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开无田
高考在即,许多学弟学妹开始平复心情,迎接即将道理的人生挑战,而多年的风雨兼程,也必将会换来硕果丰收。
你是否羡慕百家争鸣时期知识分子的口若悬河,一人一剑一卷书,竹简刻着的都是你璀璨的智慧结晶。一介布衣穷游天下,四处游说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没事还能结交一下志同道合的书友。运气好的话,刚出门就被奉为座上宾、堂上客,运气不好的话,只要你有自己对当前局势的看法和著作,如果得到广大道友的赞同支持,你也能名垂青史,以仙风道骨的形象载于后世。总之是只赚不赔的好机会。
你是否惊叹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舌战群儒”,能言善辩的他站在吴国立场反唇相讥,是想做一国之主还是一方诸侯?曹贼十万大军一旦跨江灭蜀,唇亡齿寒的教训会接踵而至,到那时候恐怕连做诸侯的机会都没有了。诸葛亮一番犀利独到的见解,让通晓儒术的吴国文臣哑口无言,继而将吴国变成自己的战前盟友。
经过决定蜀吴命运的赤壁一战,曹操败走华容道,自此再也没有踏入江南半步,龟缩在集中大半国力的北方,开始了自己的半壁之治。诸葛亮在茅草屋里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草图变成现实,卖草鞋的刘备摇身一变成了蜀国的君主昭烈帝。
西汉名人主父偃,碍于平民的身份始终不能为官为臣,可民间百姓都知道他学富五车,怀才不遇。终于有一天,主父偃的名声传到汉武帝刘彻的耳朵里,苦于没有贤才辅佐的他急忙召主父偃进宫觐见。主父偃结合当前诸王具有割据条件的实际,献出一条“推恩令”,允许诸王分封子孙为侯,逐步递减爵位权力。这一条妙计解决了让汉朝皇帝头疼上百年的问题,汉高祖刘邦的宗亲封王制度所造成的危害,在汉武帝这一年得到极大的缓解。
以上历史人物的成就,足以称得上划时代的标志,而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能力源于他们对知识的执着和渴望。
一、出身世家望族,名气广为流传
诸葛亮,世称孔明先生,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将诸葛亮描述为身披仙气飘飘的八卦衣,右手拿着一把羽毛扇,左手抚摸下颌胡须的名士形象。诸葛亮的才华如何呢,据诸葛亮本人评价:有管仲、乐毅的才华。
那么诸葛亮有没有言过其实呢?这一点可以在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证实,徐庶称诸葛亮有“卧龙”的名号,并且有管仲之能。诸葛亮兄弟三人,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兄弟三人的家族是名门望族,琅琊诸葛氏。按理说足以衣食无忧,可年幼的诸葛亮却遭遇了三岁丧母,八岁丧父的悲惨命运,生活没有着落的诸葛亮决心投奔叔父诸葛玄。
二、隐居不出,等待时机
公元197年,诸葛玄因病去世,十七岁的诸葛亮在隆中定居,开始了半耕半读的隐居生活,这一住就是十年。你以为诸葛亮是陶渊明的忠实粉丝?这么想你就错了,诸葛亮既然号称有管仲之才,说明他向往运筹帷幄的贤臣生活。诸葛亮在隆中不仅要观察当时的形势,还要每天读书耕地,宛如苦行僧和谋划家的组合。
三、三顾茅庐,终成大业
公元207年,诸葛亮等来了一个千古难逢的机会,但他不想将自己的满腹经纶轻易托底,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典故。一间破败的茅草屋,一个沉寂十年的名士,一个想着复兴汉室的大耳汉,一个三分天下的目标。
一、一介草民,机会渺茫
西汉贤臣主父偃,比起诸葛亮的世家望族身份相比,主父偃只是个投官无门的布衣小民。主父偃生活在汉朝最鼎盛的时期,太平盛世的年代,没有王孙贵族四处寻求门客,先秦时期的诸派学士畅所欲言,主父偃擅长的纵横术却不受待见。
二、改换门庭,得到重用,不畏艰苦,一心求学
因为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实行了一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像纵横家主父偃这样的异类,在当时的文化环境里一度被排斥。
学习的内容不适于时代,主父偃下定决心转学儒术,整日钻研《论语》《春秋》之类的儒学经典,结合所学的纵横术杂糅其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
主父偃的家境贫寒,学习纵横术时一丝不苟,丝毫不被周围的贫苦环境影响。等到主父偃看不到纵横术的希望时,形成固有思想的主父偃打乱所学的纵横学,他开始潜心细读经史,最后凭借多年学问基础成功当上大夫,为汉武帝充当出谋划策的角色。
三、善于学习,巧妙运用
主父偃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从纵横术和儒术里参悟的“以易换难”,他所提出的推恩令,表面上是一种恩赏,实际上是一种剥夺。好比一颗糖衣药片,患有“威胁皇权”的病人“西汉诸侯”,感恩汉武帝的“自行分封”,其实一代代的实际权力正在被递减掉,药到病除。几十年前,同样有人看到了诸侯作乱的潜在威胁,这个人叫晁错,汉景帝时期的重臣。遗憾的是,晁错当面举起手术刀,声称要对诸侯开刀根治,直接激怒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位亲王。
“七王之乱”爆发后,汉景帝为让刘濞退兵回城,派人秘密诛杀晁错,可怜一代英才却因过度耿直丧失性命!主父偃在这点上吸取了晁错的教训,他巧妙运用儒学的“仁治”思想,成功达到剪除诸侯羽翼的目的。
爱学习不代表善于学习,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潜心研究克服,才能做到学以致用。面对即将道理的高考,学子们更应该学习他们的这种品质,如此才能够乘风破浪!
参考资料:《汉书》、《三国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