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昌龄被闾丘晓所杀后张镐处死闾丘晓,并反问谁养王昌龄之亲

王昌龄被闾丘晓所杀后张镐处死闾丘晓,并反问谁养王昌龄之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火花 访问量:1918 更新时间:2024/1/10 4:53:49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被后人尊称为“七绝圣手”,足以证明他在七绝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王昌龄与唐朝其他诗人不同,他自小家境贫寒,童年大部分与农耕生活作伴。一直到开元十五年(727年),在王昌龄三十岁的时候,他才考中进士及第。接下来就来聊一聊这位边塞诗人的典故轶事。

王昌龄在二十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开了自己的求道生涯。唐朝开元年间,正直唐朝的鼎盛时期,在这个阶段,王昌龄的诗歌内容大多是对盛唐景象的极力歌颂,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坚贞不渝。王昌龄不论自己处在何种境地,都一直保持着对国家盛世的敬仰,这也一直是他前行道路上最强烈的精神支柱。

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前后,客河东并州、潞州。开元十二年(724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开元十四年(726年),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是年有《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之作。“山阴崔少府”即崔国辅

投笔从戎后的王昌龄,发现文学才是自己的主战场,于是他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把自己关在房中精心研读了许多书籍,老天不负有心人,在开元十五年(727年)的时候,王维终于在进士考试中一举登第,成为秘书省校书郎。

王昌龄

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满足王昌龄,他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报名参加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且在考试中再次取得第一名。可是这一次的考试名次并没有让王昌龄的官职发生任何的变化,这让王昌龄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王昌龄做官后没多久,就惨遭贬谪,他被贬到了荒僻的岭南地区。现实的打击让王昌龄对官场失望透顶,他故意迟迟不去江宁报到,在洛阳找了个处所居住了半年,这段时间内他日日借酒消愁,过得非常颓废。

大概半年后,王昌龄从洛阳出发前往江宁报到,为官期间,对待工作态度极其消极,还到周边城市游历了几番。因此有很多人就抓住王昌龄消极怠工的把柄,对他进行诬陷诽谤。王昌龄最为著名的那一首《芙蓉楼送辛渐》便创作于这个时期,诗中的凄凉之情可想而知。

王昌龄的结局非常悲惨,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59岁的王昌龄在回老家的途中,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

王昌龄在59岁的高龄之际,因为安史之乱爆发,王昌龄准备返乡避祸。《新唐书》本传谓:“贬龙标尉,以世乱,还乡里。”在返乡途中,王昌龄经过濠州,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然而史书上对此记载甚少。

王昌龄

在元人《唐才子传》中记载王昌龄被杀的原因时是如此说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此时闾丘晓所忌而杀。”这个“忌”作何解释?是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才华?还是王昌龄犯了闾丘晓的忌讳?其实这两点都很有可能。

就按“嫉妒”一说来说的话,王昌龄本人才华横溢,但是平生不甚得志,俗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在安史之乱中,王昌龄本人很可能一飞冲天,闾丘晓因为嫉妒而杀掉王昌龄是有可能的。

犯“忌讳”一说也有可能,王昌龄本人骨子里是个意气用事的书生,曾经有过消极罢工的经历,因为自身的意气而招惹了闾丘晓因此被杀也是颇有可能的。

张镐

后来,有一人叫张镐,奉命去平定“安史之乱”,在平乱中张镐命令闾丘晓率兵救援宋州,闾丘晓一方面瞧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由此可见此人心胸颇为狭窄),一方面又怕打仗失败,因此故意按兵不动,最终延误时机,导致大败。“贼围宋州,张巡告急,镐倍道进,檄濠州刺史闾丘晓趣救。晓愎挠,逗留不肯进,比镐至淮口,而巡已陷。”“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檄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及谯郡太守闾丘晓,使共救之。晓素傲很,不受镐命。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

后张镐以贻误军机的罪名要处死闾丘晓,闾丘晓在临刑之前装可怜说:“有亲,乞贷余命。”然而张镐回答他:“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镐怒晓,即杖杀之。”

就这样,不可一世的闾丘晓被杀掉了,王昌龄的大仇也得以报。

《河岳英灵集》谓昌龄“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邀荒,使知音者叹息。”但正如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所说:“晚节谤议沸腾,言行相背,及沦落窜谪,竟未减才名,固知善毁者不能毁西施之美也。”

标签: 王昌

更多文章

  • 王昌龄官场失意的诗意人生〔183〕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典故漫话标签:王昌

    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1、七绝圣手;2、一片冰心〔或玉壶冰心〕;3、秦时明月汉时关〔或省为秦月汉关〕。出处:1、《王昌龄集》;2、《新、旧唐书·文苑下》;3、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王昌龄》。参资:古诗文网《出塞二首赏析》。王昌龄古画像 二、早年耕读学道,又从戎赋《出塞》王昌龄〔698—757年〕,

