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冯太后,即北魏文成帝拓跋濬(jun)的皇后。 她凭借自己超凡的能力和果敢的手段,以及贵人相助和文成帝的早死,在之后的献文帝、孝文帝两朝,长时间掌握实权。 冯太后从罪人之女入宫,逐渐崛起。由贵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最终牢牢掌握北魏朝政大权。并在太和年间,推动改制和北魏政权汉化,做出历史贡献。
【一】罪臣之女入宫,依靠贵人扶助登上皇后宝座 冯太后出身高贵,是北燕皇族之后。祖父即为北燕皇帝冯弘,而其父亲冯朗因为与冯弘的矛盾而逃奔北魏。 冯朗后来因为弟弟在作战中投降蠕蠕(即柔然),受牵连而死,冯太后也因此被籍没入宫。 但不幸之中的万幸,冯太后有一个姑姑当时也身在宫中,是道武帝拓跋珪的嫔妃,位居左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 有了姑姑左昭仪的照顾,加上冯太后自身所受的教育,进宫没几年就成为文成帝的贵人。 接下来,又凭借自己的聪慧坚韧,偷偷找匠人学习铸金人,从而一跃而成为皇后,称雄后宫。 这一年(456年),冯太后只不过才十四岁。但成功登上皇后宝座,让她初步体会到权力诱惑滋味,也为她日后攀登权力之峰埋下了伏笔。
【二】文成帝早死,给了冯太后从后宫走向前殿的第一次机会 和平六年(465年),年仅二十五岁的文成帝驾崩,冯太后二十三岁。 只有十二岁太子拓跋弘(不是冯太后所生)继位,是为献文帝,冯太后被尊为皇太后。 此时的朝局也给了冯太后一个接近权力的机会。权臣乙浑手握重兵,野心膨胀谋求篡位。 年幼的献文帝需要冯太后的支持稳定朝局、诛杀权臣,因此二人结成联盟。 冯太后也不负众望,设计诛杀了乙浑。凭借这个功劳,冯太后趁机临朝听政,也是她第一次临朝听政,第一次手握朝政大权。 但随着献文帝年龄渐长,对自己傀儡地位不再满足,竭力摆脱这种局面,因此二人开始出现权力之争。 此时,冯太后充分认识到自己威望和势力还不够,不足以把献文帝阻挡在权力之外,她决定激流勇退。 皇兴元年(467年),正好献文帝的皇长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便以亲自扶养皇孙的名义,还政献文帝。 这一次垂帘听政不到两年,但却是冯太后日后长期掌握朝政的一次练手和热身。
【三】抚养皇孙的空闲,顺便培植势力,毒死献文帝,重登权力之巅 冯太后还政之时,献文帝其实也不过十四岁而已。献文帝与冯太后争权,实际上是献文帝背后的势力与冯太后争权。 而献文帝背后的势力是谁呢?就是以京兆王拓跋子推和外戚李惠为代表的势力,他们在实际上影响着献文帝。 冯太后对于权力的渴望,与献文帝之间的争斗,让献文帝逐渐产生厌世情绪。 471年,献文帝十八岁,按说正该是亲政的好时光。然而,他却想要禅位给京兆王拓跋子推,希望拓跋子推来对抗冯太后。可见争斗之激烈。 禅位京兆王拓跋子推没有成功,反过来献文帝就直接禅位给五岁的太子拓跋宏,自己当太上皇。 但当上太上皇的献文帝似乎反而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不仅朝中大小事情都过问,并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军队的控制中。 献文帝如此作为,显然超出了冯太后的预料,她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策略,决定对献文帝致命一击。 延兴六年(476年)六月,冯太后利用宫中亲信太监,寻机毒死了献文帝。
献文帝的死去,冯太后登上权力巅峰的最后一块绊脚石已经不存在。她随即宣布再次垂帘听政,第二次走向前台。 而这一次垂帘听政,持续时间达到14年之久,一直到490年冯太后去世为止。 这时拓跋宏(孝文帝)已经24岁,正是年富力强,交班还算及时。
在第二次垂帘听政的14年之中,冯太后利用手中的权力干了几件影响北魏和后世的大事:一是实行“班俸禄”,通过模仿汉族政权的当官领俸禄,来固化君臣分际;二是实行“均田制”,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来改变北魏贵族的游牧生活方式;三是实行“三长制”,充实北魏基层政权组织,巩固北魏在基层的统治力度。 冯太后14年的有所作为,为之后亲政的孝文帝奠定了一个更加汉化、更加稳定的北魏。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