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昌龄官场失意的诗意人生〔183〕

王昌龄官场失意的诗意人生〔183〕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典故漫话 访问量:3949 更新时间:2023/12/19 20:05:21

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1、七绝圣手;2、一片冰心〔或玉壶冰心〕;3、秦时明月汉时关〔或省为秦月汉关〕。

出处:1、《王昌龄集》;2、《新、旧唐书·文苑下》;3、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王昌龄》。

参资:古诗文网《出塞二首赏析》。

王昌龄古画像

二、早年耕读学道,又从戎赋《出塞》

王昌龄〔698—757年〕,字太伯,山西太原人,著名边塞诗人,世誉“七绝圣手”。

王昌龄出身农家,从小便放牛种地,过着耕读生活。他年轻时,在农耕之余,勤于读写,立志报国,但无意科考。开元8年〔720年〕,他离开家乡,赴嵩山学道。开元12年,他又投笔从戎,西出长安,踏上出塞路,赴玉门关戍边,追求建功立业。

王昌龄投笔从戎图

在边关三年,荒漠的艰苦日子,边塞的军旅生涯,磨励了他的意志,充实了他的生活,他白天纵马巡边,晚上奋笔赋诗,那边塞的风沙冷月、大漠的烽火硝烟,便纷至沓来、统统涌入笔底,他又注入自己强烈的主观意识,创作了《出塞二首》、《从军行七首》等组诗,这些诗脍炙人口,振奋人心,便又一首首冲出边关军帐,带着风沙硝烟,悲怆苍凉,雄浑豪壮,回响在大唐的万里长空。

他身在边关,就名满天下了,被誉为“边塞诗”的创始人和先驱者,登上盛唐诗坛。

三、科场连连得意而仕途失意终生

王昌龄奋斗一程,赢得诗名后,又终于明白,只有走科考路,才能跻身上层社会。遂收心读书,准备科考,开元15年,他30岁,果然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他做七年郎官,也不见升迁,便再试科考,开元22年,又考中博学鸿词科,正式授实职,任河南汜水县尉。

开元26年,做县尉的第5年,他因抵牾李林甫,被奸相远贬岭南。第二年,他42岁,刚到岭南,又遇赦北归,调为江宁县丞。

这时,他诗名大振,誉满文坛,往来诗友很多,与孟浩然、张九龄王之涣、李白、王维、高适、常建、岑参等人,多有交往唱和,还留下“交李失孟”、“旗亭画壁”文坛典故。

他两榜及第,出类状萃,又有诗名,却仕途失意,基层小官做了13年,中途还被贬受挫,到头来仍是芝麻绿豆官,他虽然心胸宽广,对时代的公正没有失去信心,但也不免心生失意之情。于是,他从长安赴江宁途中,路经洛阳时,与亲朋好友,饮酒赋诗,放任疏狂,滞留竟达半年。到江宁任所后,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旅游太湖,就是观潮浙江,消极怠工,赋诗自娱,意气用事,得过且过。

他这般行事,难免不遭谤议,遂创作《芙蓉楼送辛渐》。这是一首送别诗,他在烟雨满江、平明送客之时,请好友带口信:“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他以“玉壶冰心”比喻心迹,说他在人生困境中,仍坚守道德规范,保持清廉正直,请洛阳亲友放心,不要听信风言风语,他“一片冰心”,纯洁透明,人品如玉,依然如故。这是一个仕途失意的诗人,寻找失意中的诗意,描绘苦辣人生的浪漫诗章。形象生动,含蓄蕴藉,脍炙人口,韵味无穷,写离情又兼捎信,为构思别致的送别名诗。

天宝七载〔748年〕,王昌龄51岁,做了9年江宁丞,又因“不护细行,谤议沸腾”,二度遭贬,谪为龙标尉。

芙蓉楼送辛渐诗画

这次,他从江宁出发,溯江赴龙标〔湖南黔阳〕任所。此时,李白在扬州,他闻讯后,写诗抒怀,遥寄友人:“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首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笔法浪漫,情思真挚,通达流利,传扬千古。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画

至德元年〔756年〕,王昌龄59岁,他离开龙标,北上归乡。第二年,途经亳州时,归路为安史叛军所断,他便滞留下来。其时,亳州刺吏闾丘晓心怀叵测,对抗丞相张镐军令,拒绝出兵援救雎阳,可能是王昌龄劝说被拒后,他嘴直,说了难听的话,大名鼎鼎的诗人,竟然冤死闾贼之手!

不久,睢阳失守,张镐以贻误战机罪处斩了闾贼,明言替王昌龄报仇。

王昌龄才华出众,科场连连得意,名诗连连出台,名列“四大边塞诗人”,在古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但他不会做官,在官场底层委屈终生,最后还被贼人所害,实在令人遗憾!

