏峻心怀“狡兔死,走狗烹”的怨望,“素疑帝欲害己”,走上造反之路也是迟早的事。这也是他心胸狭隘,“难奉朝廷之命”的表现。“下优诏征峻为大司农,加散骑常侍,位特进,以弟逸代领部曲。峻素疑帝欲害己,表曰:‘昔明皇帝亲执臣手,使臣北讨胡寇。今中原未靖,无用家为,乞补青州界一荒郡,以展鹰犬之用。’复不许。峻严装将赴召,而犹豫未决,参军任让谓峻曰:‘将军求处荒郡而不见许,事势如此,恐无生路,不如勒兵自守。’峻从之,遂不应命。朝廷遣使讽谕之,峻曰:‘台下云我欲反,岂得活邪!我宁山头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头。往者国危累卵,非我不济,狡兔既死,猎犬理自应烹,但当死报造谋者耳。’于是遣参军徐会结祖约,谋为乱,而以讨亮为名。”

祖约作为名将祖逖之弟,在祖逖死后继领祖逖之兵。说他“气高”,是因为他气焰嚣张,总觉得自己配得上更好的,兹举一例:祖约也参与过平定王敦的战争,同样的,在战后庆功大会上论功行赏,进封五等侯,镇西将军,但祖约贪得无厌,《晋书》说其“自以名辈不后郗、卞,而不豫明帝顾命,又望开府,及诸所表请多不见许,遂怀怨望。”他觉得自己应该也是顾命大臣中的一员,又希望能够开设幕府招揽心腹,这些诉求都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逐渐开始怨恨朝廷。

其实早就有祖纳对皇上请求要抑制祖约的官阶,不可使他领重兵、守要地,否则必成祸乱。可惜皇上没有听取祖纳的建议,最终酿成不可收拾的乱局。所以对祖约来说,“宜处卑贱之职,勿领藩镇之兵”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最后总的来说,苏峻、祖约虽然都有可取之处,但也无法洗清他们的罪名。二人都在《晋书》第七十列传之中,这是列传的最后一篇,这篇列传中所载的“陈敏、杜弢孙恩卢循”等其他人也都是叛将。这等于是官方给苏峻、祖约的定性。功过自有后人评,他们是十足的坏蛋,但也闪烁着好人的光辉。

标签: 庾亮

更多文章

  • 庾亮并非不愿为官,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名士身份获得高位

    历史人物编辑:精彩搞笑段子标签:庾亮

    庾亮是东晋王朝的外戚、权臣,也是士族——颍川庾氏的代表人物。庾氏家族是继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王氏家族之后执掌东晋朝政的显贵士族。庾亮的身上体现了所谓“名士”或者东晋士族的许多特点,也可以由此解析庾亮早期不愿为官到大权独断的真正原因。背景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时代,这个时代推崇“名士文化

  • 庾亮:玉树沉埋的美男子,有抱负没能力差点葬送东晋

    历史人物编辑:邓海春标签:庾亮

    有副好皮囊,老天赏饭吃,庾亮凭借着俊美的外貌和外戚的身份一步步成为东晋的实际掌权者。然而身居高位的庾亮空有抱负,没有实才,迫不及待清除异己导致大失人心,不识军事引起内乱差点坑掉司马氏的皇位。“埋玉树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庾亮真的担得起“名士”的美誉吗?一、亮美峻整,平步青云魏晋时代,儒家经学衰弱,

  • 武媚娘食物中毒,皇帝一怒之下把殷浩关进大牢,惨兮兮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殷浩

    袁天罡心仪皇后,这不有了个更大的瓜,他现在练的丹药不是长生不老药,而是摄魂丹,他还想控制住皇帝自己做皇帝,不得不说,你的心真大啊,这点心机还想当皇帝,皇帝李治举办了一场隆重的酒宴,其间武媚娘以及王后娘娘等人吃下,殷浩送来的糕点忽然腹痛不止,李治见状迅速命人将殷浩带了回来,淑妃娘娘待殷浩师徒回来,当场

