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尔朱兆糊涂透顶,高欢借平叛摆脱控制,反杀尔朱兆

尔朱兆糊涂透顶,高欢借平叛摆脱控制,反杀尔朱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谏史 访问量:809 更新时间:2023/12/13 12:19:57

尔朱兆是北魏权臣尔朱荣的侄子,他有勇无谋。高欢是尔朱兆的部下大将,他富有雄才大略。尔朱兆非常嫉妒高欢。他们心里都很明白彼此不能相容,共事不可能长久。高欢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他总想摆脱尔朱兆的控制。很快,接二连三的机会就来了。

一次,晋州一带爆发了农民起义,搞得尔朱兆焦头烂额。此时,因为权臣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所杀,尔朱兆起兵为他杀了孝庄帝,报了仇,另立新君,尔朱兆成了新的权臣。面对这次农民起义,尔朱兆找来高欢商议对策。

高欢一看机会来了,就建议说,大王最好派一个亲信的人杀了他们的头领,然后统率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平定叛乱。尔朱荣非常高兴,就问他谁可以去平叛。

这个时候,尔朱荣的亲信贺拔允正好也在场,他是一个糊涂的人,不明白其中的事理,就连声说道:“高欢在晋州多年,在当地可谓是深入人心,如果让他去的话,一定可以把事情办好。”

高欢这时按捺住内心的高兴,并没有表现出来。只见他忽然跳了起来,显得十分愤怒,冲上去一连在贺拔允的嘴上打了几拳,贺拔允的门牙都被打下来了,满嘴都是血。高欢边打边骂:“天柱大将军(尔朱荣)活着的时候,你和我都像狗一样对待着主人,总是趴在地上听他的指示,如今天下的事情都由大王做主了,你没等大王说话,就赶着发言,这还了得!“然而,高欢又回过头来对尔朱兆说:”大王,这样不懂得上下的人,要他还有什么用?还不如早一点杀掉算了。“

尔朱兆本来就对高欢不太放心,现在听高欢这么一说,反而认为高欢很忠心。于是,尔朱兆毫不犹豫把军权交给高欢,派遣他前往晋州收编葛荣的流散部队。高欢大喜,又怕尔朱荣反悔,就立即和尔朱荣告辞了。回到自己的地盘后,高欢召集部将,然后说明受尔朱荣的委派,要前往晋州执行任务。

尔朱荣的长史慕容绍宗劝他说,高欢这个人有野心,如今他手握重兵,又要远离大王,恐怕以后很难控制他了。尔朱兆非常有信心地说,自己和高欢是结拜兄弟,不用担心。慕容绍宗提醒他,亲兄弟都有互相残杀的,何况是结拜兄弟。高欢早就事先料到自己走后,一定会有人向尔朱兆进谗言,他预先收买了尔朱荣的左右。于是,当慕容绍宗向尔朱兆说高欢的坏话时,这些接受过高欢好处的人就和尔朱兆说:”大王,慕容绍宗和高欢一直不和,所以就向您说高欢的坏话。“尔朱兆信以为真,于是就把慕容绍宗关起来了,还督促高欢快点出发。

高欢马上就带兵出发了。在半路上,他碰到了尔朱荣的妻子刚从洛阳回来,还带着300匹良马,于是高欢就给劫了下来,据为己有。听到这个消息后,尔朱兆才知道高欢图谋不轨,于是就把慕容绍宗从狱中放出来,询问对策。

慕容绍宗建议尔朱兆马上派兵去追高欢,应该还来得及。尔朱兆马上亲自带兵去追,追到漳水,恰好遇到涨潮,桥梁被冲毁了,没办法渡河。他就指责对岸的高欢不该夺走良马,高欢继续忽悠他:”大王,我只是想向您借300匹良马,为了作战的需要罢了,没有什么其他的打算。大王您竟然听从别人的谗言,亲自来追,现在我不过河向大王请罪,是因为我怕这边的部队会发生叛乱啊!“

