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朔三年(前126年),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的张骞在历经12年后终于得以返回长安。张骞的这次出使把一个名词带到了汉武帝面前——这个词叫天下。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天下观,正是在这一天下观的指引下大秦帝国一统华夏——就当时而言秦始皇足以自豪地以为自己统一的是整个天下——南方的百越俯首称臣;北方的匈奴也被彻底击败;至于西方的情况那时的中国人还知之甚少。张骞这次出使让汉武帝知道了:在汉帝国的西面还有辽阔的世界,自己作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必须将这一辽阔世界纳入以自己为核心的天下体系。不仅汉武帝这样想,张骞也是这么向他建议的:他向汉武帝提供了关于西域的第一手资料并力劝汉武帝开拓西域——联合乌孙、大宛、安息等国共同对付匈奴。如果说这还仅仅只是针对匈奴的外交战略,那么接下来张骞的建议就真的是放眼天下了:他建议汉武帝同时开拓西南,打通前往印度的通道,全面打开西方的大门。从长安到费尔干纳,到药杀水,到咸海,到印度,甚至一直远到波斯和罗马“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五年后汉军在霍去病率领下赢得河西之战的胜利,河西走廊被纳入大汉版图,至此前往西域的道路已是一片坦途。也是在这一年楚王府上诞下了一位小公主,尽管是王家的小公主,不过此时她和家人却是处于软禁中的囚徒。这是因为他的祖父正是西汉吴楚七国之乱中的楚王刘戊,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刘戊的家人就处于软禁状态。
太初二年(前101年)西域乌孙国的使者向汉武帝表达了希望迎娶汉朝公主的愿望,汉武帝并不打算让自己的女儿远嫁异国他乡,于是楚王刘戊的孙女——这个名义上的公主,实际上被软禁的囚徒担负起和亲异域的重任踏上了征途,此时她还无法预料她的名字将被永远载入史册,她的名字叫做刘解忧。事实上在解忧公主远嫁乌孙之前汉武帝曾侄孙女刘细君嫁给了乌孙昆弥(即国王)猎骄靡为妻,而在猎骄靡病死后,又要求刘细君按照当地的风俗,改嫁猎骄靡之孙军须靡为妻。太初四年(前101年),刘细君因病薨逝,给后世留下一首《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汉武帝出于继续巩固联盟的考虑,便让刘解忧下嫁给军须靡为妻。“
公主死,汉复以楚王戊之孙解忧为公主,妻岑陬。”如今有一位汉公主远嫁至此,她会不会重蹈细君公主的覆辙呢?然而解忧公主不是细君公主,尽管和亲之旅的艰辛如出一辙,但解忧公主却是一位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
元平元年(前74年),当初让解忧公主远嫁乌孙的汉武帝早已不在,继承其皇位的汉昭帝年轻多病,汉朝的国力已不能和汉武帝时期同日而语,匈奴又开始张狂起来。多年来积压在匈奴贵族心里的怨愤终于找到了发泄的时机,匈奴壶衍鞮单于调遣大军,以车师国为跳板,长驱直入乌孙腹地,先后吞并乌孙东部恶师(今新疆乌苏市一带)、车延(今新疆沙湾县一带)等大片乌孙国土,大肆掳掠民众和畜产;并且派出特使到乌孙国,威逼乌孙王背叛汉朝,交出解忧公主方能罢兵。当时前方的战事已经十分吃紧,面临亡国的威胁,王廷内部的亲匈奴派也大肆活动,煽风点火,蛊惑人心,主张满足匈奴单于的要求,赶快把解忧公主交出去,否则乌孙的命运如同危巢之卵,时刻都有倾亡覆灭的危险。王廷内部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乌孙王一时也左右为难。谁能力挽狂澜呢?解忧公主临危不惧,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政治胆识,说服了翁归靡,首先由解忧公主上书,奏明乌孙国的危难情势,向汉朝请求支援。“昭帝时,公主上书,言:‘匈奴发骑田车师,车师与匈奴为一,共侵乌孙,唯天子幸救之!’汉养士马,议欲击匈奴。会昭帝崩,”从汉昭帝病危到驾崩,救援乌孙的奏议拖了又拖,出兵之事干打雷不下雨,汉朝的大臣们为立谁为国君还愁得要死,忙得要命,哪还顾得上解救远在西域的乌孙国的危难呢?
