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魏冯太后对朝政本无兴趣,为何能临朝称制,掌握大权?

北魏冯太后对朝政本无兴趣,为何能临朝称制,掌握大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郭社栓说史 访问量:2488 更新时间:2023/12/29 21:55:25

引言

拓跋弘登基后,冯氏临朝称制,掌握大权。她凭借着果敢善断的政治天赋和魄力,平定乙浑之乱,稳定了动荡的北魏政局。母子之间却越走越远。

公元465年,拓跋弘登基,史称献文帝。从献文帝登基,到太后听政,有一个时间差。若是献文帝直接掌握了朝政,就如其父拓跋濬当年十三岁登基,执掌天下兴亡、运筹军国大事,事实上也就没有冯太后听政的事了。然而献文帝毕竟不是文成帝,他是在恍恍惚惚和胆战心惊的情况下坐到龙椅之上的。

冯太后扑向大火要随夫而去,被众人救下的时候,拓跋弘跪倒在太后面前,朝廷的重臣们全都跪倒在地,恳求太后保重身体、以江山和臣民为重,辅佐幼帝。冯太后被拓跋弘和老臣们的真情打动,才答应下来的。

冯太后自小接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入宫以后,她的姑母、太武帝的左昭仪,也对她进行了多年的教育和培养,她懂得了做女人、做皇帝的女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在后宫的斗争中如何自我保护,等等。但是没人教过冯太后如何治理国家,没人教过她女人可以临朝听政,更没人教过她女人可以凌驾在皇帝之上。

冯太后的心里,从来没有对政治感兴趣,至于作为一个女人临朝听政、掌管整个大魏江山的命运,更是她从来没有想过的事。当然,冯太后之所以答应听政之事,也是有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乙浑之乱,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皇权的诱惑太大了,因为对皇权的觊覦,乙浑才敢铤而走险犯上作乱。

如今乙浑虽已被除,但是谁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丙浑、丁浑之类的小人出现在皇上身边?而且据冯太后观察和分析,眼下对皇权虎视眈眈的就大有人在,只是乙浑刚刚被灭掉,献文帝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准都不清楚,时机尚不成熟而已。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把皇权牢牢把自己手里,祸起萧墙是迟早的事。

其次,冯太后把拓跋弘从小抚养大,对拓跋弘的品性太了解了。这个小皇帝聪明伶俐,敏感超常,但是他欠担当、疑心大,此时把江山全部交给他,的确让人难以放心。还有一条更重要的,那就是冯太后不断增强的自信。铲除乙浑乱党,是在冯太后一手策划并且亲自操作下完成的。

如此惊心动魄的一场斗争过去了,冯太后印证了自已的威信谋略和城府不比拓跋皇族的男人们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可以超过他们。同样,也印证了平时自己布下的眼线、提前做好的安排都是及时的,也是有效的。拓跋弘与众人的恳求,也说明了大家对自己的认可和期待。

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冯太后没有选择退缩,她毫不犹豫地坐在了皇上的身边。献文帝是拓跋皇族在北魏王朝的第六任皇帝,这个十二岁的皇帝,此时的心情异常复杂。他兴奋,为他在这样一个年龄当上皇帝;为父皇死后他在母后和老臣们的保护下,毫发无损地坐上龙椅,成为一国之君,从此将得到满朝文武和举国上下的拥戴而兴奋。

他害怕,为这个许多心怀叵测之人惦记的皇帝宝座,为这个曾经血流成河的朝堂,为未来无法预料的军国大事而害怕。他担心,为自己的稚嫩、自己的胆小,为满朝文武能否臣服于他,为身边这位威严无比、颇具号召力的太后能否真心辅佐,是否会将他架空,又是否会忽然把担子摆下让他措手不及而担心。

冯太后都仔细地想过,她知道此番听政,只是为了能够把大魏江山延续下去,不会因为皇帝年幼而使得江山根基不稳、百姓生活不宁。但就这样单纯的想法,实现起来也是难上加难,如果她在朝廷里没有自己的威信,没有自己的亲信,没有自己亲手培养和树立起来的人气,结果将无法想象。

先帝大丧之后,冯太后抱病休养。她一直在等,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出来,所谓欲速则不达。等朝廷的事积压太多,等皇帝发慌,大家觉得再没有人出来主持朝政,大魏就濒临崩溃了。那时大臣们就会三番五次看望太后,讲明情况,请太后以朝廷大局为重出来主政,即使有个别人极不情愿也无可奈何。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时机成熟了。