此时,尔朱兆竟然糊里糊涂依旧把高欢的话当真,还埋怨自己听信谗言。于是,他还把刀扔在地上,单独涉水过河向高欢解释。尔朱兆还拔下佩刀,伸长脖子叫高欢砍。高欢不接刀,还哭了,说以后愿效犬马之劳。

当天晚上,尔朱兆就住在高欢的营中。高欢的部下抱怨高欢引狼入室,建议高欢说,将军既然不愿意在他手下做事,何不杀了尔朱兆,省去将来麻烦。这下部将埋伏了几百名刀斧手,准备在深夜杀掉尔朱兆。

高欢制止了他们,和他们解释,现在还不是时候,如果杀了尔朱兆,他的党羽们一定会聚集起来给他报仇,而自己目前的兵力还不行。不如暂时放过他,他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以后除掉他,问题不是很大。高欢已经摸透了尔朱兆是个啥样的人。

第二天,尔朱兆返回自己的军营,还摆了酒宴,请高欢去。高欢也很想前往,但是他的心腹反复和他陈述其中的利害,为了防止意外,高欢婉言谢绝了尔朱兆的邀请。

就这样高欢渐渐摆脱了尔朱兆的控制,自己掌握了兵权。普泰元年(531)年八月,高欢起兵于信都,公开反抗尔朱氏,爆发广阿之战。尔朱兆屡战屡败,逃回晋阳,退守北秀容川。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年),高欢派窦泰攻打秀容郡。尔朱兆兵败自缢于树,余部尽归高欢。

高欢足智多谋,处处示人以诚恳,善于利用人脉关系,取得尔朱兆的信任,最终反杀尔朱兆,成就了一番霸业。尔朱兆糊涂透顶、有勇无谋,是个莽夫,其失败是必然的。

标签: 尔朱兆

更多文章

  • 尔朱兆被困晋阳,高欢派兵增援,志在十几万六镇流民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尔朱兆

    文|历史回忆室(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尔朱兆遭到纥豆陵步蕃痛击,派人请求高欢支援尔朱荣死后,尔朱氏一族的势力大减。但是百足大虫死而不僵,尔朱兆手中仍然有部分的实力。但是话又说回来,尔朱氏的势力已经随着尔朱荣的覆灭不如从前。再加上尔朱兆这个人有勇无谋,在跟纥豆陵步番几次的交战

  • 尉迟迥拥有10多万大军,为何只坚持了68天?杨坚:吃瓜群众的

    历史人物编辑:蔡振标签:尉迟迥

    我就纳了闷了!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王朝,为啥如此顺利?简直比司马懿篡夺曹魏政权时,还要舒坦。难道北周就没有一个有血性的宗室和忠臣,起来反抗一下吗?哪怕是象征性的反抗也没有吗?当然是有的!这个人就是尉迟迥。尉迟迥何许人也?他至少有4重身份:第一,尉迟迥是宇文泰的亲外甥,宇文泰是北周的奠基人。第二,尉迟

  • 北周重臣尉迟迥坐拥数十万兵马,为什么依然不能击败篡权的杨坚?

    历史人物编辑:白某观文史标签:尉迟迥

    引言隋朝虽然是终结了南北朝的大一统王朝,但是真正为隋朝奠定统一基础的其实是其之前的朝代北周,在周武帝宇文邕领兵消灭了北齐之后,那时的北周已经有了经略南方的能力了,不过宇文邕英年早逝,壮志未酬。其子宣帝宇文赟又难堪大用,终于将国家的统一大业耽搁了下来。隋国公杨坚宣帝和宇文邕一样早逝,其幼子当时尚不能独

  • 韦孝宽为隋文帝杨坚打败尉迟迥,为杨坚称帝扫平障碍

    历史人物编辑:巨昕宇标签:尉迟迥

    杨坚父子两辈都是北周的大臣,被封隋国公,到了杨坚这一代,更是到了顶峰,杨坚继承隋国公的爵位,并且自己的女儿当了皇后,在皇帝死后,假诏掌握了北周的大权,将北周的五位王爷给除掉,基本上掌握了朝中的大权,但是这个时候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一个外戚拥有者强大的军事实力,一呼百应,这个人就是尉迟迥,但是很快尉

  • 尉迟迥占据天时地利,名将云集拥兵数十万,仅2个月却全军覆没?

