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胜之,又称氾胜,西汉曹县(今属山东)人。我国历史上最早知名的农学家。所著《农书》又称《氾胜之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氾胜之生活在汉成帝时期,先任议郎,教田三辅(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负责管理京郊及整个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因教民耕种有功,关中农业连年丰收,氾胜之升胜御史。他身为朝廷要员,居于都城,但却经常出入乡野之中,接近农民,向他们虚心请教,学习被士人瞧不起的农业知识。《氾胜之书》就是在长期深入实际,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该书记载有耕田、种麦、种瓜、压桑、选种、嫁接、轮作、间作、混作等耕作技术,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区田法”和“溲种法”最为有名。
区田法,类似今天的挖坑点种,即把耕地分成一方方小区,区与区之间培出土埂。分区的大小坑内挖土的深浅,是由作物的种类来决定的。例如种谷、麦,每亩耕地分为370个小区。这样可以做到深翻、保墒,集中施肥、浇水,节省人力、畜力又便于管理。这种方法适合北方黄土地带种植旱作物的特点,在小农经济条件下,不失为一种因地制宜的科学方法。
溲种法,是一种古老的浸种法。播种前20天左右,用马骨煮出青汁,泡上含有毒性的中药附子,加进蚕粪、羊粪,搅成稠汁浸种。浸过的种子蒙上了一层带有药味的有机质,种下以后,可以避免虫蛀;萌发后,因根部伴有养料,长得整齐茁壮。这种方法,今天看来也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氾胜之把农作物的整个栽培过程,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抓住及时耕种、土地利用、施肥、保墒、灌溉、中耕除草、适时收获等几个基本环节,对农业生产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他还根据农作物的种类,分别就禾、黍、麦、稻、豆、麻、桑等十多种农作物的栽培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探索其各自不同的特殊生产规律,从而奠定了我国古代农作物栽培理论的基础,对后世的农业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惜,《氾胜之书》在宋元时就已亡佚,今本只有 3000 多字,是后人从《齐民要术》、《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录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