  • 西晋初立:傻儿配丑女,贾午偷奇香

    历史人物编辑:萧家老大标签:贾午

    西晋初立:傻儿配丑女,贾午偷奇香贾充本娶魏朝中书令李丰之女为妇,颇有才行,生下二女,长名荃,便是齐王司马攸之妃,次名贾浚,亦得适名门。李丰前为司马师所杀,贾充之妻李氏亦坐父罪被戍,与贾充诀别,自往戍所。贾充不耐鳏居,更娶城阳太守郭配之女,叫做郭槐。郭槐性妒悍,为贾充所惮,晋武帝践阼,颁诏大赦,李氏蒙

  • 历史典故《韩寿偷香》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意义标签:韩寿

    韩寿,字德真,西汉开国元勋韩信后裔,曾祖父韩暨做过曹魏的司徒。韩寿的妻子叫贾午,是西晋大臣贾充的女儿。严格地讲,韩寿的妻子不是娶回家的,而是偷来的。贾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贾南风嫁给了太子司马衷,司马衷即位后,贾南风成了皇后,后来祸乱宫闱,导致八王之乱。贾充的小女儿贾午待字闺中的时候,听说父亲手下有个

  • 唯一留守北方的晋朝将军,花花公子刘琨屡败屡战,守卫最后的据点

    历史人物编辑:崔雷标签:刘琨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原本繁华的中原大地,如今却是烽火狼烟不止,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这是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代西晋王朝南迁,建立东晋政权,朝廷无论是文臣武将,都跟着南渡。但是有一位将军却选择留下来作战,坚守领土,他就是刘琨刘琨是北方世家大族出身,是汉朝皇族的后裔,在魏晋时期都是高官。是以刘琨自小的生活就

  • 祖逖都三十多岁了,为何还要和刘琨同被而眠,闻鸡起舞?

    历史人物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标签:刘琨

    闻鸡起舞的北伐名将——最后的豫州刺史祖逖(2)公元280年,祖逖十四岁,这年四月,吴主孙皓投降,被晋武帝司马炎赐封为归命侯,自东汉黄巾起义以来将近百年的乱世终于结束,天下再次归于一统。率先进入官场的哥哥自265年西晋建立,晋武帝司马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努力恢复战乱带来的创伤,没多久,祖逖的父亲祖武

  • 干的事差不多,为何石敬塘、吴三桂遗臭万年而刘琨却留芳千古?

    历史人物编辑:观心铭史标签:刘琨

    作者:我方团队覃仕勇刘琨是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朝皇族的后裔,家族中多人在魏晋时期任高官,他本人就因之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在有酒盈樽,雕鞍顾盼的岁月里,刘琨在世人的眼里就是一下十足的纨绔子弟。可是,当西晋陆沉,国难当头,刘琨立刻担任起救亡重责,远赴孤悬敌后的并州任刺史。尽管只是空有一个“刺史”的头衔

  • 孤守太原九年,西晋“钉子户”刘琨的乱世英雄梦

    历史人物编辑:小鑫观史标签:刘琨

    公元296年的一天,一个青年在某天夜里听到鸡叫难以入眠,便叫醒了另一个熟睡的同伴到屋外舞剑练武,于是这两个青年在夜半鸡鸣时勾勒出了一个青史留名的历史剪影:闻鸡起舞。而这两个青年也用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他们就是祖逖和刘琨。然而他们的后半生却再也没有一起谈笑风声的机会。公元3

  •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西晋刘琨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的

    历史人物编辑:养只白眼狼标签:刘琨

    文/灞上桑东晋名将祖逖有一个好友叫刘琨,两人早年同为西晋司州的小吏(司州在今天河南、陕西、山西交界一带),交情颇深,曾经共睡一张床“大被同眠”(不要想歪了)。半夜听见鸡叫,两人就起身练剑,做广播体操。“闻鸡起舞”就是他俩共同的知识产权。刘琨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姐姐嫁给了西晋赵王司马伦的儿子,

  • 和祖逖一起闻鸡起舞的刘琨,后来干嘛去了?两千字读懂刘琨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老海君平叔标签:刘琨

    提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其中的主角祖逖。但是对于另一位主角刘琨,很多人可能就完全不知道了。实际上,刘琨后来的成就,丝毫不比祖逖小。西晋灭亡之前,刘琨已经是西晋的大将军了。西晋灭亡之后,刘琨更是晋朝在北方坚守的最后一位名将,和祖逖南北呼应,试图收复中原。但是后来,刘琨却被当地的鲜卑

  • 为什么有些人不铭记祖逖、刘琨这种英雄,反而洗白一个屠夫?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刘琨

    现在很多人经常在吹冉闵的功绩,说是没有冉闵,北方的汉人被屠杀殆尽。就是这句话将冉闵推向了当时所有英雄的巅峰。这都不算什么,甚至还有人说五胡乱华,是少数民族南下。说出这种话的人究竟有没有看过史书?首先先说石勒的上司刘渊,刘渊这个人的名字虽然看起来是个汉族名字,但是他本身是匈奴人。刘渊是西汉时期的匈奴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