太后也不是消极地等待。在这段休养的日子里,太后一直在苦心孤诣地创着主政的蓝图,以及实现蓝图的思路和步骤。首先她要彻彻底底地清算联乙浑集团的死党,让朝廷尽快地稳定下来,也让大家认识到在她的主导下,大魏江山千秋万代,谁都不要有非分之想;让那些贪腐官员近年来的非法所得、巧取豪夺的财产全部充公,充盈国库财力,以促进发展和建设。

让所有的官员,大到朝延重臣、皇亲国戚,小到县官小吏,全都在心里感到种高压势态,明白权力是朝廷给的,不是图谋不轨、侵占财物的工具,只有效忠朝廷、尽职尽责才是正道。

更为重要的是,她要替皇上安抚军心和民心,聚拢文武朝臣,重组朝廷中枢,把与朝廷一心的忠臣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她又想到,正值新旧更替之时,还有许多观望者,甚至还有部分跟着乙浑跑了一段路的官员,他们觉得脑袋随时会搬家,对前途已经绝望。

因此这三把火,要烧得好,烧得恰如其分,既要算清账,又要聚拢人心,还要尽量少杀人,能让浪子回头的更好。冯太后一出面,朝廷立刻恢复平静,走上了轨道。她做的第一件事,是重组朝廷中枢,重用高允和高闾。高允是先帝和自己一贯尊重的老臣,是一代大儒。高闾比高允小几岁,是一代风流才子,博古通今、出口成章,他与高允又是多年至交。

高允、高间互补的文化结构,奠定了朝廷中枢里的文化底蕴,将他俩纳入中枢,必然是承前后的最佳选择,也是冯太后的思想依靠。太后在军事上重用了源贺。源贺也是先帝和太后十分看重的人才。他多年在朝为臣,征战沙场,战功显赫,被冯太后任为太尉,执掌兵权,让他在中枢有足够的地位与宗室五王形成制衡。

而阳平王拓跋新成、汝阴王拓跋天赐、京兆王拓跋子推、任城王拓跋云和济阴王拓跋小新成这宗室五王,都是文成帝拓跋濬最亲近、最看重的亲兄弟,他们重权在手、各霸一方,冯太后对他们五位的使用可谓费尽心机,策略是纳入中枢,明升暗降,削去兵权,留在皇上身边。

为了帮助幼帝拓践弘健康成长,冯太后特别重用了一位献文帝的少年朋友步六孤定国,他是曾经在平定宗爱之乱中立了奇功,又被乙浑谋害的陆丽(步六孤丽)将军的儿子。之外,她还重用了置秀、独孤尼等忠心耿直之臣,成为朝廷中靠得住的一股势力。

结语

清理乙浑残余势力,冯太后的策略是罪大恶极的决不轻饶,罪不至死能争取就争取过来,为我所用:一意孤行的放缓处理,尽量让矛盾由大到小由小到无,尽全力保稳定、保发展。就此,冯太后开始了她辉煌、曲折的钱治生涯。应当说,有冯太后主持大魏江山,是历史的选择。

标签: 冯太后

更多文章

  • 两朝风云冯太后与拓跋弘有什么仇恨,为何非要致他于死地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巨轮标签:冯太后

    拓跋弘是北魏死得最为蹊跷的皇帝,至今仍旧是历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对于拓跋弘的死法各种史书上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被冯太后派人毒杀的,也有的说是被逼自杀的,还有的说是被诱入宫中囚禁后秘密处死的。这样的说法子啊当时流传很广,使得史书上也无法确切记载。但是综合这些史料可以发现,拓跋弘的死因与冯太后有着非

  • 北魏杰出女性政治家冯太后如何从自己儿子手上夺权?她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带你观遍世界标签:冯太后

    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名字不详,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北魏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辽西郡公冯朗之女。出身北燕王室长乐冯氏。 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

  • 冯太后谋害魏孝献帝,已经大权在握,为啥还要多次加害他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陈城标签:冯太后