    历史人物编辑:有得观史标签:尉迟迥

    公元580年,北周第四任皇帝宇文赟因病驾崩,终年二十一岁。此时作为国丈的杨坚,已经总揽北周大权多年。觉得皇帝驾崩,杨坚感觉篡位时机已经成熟,随即联合宇文赟身边的近臣刘昉、郑译矫诏。他们对外宣布先帝留有遗命,命三人托孤辅政。为了铲除威胁,随后杨坚等人又以为先帝举行葬礼为名,召集宇文家族的掌权藩王、地方

  • 南北朝时期,最具传奇的武将——东魏大将慕容绍宗

    历史人物编辑:潇湘历史坊标签:慕容绍宗

    说实在的南北朝时期的慕容家族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家族,慕容家族属于鲜卑族的一系,这个家族或者说这个部族能够在南北朝时期建立起,前后西南北五个大燕国,五个朝代总计99年,慕容家族是第一批问鼎中原的鲜卑统治者,尽管他们曾经占据过历史的高位,可后来却黯淡收场了。十六国中有五个是慕容家族建立的,都是慕容家族在

  • 侯景与慕容绍宗师徒对决,究竟谁会更胜一筹?

    历史人物编辑:殷嘉豪标签:慕容绍宗

    文|历史回忆室(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侯景自从脱离了东魏的管制之后,就向西魏投诚。然而西魏的宇文泰深知侯景的为人,因此他不接受侯景的投降。而侯景也不强求西魏能够接纳自己,就将目标瞄准了南梁。梁武帝则是一个爽快的皇帝,他欣然接受了侯景。而且还派兵增援侯景,他的用意很明确,那就

  • 东魏大将慕容绍宗:侯景克星,水祸难逃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慕容绍宗

    侯景之乱是发生在我国南北朝梁国的一场动乱,给南方造成巨大破坏,南朝至此一蹶不振。侯景是北方人,本应在东魏发生叛乱,却因为一个人被驱赶到了南方。慕容绍宗(公元501年-公元549年),字绍宗,昌黎棘城人,鲜卑族,先后在北魏、东魏担任要职,在征讨侯景、阻击南梁战争中立有大功,死后入祀武庙。早年经历慕容绍

  • 两朝风云高欢临终安排慕容绍宗对付侯景,为何高澄不用?

    历史人物编辑:摩擦知识火花标签:慕容绍宗

    侯景虽然不是皇帝,确实对南北朝中后期局势造成极大影响的军阀。他本位北魏将领,随同高欢讨伐北魏权臣尔朱荣集团,成为了北魏数一数二的军阀。在跟随高欢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高欢麾下数一数二的强将。但是在高欢去世后,侯景却起兵反叛东魏,引发了一系列东魏和西魏、南梁的战争。从史书上看,对于侯景的背叛,高欢临

  • 《琅琊榜》谢玉死了,长公主为何不和萧景睿一起去找她的老情人?

    历史人物编辑:我的萌宠双双标签:谢玉

    那年,莅阳长公主与大楚质子宇文霖暗生情愫,先太后知道后,和谢玉合谋,给她喝了情丝绕,大楚质子宇文霖跑了,留下长公主一个人面对。从此后,谢玉和莅阳长公主生活在一起,生下三儿一女,如果不是谢玉被流放,萧景睿身世揭穿,我们不曾知道,原来莅阳长公主还有这样的故事。那么,谢玉流放没多久就死了,萧景睿去大楚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