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说到:李克农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选用我党朋友刘仲容,来担任联络重任,并收集有关情报。
刘仲容,一九零三年出生于湖南益阳。早年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并担任这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是一位政治上比较活跃,和共产党员同学、国民党员同学,都有广泛的接触,有良好的关系。还于1933年在上海和共产党建立了联系,逐渐地觉悟到救中国必须依靠共产党,并在党的领导下开始做抗日的统战工作。
1935年初秋,在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之后,刘仲容由中山大学同学王公度介绍,到广西的南宁见了李宗仁,畅谈时局时,劝桂系和中共、东北军还有西北军等方面联系,逼迫蒋介石起来抗日。他还毛遂自荐地说:愿意为德公就是李宗仁奔走、效劳,和共产党等方面疏通联络。
李宗仁以前听到过,刘仲容的父亲刘晨烈的鼎鼎大名。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和两广地方实力派关系密切。20世纪30年代中期,出任过桂系驻天津的首席代表,联络北方军阀。在这个期间,刘晨烈和共产党方面也有联系,他的电台曾经供中共北方局使用过。他在1938年,还到过平西根据地。
这个时候李宗仁欣赏刘仲容,确实是外交联络人才。采纳了他的忠告之后,就派他为桂系代表,和共产党领导人,以及东北军、西北军首领进行联系。因此他取得了和共产党联系的合法身份。接着在1936年和1937年,刘仲容作为桂系首领的代表到了延安和西安等地,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接见,进行多次长时间的亲切交谈。在政治上和生活上,都受到深切的关怀。他确信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抗日主张,符合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共产党就更加靠近。
1938年,李宗仁在徐州就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二月,刘仲容奉李宗仁之命,去河南潢川担任第五战区青年军团的顾问。八月间战局恶化,李宗仁撤离徐州到武汉,刘仲容也来到武汉。在武汉,刘仲容到八路军办事处,又见到周恩来,还见到了李克农。李克农提出他最好能争取到白崇禧身边工作,实际上去做谢和赓的助手。他欣然同意,并表示他受到共产党如此信任,一定会做好这项工作。
这个时候蒋介石任命白崇禧为副参谋总长,兼桂林行营主管。而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司令部要迁到湖北襄樊。李宗仁即将前往,刘仲容和谢和赓联系之后,就决定利用李宗仁和白崇禧即将分手,正在安排人事的机会,请白崇禧亲信刘式毅出面,建议白崇禧把刘仲容带往桂林行营。白崇禧和李宗仁协商的结果是,给刘仲容一个桂林行营参议的名义,把刘仲容留在了白崇禧身边工作。
李克农的安排实现了,周恩来、李克农在汉口接见了谢和赓,对他和刘仲容今后工作的配合,做了具体指示。周恩来说:仲容现在没有组织关系,但你要把它当做党内的同志一样看待,一样相信他。除了你认为必须亲自向我们直接汇报的事,你都可以托他来转达。因为你的地位关系、时间关系,为了争取迅速了解情况,你得多靠他协助工作。
不久,李克农到桂林工作。刘仲容利用公务的机会,和李克农接触。有时候也私下秘密来往,传递谢和赓获悉的机密情报,也直接汇报自己获悉的,关于广西统战活动的情况,工作很有成效。
李克农在武汉的时候,把刘仲容安置在白崇禧身边之后,就看到刘仲容不仅可以做一个很好的联系人,而且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情报关系。为此李克农对刘仲容的工作指导得很具体。李克农提醒刘仲容:为了能够长期在白崇禧的身边工作,首先要搞好和白崇禧的关系,要注意两点:
一、生活上保持清廉作风,取得白崇禧的尊敬。
二、政治上不损害桂系的利益,取得白崇禧的信任。
这也符合中共中央争取李宗仁、白崇禧的意图。
李克农还提醒刘仲容,以后要注意安全。遇事不可惊慌,要冷静沉着,要提高警惕,特别要警惕蒋介石特务的破坏,和陷害活动。李克农还送给他一支手枪,以防万一。
后来刘仲容取得了白崇禧和李宗仁的信任,跟随白崇禧一起到重庆、南京等地,一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他既成功的利用了这个大保护伞,对付蒋介石特务的迫害;又不断地获得了重要情报。他获悉的关于桂系首领李宗仁、白崇禧政治动向,和蒋介石反共阴谋的情报,对中共中央的决策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李克农在武汉期间,还直接和李宗仁的亲信杨德华联系,指导他的情报工作。杨德华是爱国民主人士,1936年4月在上海参加了抗日救国会,1937年去延安、西安,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听到他们介绍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方针和政策,深受教育。他回到上海之后,把这些谈话要点,向救国会成员传达,还转告李济深、蔡廷锴,大家都受到鼓舞。他因此更得到李济深的信任。
全国抗战开始之后,周恩来、叶剑英要他到桂系那里工作。因为他了解桂系情况,在桂系军队中,有不少武汉军校的同学,很有利于开展统战工作。于是他通过李济深的介绍,于1937年冬,到徐州参加李宗仁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的筹备工作,任司令部中校参谋。初期,杨德华综合办理作战、情报、后勤、战教、备战等工作,后来分工主管后勤和情报,最后又主持战教、动员等业务工作,有时与李宗仁的主任秘书夏池书一起办理五战区的总动员工作。
本集故事讲完了,明天继续讲述李克农的故事。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