四、《出塞》为七绝之冠〔上〕

王昌龄存诗181首,七绝最多,有74首,占盛唐七绝的六分之一,其中又以《出塞》最著名。

《出塞》诗千古绝唱,为唐诗“七绝之冠”,全诗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为,这里天上的月亮、地上的边关,仍然和秦汉时代一样,而万里征战的守边将士,也是一样的,不战死疆场,也仍然要守关御敌而不能回归。但是,如果大破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仍然健在,也绝不会让胡人南下牧马而踏过阴山。

秦月汉关

首句写景,为千古名句,历来受到激赏。前人解说:“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非月始于秦,关起于汉者,意谓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故交互其文而为。”意为,此句采用互文互义修辞法,在时空的大背景下,诗人挥洒巨笔,将“秦月”与“汉关”交叉使用,互文互义,把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和当时明月笼照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茫凄美景象,意境极其深远,含义非常丰富。从历史上看,秦汉时代就筑关备胡,在一代代慢长的岁月中,边关内外,与胡人的征战从未间断,如今“秦月汉关”、或“秦关汉月”,仍一直与大唐戍边将士日夜相伴,自然都见证了这样的征战历史,这就明白地表明,从秦汉以来,边塞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因此,诗人描写“秦月汉关”四个意象,意在表明边塞战争的持久性,写出边塞长期战争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守边久战将士的同情,以及对边塞久战的憎恨,悲怆苍凉,雄浑豪壮,语调沉重,忧思绵绵。

次句写情。用“但使……不教……”的假设复句,列为流水对,引出“龙城飞将”与“胡马阴山”的对立关系,以史为据,发表认论,抒发感情,将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语言雄健,气势豪迈,呼喊出“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钢铁誓言,表达边塞将士戍边卫国的伟大意义,抒发浓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但是,这仅仅是假设句的表层内容,其深层之意,则是句意反面的内容,那就是当前的现实,却是不见“龙城飞将”,而将非其人了,因此,边烽不熄、戍人难归、冷月照关、春风不度、羌笛长怨,从而,诗人也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希望朝廷以大局为重,任人唯贤,早日平息边战,使国家得到安宁,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委婉含蓄,语意蕴藉,格调高昂,耐人寻味。

出塞图

五、《出塞》为七绝之冠〔下〕

这首七绝《出塞》,内容深邃,笔法也雄健圆熟。首先,诗人善于抓住边塞特征,捕捉典型意象,描绘边塞环境和大漠战争的图景,譬如,运用“秦月汉关”四大边关意象,描写出边塞雄奇苍茫的环境特点;又用“龙城飞将”与“胡马阴山”两组对立意象,描写出边塞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笔触粗犷,色彩凝重,苍凉悲壮,凄美动人。

诗人又善于把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起,借景抒情,景情结合,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将士们的英雄形象,冷月边关、雄浑凄美,金戈铁马、慷慨豪壮,意象鲜明,格调高昂,语言凝炼深沉。

再者,在这首七绝中,诗人更善于从侧面着手,以含蓄蕴藉的笔法,表达剑拔弩张的主旨。譬如,不正面写万里征战之苦,而是蕴涵于“秦月汉关”的景物描写之中,借景抒情,意在言外了。又如,不正面说当今将帅无能,导致边关久战、戍人难归,而用缅怀“龙城飞将”的议论来抒情,从而表述出“有能力才能见其功”的正面意思,借古讽今,让人一想就能明白,而又不显突兀。诗意蕴藉,含蓄深刻。

王昌龄塑像

《出塞》为组诗,此为其一,其二为:“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此诗描写一场胜利的战争,笔下的骑士,英姿飒爽,神采飞扬,表现出杀敌立功的威风,语言流丽,形象鲜明,也是边塞名诗。

六、王昌龄善赋七绝,被誉“七绝圣手”

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他善写七绝,写得又早又多,又非常出色,因此,被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七绝诗,多用乐府旧题,旧瓶装新酒,顺应时势,内容翻新,意象鲜明,风雅流丽,语意舒缓,音韵婉转,合于音律,易于入乐,通过华堂里巷演唱,在盛唐就流传开,影响非常深远。

其七绝内容,多为边塞诗。他善于抓住边塞特征,大漠雪山,烽火长云,通过丰富想像,勾勒出边塞画图,制造苍茫凄美的环境氛围;又善于将战士心理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冷月雄关,孤城羌笛,情景妙合,意境浑成,把他们风沙里的豪情、冷月下的离愁,写得苍凉悲壮,刻骨铭心,使人物感情与环境氛围,达到高度的统一,笔法圆熟,形象鲜明,从而描绘出边关将士的昂扬风貌和英武雄姿。

王昌龄的诗,体裁以七绝、五古为主,题材以边塞、送别、宫怨为多。世人公认,他把七绝推向高峰,七绝与李白齐名,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

陈存选2023、03、26

标签: 王昌

更多文章

  • 西晋初立:傻儿配丑女,贾午偷奇香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贾午

    西晋初立:傻儿配丑女,贾午偷奇香贾充本娶魏朝中书令李丰之女为妇,颇有才行,生下二女,长名荃,便是齐王司马攸之妃,次名贾浚,亦得适名门。李丰前为司马师所杀,贾充之妻李氏亦坐父罪被戍,与贾充诀别,自往戍所。贾充不耐鳏居,更娶城阳太守郭配之女,叫做郭槐。郭槐性妒悍,为贾充所惮,晋武帝践阼,颁诏大赦,李氏蒙

