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傕郭汜是如何攻破长安城的?

李傕郭汜是如何攻破长安城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哥侃文史 访问量:1629 更新时间:2023/12/22 15:21:55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王允与吕布联手刺杀董卓之后,掌控了长安朝廷,并派人去关东安抚诸侯,按照王允的构想,乱世即将结束。

之前被董卓派出去攻打关东的李傕等人慌了神,派人前往朝廷请求赦免,可是王允却找借口拒绝了。董卓女婿牛辅也遭遇兵变身死,李傕等人没了方向,甚至一度决定单身逃亡,但是这时候,智囊贾诩站出来,劝住了凉州诸将。

贾诩鼓动李傕等凉州将领联合起来,要向长安朝廷讨个说法,为董卓复仇,争取活路,他说哪怕战败,届时再逃也不迟。

李傕联合诸将,将军队中的并州人杀死泄愤(因为王允和吕布是并州人),然后沿途纠集了十多万人向长安进发,王允则派出徐荣、胡轸带领的朝廷军队迎战,不料胡轸就是个凉州人,早就与王允不相容,他干脆临阵倒戈,也投奔了李傕,只可怜徐荣在战场上稀里糊涂的送了性命。

本年五月下旬,李傕、郭汜、樊稠、李蒙等人将长安城包围得严严实实。按说长安城乃东汉帝国西都,城墙又高又厚,城内储备丰富,按理来说,长安守军坚持个一年半载都不成问题,可是偏偏在第八天,一队蜀兵打开城门,将凉州兵放入城中。

吕布等人仓皇迎战,却不敌蜂拥而入的凉州军,太常种拂、太仆鲁旭、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人临阵战死,吕布带着董卓的人头逃出长安,王允则被李傕等人围住,兴师问罪。从此,李傕成了掌控汉廷的权臣,乱世仍在继续。

既然长安城不是被正面攻破的,而是被一队蜀兵放进来的,那这一队蜀兵到底是什么来头呢?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

已知1:开门的“内鬼”是蜀兵。

已知2:李郭掌政清算时,司徒王允被处死,而来自蜀地(益州蜀郡成都人)的赵谦接任司徒。

范书献帝纪:(六月)甲子(7日),杀司徒王允,皆灭其族。(六月)丙子(19日),前将军赵谦为司徒。

我觉得形式已经很明朗了。

再往前追述,看看来自益州世家的赵氏兄弟(兄赵谦、弟赵温)在董卓秉政时期,乃至李傕秉政时期的地位吧。

赵谦,董卓时期。

初平元年(190年),杨彪、黄琬反对迁都长安,董卓将此二人罢免,赵谦、王允接替他们的三公职位。

——由此可见:此时,董卓对赵谦的信赖,等同于对王允?

在长安期间(190-192年),赵谦历任车骑将军、司隶校尉、前将军。

司隶校尉赵谦杀犯法的车师国侍子,董卓“敬惮”赵谦,而不加罪。

司隶校尉赵谦杀故中常侍曹节从子曹绍,为党锢时罹难的谢弼复仇。

前将军赵谦率军击退白波军,获封县侯。

董卓派赵谦率军联合益州贾龙,一同讨伐益州牧刘焉。(事见陈志《刘焉传》裴注引《英雄记》,董卓或为李傕,司徒或为前将军。)

赵谦,李傕时期。

初平三年(192年)六月,司徒王允死,赵谦任司徒。

八月,赵谦因病辞职。

本年末,赵谦又出任尚书令,本年卒。

赵温,董卓时期

初平元年(190年)三月,赵温以侍中随入长安。后,拜太常。

赵温,李傕时期

初平四年(193年)十月,赵温拜司空。

兴平元年(194年)十月,赵温拜司徒,录尚书事。

兴平二年(195年)三月,李郭之乱始。李傕将赵温留为己用(杨彪、皇甫嵩朱儁等人因参与劝和而被郭汜扣留)。

赵温写信劝阻李傕,李傕怒欲杀之,李傕从弟李应是赵温的故公府掾,数谏而免。

后,赵温随献帝东归,入许,成了曹操的招牌之一。这是后话。

我觉得,由上述史料可见,在董卓、李傕秉政时期,赵氏兄弟在朝廷的地位算是比较重要的,毕竟能先后位及三公。

最后看看王允秉政时期(两个月不到,4月23日吕布杀董卓,6月1日李傕破城)。

王允的史料,看本传就行,除了团结自家人和亲信(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儿子侍中王盖),对其他人都不咋地。

1.对中原士族(兖州陈留)的蔡邕举起了屠刀,

2.对关中士族的马日磾开拒绝模式(拒绝赦免蔡邕),

3.对关中士族的士孙瑞开启无视模式(士孙瑞参与刺董有功,却未封侯。另一主谋杨瓒籍贯不明,亦无封赏记载)。

4.甚至对同谋、同州的吕布开启鄙视模式。

而(王允)素轻(吕)布,以剑客遇之。

好吧,确实我也找不到王允对赵氏兄弟怠慢的记载,只能以上述史料推出,王允也不会对赵氏兄弟有所恩泽。

所以,开城门的蜀兵会不会是前将军赵谦的人呢?