    北魏冯太后出生于公元441年,她在丈夫魏文成帝拓跋濬驾崩后,以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逐渐掌握北魏大权。魏孝献帝之子出生时,冯太后因喜得嫡孙,决定停止临朝,不再掌管北魏政务,让已为人父的魏孝献帝开始亲政。此后,魏孝献帝重用贤臣,打击那些无能之辈,连冯太后亲近的男宠都没有例外。刚开始时,冯太后虽有不满,但

  • 虽然冯太后篡权、听政,但却不失为一个真性情的女子

    历史人物编辑:王家伦标签:冯太后

    在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位两度临朝听政的皇太后,她就是谥号文成文明冯太后的冯氏。对于皇权至上、男权主义的封建时代来说,这样一位两度夺权的女子,其名声自然是不好的,但是从男女平等的角度去看待她,冯太后不失为一个有情有义且有本事的烈性女子。冯氏是南北朝时期北燕的皇室后代,其祖父冯弘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国君,之

  • 冯太后为了报仇,狠心将自己的儿子杀死,为什么不被后人指责?

    历史人物编辑:昆锅美食标签:冯太后

    冯太后一辈子做了很多“错事”、“坏事”,甚至是倒行逆施的事,但奇怪的是,她的每一件事,结局都出奇地好。比如她养男宠,这些男宠都成了国家栋梁;她擅权专政,大臣都尊她为“圣”;她重用宦官,却没有出现宦官专权;她杀了儿子献文帝,却几乎没人指责她。似乎,冯太后有一种无穷的魔法,总能把那些,在别人眼里泥沙俱下

  • 北魏女强人冯太后的资本运作:男朋友提议“三长制”

    历史人物编辑:张旭阳标签:冯太后

    公元484年,北魏集团董事长冯太后开会说:“各位,今天有一好一坏两个消息要告诉你们!好消息是,朝廷以后要给你们发工资了!坏消息是,有工资以后,你们就不能随便抢劫了。咱们的资本运作模式要转型。”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什么鬼?堂堂尚书、太傅、郡守等朝廷大员,之前竟然没有工资拿?开玩笑的吧?答案

  • 北魏冯太后为了报仇,狠心将自己的儿子杀死,为何不被后人指责?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访谈录标签:冯太后

    因为儿子将自己的情人杀了,冯太后才杀了儿子献文帝。冯太后杀了当皇帝的儿子,是出于一己之私,本来是应该指责的;可是她当权之后对大臣比较宽容,做了不少有益于国家和百姓的事。而且她也没有像慈禧那样贪恋权力,最后还是把权力移交给了孙子,所以被称为“千古贤后”。身为鲜卑人的冯太后,一生没有吕后那样波澜壮阔,也

  • 凤囚凰:康王冯太后都准备美女奸细色诱皇帝,然谁更棋高一着呢?

    历史人物编辑:阳光散落春风标签:冯太后

    凤囚凰:康王太后都为皇帝准备美女奸细,然谁棋高一着呢?由于正导演,关晓彤,宋威龙领衔主演的权谋宫廷剧《凤囚凰》正在热播,目前更新的剧情北魏朝廷各路人马的暗斗也已经进入到白日化阶段。之前都是康王和容止之间的小打小闹,现在已经进行到把容止的软肋刘楚玉给送上断头台,虽然最后被从战场赶回来的霍璇给救了。但是

  • 冯太后摄政时期,对北魏进行了哪些改造,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谭红意标签:冯太后

    公元456年,原为奴婢身份的冯太后被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选中,一跃成为北魏政权的皇后。但没过多久,拓跋濬就匆匆离世,只留下了年幼的太子拓跋弘。为了维护政局的稳定,保证拓跋弘在亲政之前不出大的乱子,冯太后独自走上政坛,并领导中央朝廷开始对北魏政权进行深度改革。那么在冯太后统治下的北魏政权,其内部的气象究竟

  • 北魏冯太后如何克服危机,联合其余大臣实现太和改制?

    历史人物编辑:史令官标签:冯太后

    引言:纵观历史,中国古代不乏有许多女性政治家,例如窦太后,武则天等人。在这其中,值得一说的便是北魏冯太后,冯太后她是北魏魏成帝的皇后,也是献文帝的母亲,孝文帝的祖母。鲜为人知的是,她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冯太后谁又知道她实现这一切都是形势所迫,在魏成帝还在世时,他们两人琴瑟合鸣,相敬如宾。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