  • 历史典故《韩寿偷香》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意义标签:韩寿

    韩寿,字德真,西汉开国元勋韩信后裔,曾祖父韩暨做过曹魏的司徒。韩寿的妻子叫贾午,是西晋大臣贾充的女儿。严格地讲,韩寿的妻子不是娶回家的,而是偷来的。贾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贾南风嫁给了太子司马衷,司马衷即位后,贾南风成了皇后,后来祸乱宫闱,导致八王之乱。贾充的小女儿贾午待字闺中的时候,听说父亲手下有个

  • 唯一留守北方的晋朝将军,花花公子刘琨屡败屡战,守卫最后的据点

    历史人物编辑:崔雷标签:刘琨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原本繁华的中原大地,如今却是烽火狼烟不止,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这是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代西晋王朝南迁,建立东晋政权,朝廷无论是文臣武将,都跟着南渡。但是有一位将军却选择留下来作战,坚守领土,他就是刘琨刘琨是北方世家大族出身,是汉朝皇族的后裔,在魏晋时期都是高官。是以刘琨自小的生活就

  • 祖逖都三十多岁了,为何还要和刘琨同被而眠,闻鸡起舞?

    历史人物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标签:刘琨

    闻鸡起舞的北伐名将——最后的豫州刺史祖逖(2)公元280年,祖逖十四岁,这年四月,吴主孙皓投降,被晋武帝司马炎赐封为归命侯,自东汉黄巾起义以来将近百年的乱世终于结束,天下再次归于一统。率先进入官场的哥哥自265年西晋建立,晋武帝司马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努力恢复战乱带来的创伤,没多久,祖逖的父亲祖武

  • 干的事差不多,为何石敬塘、吴三桂遗臭万年而刘琨却留芳千古?

    历史人物编辑:观心铭史标签:刘琨

    作者:我方团队覃仕勇刘琨是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朝皇族的后裔,家族中多人在魏晋时期任高官,他本人就因之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在有酒盈樽,雕鞍顾盼的岁月里,刘琨在世人的眼里就是一下十足的纨绔子弟。可是,当西晋陆沉,国难当头,刘琨立刻担任起救亡重责,远赴孤悬敌后的并州任刺史。尽管只是空有一个“刺史”的头衔

  • 孤守太原九年,西晋“钉子户”刘琨的乱世英雄梦

    历史人物编辑:小鑫观史标签:刘琨

    公元296年的一天,一个青年在某天夜里听到鸡叫难以入眠,便叫醒了另一个熟睡的同伴到屋外舞剑练武,于是这两个青年在夜半鸡鸣时勾勒出了一个青史留名的历史剪影:闻鸡起舞。而这两个青年也用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他们就是祖逖和刘琨。然而他们的后半生却再也没有一起谈笑风声的机会。公元3

  •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西晋刘琨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的

    历史人物编辑:养只白眼狼标签:刘琨

    文/灞上桑东晋名将祖逖有一个好友叫刘琨,两人早年同为西晋司州的小吏(司州在今天河南、陕西、山西交界一带),交情颇深,曾经共睡一张床“大被同眠”(不要想歪了)。半夜听见鸡叫,两人就起身练剑,做广播体操。“闻鸡起舞”就是他俩共同的知识产权。刘琨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姐姐嫁给了西晋赵王司马伦的儿子,

  • 和祖逖一起闻鸡起舞的刘琨,后来干嘛去了?两千字读懂刘琨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老海君平叔标签:刘琨

    提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其中的主角祖逖。但是对于另一位主角刘琨,很多人可能就完全不知道了。实际上,刘琨后来的成就,丝毫不比祖逖小。西晋灭亡之前,刘琨已经是西晋的大将军了。西晋灭亡之后,刘琨更是晋朝在北方坚守的最后一位名将,和祖逖南北呼应,试图收复中原。但是后来,刘琨却被当地的鲜卑

  • 为什么有些人不铭记祖逖、刘琨这种英雄,反而洗白一个屠夫?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刘琨

    现在很多人经常在吹冉闵的功绩,说是没有冉闵,北方的汉人被屠杀殆尽。就是这句话将冉闵推向了当时所有英雄的巅峰。这都不算什么,甚至还有人说五胡乱华,是少数民族南下。说出这种话的人究竟有没有看过史书?首先先说石勒的上司刘渊,刘渊这个人的名字虽然看起来是个汉族名字,但是他本身是匈奴人。刘渊是西汉时期的匈奴首

  • 西汉名将刘琨,从百炼钢到绕指柔,一身抱负却冤死狱中

    历史人物编辑:寻觅历史的印迹标签:刘琨

    熟悉中国文学的朋友们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诗:“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其中的百炼刚和绕指柔均是后世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如今更是被广泛运用在对于多种事物尤其是爱情的描述上,颇受大家欢迎。不过这首诗创作的本意并非是为了歌颂儿女情长,而是一位走投无路的爱国将领在狱中感慨自己时运不济,终究不能实现政治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