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曾在徐州逗留三日,看了汉代兵马俑、博物馆、狮子山楚王陵和龟山汉墓等。龟山汉墓是第六代楚王刘注墓地,可能因为龟在古代象征长寿、成仙,所以刘注才会选中龟山,掏空腹部,作为他和王后的死后之所吧。
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了盗墓的情况。刘注尽管是堂堂王爷,却也害怕自己墓被盗,所以他在自己墓前立一块石碑,上面刻下一段文字,名为《第百上石》,大意是说:我墓中只有棺材,没有什么华服锦衣,也没什么金银玉器,后世的好汉若看到此文,想必也会很伤心啊!
这简直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但可以侧面证明,当时盗墓情况很严重。那么,为了防止自己墓穴被盗,古人会想什么点子呢?
帝王陵墓一般很壮阔,都是在山中或者山下,做不到隐秘,除了加固墓室,他们还会在墓门上做文章。
墓门一般是墓穴最薄弱的入口,也是最直接的入口,所以墓门一定会选择石头来打造,不但要高而宽,而且往往厚1米多,这样可以防止门因为轻巧而被直接推开。像著名的定陵,其石门厚度竟然达到了1.6米,高1.8米,几顿重,谁能推开?
刘备祖上刘胜是中山靖王,乃汉景帝之子,汉武帝同父异母哥哥,他为了保护墓门,还在墓门后面安装了“顶门器”。
所谓顶门器,说白了就是能顶住门,防止外面的人推开。
在刘胜墓中室和后室之间有一石门,由门楣、门槛、左右门框、左右门扉构成,门向内开。石门前铺一长方形门阶石,门槛内侧中部石板地面上有一长方形小槽,槽内就是用来装置顶门器。
这个顶门器是铜制,像长方形的刨木用的刨子。它的后端用实铅加重,中间横穿圆轴,轴的两端安插在槽内两侧,这样就能把顶门器固定在石槽内部。由于前轻后重的关系,后端会下坠到地面,前端则上翘离开地面。
当门关上时,压下顶门器的前端而过;关合后,该器前端又自然翘起,从里面将门顶死,形成一种“暗闩”,使人不能从外部把门推开。说白了就像一头很重的跷跷板,高高翘起的一端在门里。
设计可谓科学而绝妙,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在门道顶部靠近门楣处,左右也各凿一长方形小槽,安有木榫之类的装置,以顶住两门扉的上部,猜测应该是三角形楔子,平的一端在外,高的一端在里,这样也能防止推开门。
这种楔子至今还用,通常用于酒店,防止夜间有贼推门而入。
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有时候不是什么高科技,只是一个小小的玩意儿就能发挥大作用,就像古人建筑用榫卯一样,根本不需要钉子,却更加坚固稳定,还能有一定韧性,可以转移能量,防止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