  • 殷浩北伐失败,配合他出镇寿春的谢尚却大有收获,成为桓温的障碍

    历史人物编辑:夜秦灵标签:殷浩

    谢尚,字仁祖,才智超群,精通音律,善舞蹈,工于书法,擅长清谈,为人风流,有“镇西妖冶故”之说。很小的时候,谢尚就处处显示出与常人不一样。他七岁那年,兄长去世了,他所表现出的哀恸之情远远地超出礼法,众人引以为奇。八岁时,谢鲲带他出席一些宴会,有客人看他少大老成,举止得体,称赞说:“这小朋友可真是座中的

  • 桓温请求讨伐西蜀,桓温为何说殷浩坏话?殷浩最后怎么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李艳芹标签:殷浩

    346年,东晋的大将桓温镇守荆州,管理着长江中上游的军事。这时候,在西蜀一带,存在着李势的蜀汉政权,北方存在着许多少数民族的政权。桓温认为这些势力的存在对东晋是一个威胁,再说,自己长期当军事首领,手中握有兵权,不用显得自己无能,便经常和自己的部下商量北伐的事情。一次,江夏相袁乔对桓温说:“胡人(北方

  • 张易之、张昌宗有什么绝活?能让武则天如此宠爱他们

    历史人物编辑:一丫文史阁标签:张昌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是唐初宰相张行成的族孙,兄弟俩以相貌俊美先后成为女皇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以门荫的方式进入仕途,担任尚乘奉御之职,当时年仅二十余岁,他“白皙美姿容,善音律歌词”。张昌宗和张易之颇为相似,而容貌尤过之。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经太平公主的推荐,张昌宗入侍宫中。不久张昌宗又推荐了张易之,于是

  • 太平公主曾将张昌宗推荐给母亲武则天,为什么张昌宗又被杀掉了?

    历史人物编辑:杨宗辉标签:张昌

    当人越来越靠近权利中心时,会变得更加贪婪,为了得到权利,会不惜一切手段,太平公主便是这样的人。当初为了讨母亲武则天的欢心,她不顾纲常伦理,将伺候过自己的宠臣张昌宗送入自己母亲的寝宫。但后来张昌宗却利用武则天的宠爱,妄想爬到太平公主的头上作威作福,太平当然不会同意,既然这颗棋子已经脱离了自己的控制,挡

  • 历史上的张昌宗有多帅?为什么能同时服侍武则天、太平公主母女

    历史人物编辑:一度历史观标签:张昌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盛行,女性们被束缚在家庭和婚姻的桎梏之中,缺乏自主和独立的权利。然而,在这个世界中,有一个女性打破了这种束缚,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自幼聪明机智,眼光独到,成年后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显。然而,李显不仅愚昧无能,还与其他宫女通奸,引起了武则

  •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郗超和谢安政敌间的惺惺相惜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郗超

    文 / 花月の慕容青禾“与司马氏共天下的当轴士族”昆曲《世说新语·举将》里面有三个主要人物,谢安,郗超,褚蒜子。谢安,陈郡谢氏的代表人物,东晋时期的大士族。与琅琊王氏并称为“王谢”。东晋的当轴士族之一。周鑫的谢安太符合我心目中的谢安了。司马睿靠南渡的士族扶持建立了东晋王朝,开创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 江苏一市,被称金陵御花园,是葛洪老家,境内茅山是著名道教圣地

    历史人物编辑:黄山绿水标签:葛洪

    历史上,东晋时期有个著名的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名叫葛洪,一生中著述颇多,据说有100多卷,最著名的便是《金匮药方》,后节略为3卷,称《肘后备急方》,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对天花、恙虫病等叙述是世界最早的记载。葛洪的老家是丹阳句容,如今是镇江下辖的句容市。句容名字的由来,众所不一。有书籍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