标签: 郭汜

更多文章

  • 刘交作为刘邦的弟弟,基本没有功劳,为何却成了汉初最成功的藩王

    历史人物编辑:彩虹文史标签:刘交

    刘交成为西汉佼佼者的原因有三个。首先,从刘邦起兵到称帝,他一直追随在刘邦身边,深得刘邦信任;其次,刘交学识渊博,有能力管理好诸侯国;最后,刘交安分守己,从不惹事。光是这三点,再加上刘交和刘邦的兄弟关系,就足以撑起一位优秀的刘氏藩王了。历史上真实的刘交,一生其实都算是顺风顺水了,几乎没有什么波折。至于

  • 在江苏徐州有一座西汉楚王墓,楚元王刘交是汉高祖刘邦的亲弟弟

    历史人物编辑:春秋录标签:刘交

    在江苏徐州有一座西汉楚王墓,楚元王刘交是汉高祖刘邦的亲弟弟我国人考究生有处,死有地,事死如事生。汉朝的时分,皇帝和王爷等权贵们逝世后,他们无不为自个缔造了豪华的坟墓,汉代的坟墓建成,墓主人的棺椁入葬后,他们从里边封死墓门的方法,不只十分奇妙,并且机关格外多。在江苏徐州有一座西汉楚王墓。墓主人是汉朝的

  • 汉初儒学虽有较大发展但未占据独尊优势,但董仲舒则使儒学谶纬化

    历史人物编辑:美丽萌宠故事标签:董仲舒

    一般认为,秦王朝的焚书坑儒政策虽然殃及诸子和各家学说,但儒学受害最深,几遭灭顶之灾而损失殆尽。比较权威的描述当属刘歆在《让太常博士书》中的说法。刘歆认为,儒家学说“陵夷至于暴秦,燔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律,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是遂灭。”按照他的说法,似乎在汉初几十年里,儒学先师虽偶有存在,儒家经典虽偶

  • 刘彻的出身为何离奇?刘彻如何成为皇帝的?董仲舒的理论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孙婷婷标签:董仲舒

    刘彻的出身颇为离奇。他的母亲王夫人本来已经与一金姓人家结婚,并生下一女。后来王夫人的母亲卫老婆子偶遇一位相士指点,称其女儿将来要大富大贵,卫老婆子十分后悔,乃亲自出面,软硬兼施与金家退婚,并通过关系,成功把女儿送到了宫中,得到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景帝刘启的宠幸。公元前156年,景帝继位,刘彻也顺利

  • 都知道“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历史还有一个马屁界楷模的同名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刘续标签:董仲舒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浊醪妙理如果提到西汉武帝时期,曾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我相信几乎所有人都会知道,毕竟这也是一位被写入中学课本中的“大牛”,故而本篇文章就不再赘述了。本文要说的董仲舒,是一位仅在史书上留下一句“名言”的将军。相信知道这位将军的朋友,可能就不多了。这位董将军,本名并非是“

  • 董仲舒后代设计一地下排水系统,用一种动物排污,至今仍发挥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刘中华标签:董仲舒

    近些年来,每当夏天暴雨城市出现内涝时,那些先进的排水系统总会引起网友的热议,比如青岛德国人设计的地下排水系统,屡屡成为新闻的头条。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富有智慧型排水系统,这里面北京故宫就是杰出的代表。今天笔者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排水系统,这个排水系统竟然用上了一种动物,它就是江西抚州市乐安县的“千古第一村

  • 汉武帝“尊儒”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封建统治的?董仲舒是何许人?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董仲舒

    刘邦去世后,朝政完全落在吕后手里。吕后执政不久便病世了。吕后一死,齐王刘肥伙同齐哀王刘襄、周勃等人发动宫庭政变,杀死了吕氏子弟,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刘恒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继汉文帝之后的是汉景帝刘启。刘启在位期间国家出现了一派富裕景象。公元前141年春,景帝病逝,享年47岁,在位16年。景帝死后,

  •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实则背后都是粉饰太平

    历史人物编辑:洪莉标签: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西汉哲学家,古文经学大师,广川人。少年时专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潜心钻研孔子学说。曾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时,召试天下贤良文学之士,他以“天人三策”相对,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

  • 秦朝以前,文学以儒学为主,但董仲舒焚书坑儒之后,文学发展受到了那

    历史人物编辑:伊哲的生活标签:董仲舒

    秦朝以前,文学以儒学为主,但董仲舒焚书坑儒之后,文学发展受到了那些影响?王夫之专注于推广儒家的人文本性学说。他说“学说是思想的源泉;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提升”。人性的发展是一个永恒运动的过程,需要勇敢的奋斗。人类的本性每一天都在更新。王夫之认为,当阴阳不可扩散地共存时,它们本质上仍在运动,尽管这从表面上

  • 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奇妙旅途美景标签:董仲舒

    前言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可以说是对古代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而他的天人感应思想是在他所处的时代下,由汉代儒家的发展而来,同时也是西汉时期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思想家。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最著名的儒学大家。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官僚家庭。因为董仲舒对古代中国的制度不太满意,所以在汉武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