在这内忧外患的三四年中,解忧公主费尽心力,团结乌孙贵族,调动一切积极力量,给战马加料催膘,扩军备战,奋力抗击匈奴的侵略的颠覆,使匈奴大军始终不能进入伊犁河谷,从而稳定了民心。就是在最危难的岁月里,解忧公主也是天塌地裂心不惊,胸怀全局志更坚。
汉宣帝即位后,解忧公主又和乌孙王翁归靡联名上书汉廷,力陈乌汉联手,两面夹击匈奴的却敌之策,乌孙国和汉朝的和亲联盟理应得到有力验证。“宣帝初即位,公主及昆弥皆遣使上书,言:‘匈奴复连发大兵侵兵乌孙,取车延、恶师地,收人民去,使使谓乌孙趣持公主来,欲隔绝汉。昆弥愿发国半精兵,自给人马五万骑,尽力击匈奴。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昆弥。’”可是这封上书也很久都没有得到汉廷的答复,一时间乌孙内部投降派意见甚嚣尘上。直到本始三年(前71年),汉朝才在百事待兴、日理万机之下毅然决定出兵支援乌孙,于是“汉兵大发十五万骑,五将军分道并出。”又派出解忧公主的故友常惠校尉为特使监军,到乌孙指导、监督出战,联合反击匈奴。这一场著名的战事中,乌孙国的精兵更是骁勇无比,乌孙王翁归靡亲自披挂出征打头阵,常惠将军手持汉朝符节随军而行,出谋划策;乌孙的兵马千里奔袭,在汉朝大军远未到来之前,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的直捣匈奴右谷蠡王的王廷老巢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草原一带);此战匈奴军败得很惨。不但无数匈奴名王被生擒,连壶衍鞮单于的叔叔、嫂嫂、女儿等亲眷都成了乌孙兵的俘虏,共计三万九千的匈奴将士当了俘虏,乌孙国缴获的战利品大小畜产七十多万头。“遣校尉常惠使持节护乌孙兵,昆弥自将翕侯以下五万骑从西方人,至右谷蠡王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汙都尉、千长、骑将以下四万级,马、牛、羊、驴、橐驼七十余万头,乌孙皆自取所虏获。还,封惠为长罗侯。”
至此解忧公主成功完成了她和亲乌孙,断匈奴臂膀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随同解忧公主一起远赴乌孙的侍女中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她的名字叫冯嫽。尽管只是丫鬟出身,然而冯嫽知书达礼,聪慧而富有见识,尤其能言善辩,沉着稳健。解忧虽名为公主,但前半生遭软禁,后半生形同放逐,是在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也许正因为如此她才没有寻常公主的架子。命运坎坷的解忧公主和出身卑微的冯嫽成了一对好姐妹,而冯嫽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了解忧公主的知遇之恩。“初,楚主侍者冯嫽能史书,习事,尝持汉书为公主使,行赏赐于城郭诸国,敬信之,号曰冯夫人。”
“汉复以楚王戊之孙解忧为公主,妻岑陬。岑陬胡妇子泥靡尚小,岑陬且死,以国与季父大禄子翁归靡,曰:‘泥靡大,以国归之。’翁归靡既立,号肥王,复尚楚主解忧,生三男两女:长男曰元贵靡;次曰万年,为莎车王;次曰大乐,为左大将;长女弟史为龟兹王绛宾妻;小女素光为若呼翕侯妻。”乌孙王翁归靡死后汉宣帝本想支持解忧公主之子元贵靡继位,然而当年乌孙老王军须靡留有遗嘱:王国是属于匈奴公主所生的王子泥靡的,翁归靡只是代管,将来还是要交还给泥靡的。或许是因为泥靡更名正言顺一些,或许是因为元贵靡还显年轻,不够有力,总之在这场较量中汉朝的外孙不敌匈奴的外孙,乌孙贵族最终推举泥靡作了新国王,号称狂王。解忧公主按照乌孙习俗又改嫁给了狂王泥靡,可泥靡可是匈奴公主的儿子,很快乌孙上下就知道了国王和王后夫妻不和的消息。
“元康二年,乌孙昆弥因惠上书:‘愿以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得令复尚汉公主,结婚重亲,畔绝匈奴,原聘马、骡各千匹。’诏下公卿议,大鸿胪萧望之以为:‘乌孙绝域,变故难保,不可许。’上美乌孙新立大功,又重绝故业,遣使者至乌孙,先迎取聘。昆弥及太子、左右大将、都尉皆遣使,凡三百余人,入汉迎取少主。上乃以乌孙主解忧弟子相夫为公主,置官属侍御百余人,舍上林中,学乌孙言。天子自临平乐观,会匈奴使者、外国君长大角抵,设乐而遣之。使长罗侯光禄大夫惠为副,凡持节者四人,送少主至郭煌。未出塞,闻乌孙昆弥翁归靡死,乌孙贵人共从本约,立岑陬子泥靡代为昆靡,号狂王。惠上书:‘愿留少主郭煌,惠驰至乌孙责让不立元贵靡为昆靡,还迎少主。’事下公卿,望之复以为:‘乌孙持两端,难约结。前公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竟未得安,此已事已验也。令少主以元贵靡不立而还,信无负于夷狄,中国之福也。少主不止,徭役将兴,其原起此。’天子从之,征还少主。”
