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每每提及西蜀之地,人们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因此,西蜀就给人留下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印象,连后来诸葛亮主动出师北伐,也被认为是蜀地贫困、难以持久。
其实,这是个误区,从战国末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之后,西蜀就成为了一个富庶之地,而且,西蜀依仗天险、易守难攻,当天下大乱时,据守在此的豪强总会来一个“闭关自守”、断了西蜀和外界的联系,因此,与中原地区相比,蜀地很少受战火影响,发展还是很不错的。就像刘邦,被封为“汉中王”之后,也是凭借蜀地的物质基础才得以在乱世脱颖而出。可没想,多年之后,刘家又有一个人看上了这块宝地,此人就是刘焉,刘璋的父亲
汉灵帝时,天下大乱,黄巾起义席卷全国,在朝为官的刘焉趁此机会向汉灵帝提出在各州郡改置牧伯。起初,汉灵帝并未答应,可偏在此时,并州刺史张懿、凉州刺史耿鄙都被乱民所杀,这下,汉灵帝就同意了刘焉的建议,授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
刘焉到益州之后,提拔益州从事贾龙为校尉,一边收买人心,一边铲除异己。久而久之,益州豪强都看出刘焉图谋割据的野心,就联合起来反他。汉献帝初平二年,犍为太守任岐和贾龙起兵攻打刘焉,却被早有准备的刘焉轻易剿杀,二人都被处决。从此,益州再也没有能够对刘焉形成威胁的人了,而刘焉也不再遮掩自己的野心,开始大造车辇,俨然成了“土皇帝”。
刘焉有四个儿子,其中刘范、刘诞、刘璋都有官职,居住在长安,只有刘瑁一子跟随在刘焉身边。后来汉献帝派刘璋去向刘焉传旨,刘焉就借机将刘璋留在了身边。
刘璋这个人的能力怎么样?《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价可能最为贴切,他说:
“璋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致乘寇,自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也。”
后来征西将军马腾和范谋起兵攻打李傕,刘焉错判形势,派了五千兵马前往协助,没想到,李傕最终获胜。李傕对刘焉的行径十分痛恶,就杀了他的两个儿子刘范和刘诞。丧子之痛让刘焉心如刀绞,身体也每况日下,恰在此时,又莫名其妙地发生了一场大火,刘焉的车辇和管驿都被付之一炬。刘焉认为这是“天谴”,于是,就下令从绵竹迁往成都,到成都后不久,刘焉就撒手人寰了。
刘焉死后,在赵韪的支持下,刘璋继承了刘焉的官爵,与此同时,朝廷还擢升赵韪为征东中郎将,大有相互掣肘的意思。可是,刘璋刚上位没多久,就出现了一场动乱
刘焉手下有一支“东州兵”,他们是南阳、三辅等地的灾民组成,有一万余人,刘焉将他们悉数收编,为己所用。可随着刘焉的死,刘璋对“东州兵”失去了管辖权,“东州兵”四处抢掠,再加上“东州兵”和当地居民本来就时有冲突,这下闹的水火不容。
赵韪的意思是坚决剿灭,但刘璋则希望进行安抚。二人有了矛盾之后,刘璋迅速提拔了声望较高的赵韩之来稳定局面,这引起赵韪的不满。他私下联络了众多益州大姓,于建安五年起兵攻打刘璋。本来刘璋的实力不足以与赵韪抗衡,但是,正在动乱的“东州兵”却突然不乱了,纷纷投于刘璋麾下。这是为何?因为赵韪对“东州兵”也是十分厌恶的,一旦他扳倒刘璋,那“东州兵”的结局可想而知,他们是为了自己才投靠刘璋的。
在“东州兵”的协助下,刘璋顺利反杀了赵韪,从此,益州就真正成了刘璋的属地了
但是,三国的动乱不可能因为这点小事而减少,没多久,汉中张鲁也准备反叛刘璋。刘璋一怒之下斩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双方的恩怨就此结下。
建安十三年,曹操攻打荆州,刘璋派使臣前往拜见,因此,曹操封了刘璋一个振威将军。可是回拜曹操时,刘璋派了个其貌不扬的张松,张松相貌丑陋,给人一种“猥琐”的感觉,曹操以貌取人,非但没有给予任何封赏,连招待也是草草了事。这让张松心生怨恨,回到巴蜀之后就挑拨刘璋与曹操的关系,声称曹操有夺蜀地之心,让刘璋迎刘备入蜀。此举受到主薄、从事等人强烈反对,从事王磊还把自己倒着悬绑在城门之上,以死进谏。可刘璋过于相信张松,最终还是迎刘备进蜀,后来刘备果然起兵攻打刘璋
建安十九年,刘备兵围成都。当时城里有精兵3万,粮食充盈,而且民众也十分厌恶刘备,刘璋完全可以放手一搏,可他却选择了开城投降。用刘璋的话说,他接任以后多次动荡,将富饶的蜀地变得一片荒凉,他愧对成都百姓,所以,不愿再有战事发生。
刘备取成都之后,也没有伤害刘璋,只是将他迁到南郡公安,刘璋的财产和振威将军大印也全数奉还给了刘璋。后来,关羽兵败被杀,孙权占领公安,旋即又封刘璋为益州牧,刘璋死后,益州豪强纷纷投靠了东吴,直到诸葛亮平定蜀乱,西蜀才再次趋于统一
刘璋算不上是一个平庸之辈,但也确实没有突出的才华。如果换在太平盛世,刘璋绝对是个“官二代”,依靠刘焉的影响就能衣食无忧,可他偏偏处于历史上最为动乱的三国,这是个“只显英雄不显凡”的时代,刘璋柔弱的个性显然与这种环境格格不入,被淘汰,也只是迟早的事
成也三国,衰也三国,这兴许也是刘璋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