泥靡不愧是狂王——他疯狂的倒行逆施之举很快使自己众叛亲离,匈奴公主与翁归靡所生的儿子乌就屠是他同母异父的弟弟,但却和他水火不容。于是解忧公主利用二人的矛盾联合出使乌孙的汉朝使者,为狂王摆下了“鸿门宴”。“狂王复尚楚主解忧,生一男鸱靡,不与主和,又暴恶失众。汉使卫司马魏和意、副侯任昌送侍子,公主言狂王为乌孙所患苦,易诛也。遂谋置酒会,罢,使士拔剑击之。剑旁下,狂王伤,上马驰去。其子细沈瘦会兵围和意、昌及公主于赤谷城。数月,都护郑吉发诸国兵救之,乃解去。汉遣中郎将张遵持医药治狂王,赐金二十斤,采缯。因收和意、昌系锁,从尉犁槛车至长安,斩之。车骑将军长史张翁留验公主与使者谋杀狂王状,主不服,叩头谢,张翁捽主头骂詈。主上书,翁还,坐死。副使季都别将医养视狂王,狂王从十余骑送之。都还,坐知狂王当诛,见便不发,下蚕室。”
狂王失势,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翁归靡与一匈奴女子之子乌就屠叛变,起兵杀死狂王。宣帝派遣破羌将军辛武贤讨伐乌孙。冯嫽“
为乌孙右大将妻,右大将与乌就屠相爱,都护郑吉使冯夫人说乌就屠,以汉兵方出,必见灭,不如降。”最后乌就屠表示:“愿得小号。”就此使乌孙免于刀兵之灾。
刘询
汉宣帝得知冯嫽出使告成,在兴奋之余便想见见这位奇女子,于是下诏令她回京面圣。“宣帝征冯夫人,自问状。”冯嫽在皇帝面前侃侃而谈,上至西域诸国山川地理,风俗人情,下至乌孙各派渊源,利害关系,无一不精,条理清晰,口若悬河,语语中的。汉宣帝大为赞赏,于是破天荒的委任冯嫽为正式的汉朝使节,“遣谒者竺次、期门甘延寿为副,送冯夫人。冯夫人锦车持节,诏乌就屠诣长罗侯赤谷城,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屠为小昆弥,皆赐印绶。”
甘露三年(前51年),年逾七十的公主刘解忧因为思念故土,便向皇帝申请回到中原养老,并得到宣帝的同意,冯嫽奉命与之同行。“元贵靡、鸱靡皆病死,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时年且七十,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后二岁卒,三孙因留守坟墓云。”
解忧公主已然故去,此时继任的乌孙王是解忧公主的孙子星靡,可由于他生性懦弱,继位后因治国无方,致使乌孙局势再起动荡。此时早已回到长安养老的冯嫽上书汉元帝请求再为汉使,出使乌孙镇抚星靡。汉元帝准奏并选派一百名士兵的队伍护送冯嫽第三次出使乌孙。冯嫽以她的威望与才干,游说乌孙各方消释嫌隙,精诚团结,帮助星靡治国安民,乌孙得以国泰民安,汉朝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也因此得以继续。“元贵靡子星靡代为大昆弥,弱,冯夫人上书,愿使乌孙镇抚星靡。汉遣之,卒百人送焉。都护韩宣奏,乌孙大吏、大禄、大监皆可以赐金印紫绶,以尊辅大昆弥,汉许之。后都护韩宣复奏,星靡怯弱,可免,更以季父左大将乐代为昆弥,汉不许。后段会宗为都护,招还亡畔,安定之。”
汉王朝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辉煌无比的时代——那是一段金戈铁马的岁月,在这段岁月里张骞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凿空西域,卫青、霍去病金戈铁马北伐匈奴,苏武秉持汉节坚守信念,陈汤发生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汉王朝的辉煌不只属于那个年代的男性,解忧公主和冯嫽就是那个年代杰出的巾帼女杰,其功业丝毫不亚于须眉男儿。如果说解忧公主毕竟是和亲公主而不是正式的使节,那么冯嫽作为持汉朝节仗出使西域的使节毫无疑问代表的是汉朝官方,完全无愧于中国第一个女外交家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