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是汉末权臣,他凶残暴戾,杀人如麻,可以说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大奸臣。最后,是王允联合董卓的义子吕布,实施反间计杀死了董卓。董卓这样一位大奸臣死后,作为汉末学问最高的大儒蔡邕,却大声恸哭,这是为什么呢?而掌握了朝廷大权的王允,又为什么一定要置蔡邕于死地?
首先要明确的是,董卓死后蔡邕大哭是三国演义的情节。但演义并不是空白捏造的,而是有历史原型的。历史原型就是在王允摆的庆功宴上,蔡邕叹了一口气,而这口叹气,最终要了蔡邕的命。
在三国演义里,董卓是小说里出现的第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派人物。之前的十常侍、何进等人,都是出场就谢幕,只有董卓带来了强大的压迫力和气场。而王允则是小说中的忠臣形象,为了大汉王朝呕心沥血,连自己的女儿都献了出去离间董卓和吕布。但为人过于迂腐,最终也惨遭杀害。
在演义里,董卓死后,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董卓还被袁氏的门生故吏点了天灯,当然董卓是死有余辜的。蔡邕就是这个时候来哭丧了,这并不是蔡邕不分是非,黑白颠倒——蔡邕自己也像王允解释过,虽然董卓不是好人,但毕竟对自己敬重有加,有知遇之恩。当初蔡邕得罪了宦官,被宦官追杀逃难十多年,是董卓赦免了他的罪过,还提拔他重新做官,人要懂得感恩。其次,董卓生前固然做得到,但现在已经死了,他手下的西凉军阀也已经树倒猢狲散,董卓毕竟是相国,作为故吏的蔡邕来送一送,进一下义务。蔡邕的理由是说的过去的,这也符合三国演义里给蔡邕塑造的形象:厚道的老实人,但厚道的过头显得迂腐了,一个比较典型的读书人形象。
但王允对此的反应是什么呢?勃然大怒,把蔡邕打进大牢,而且一意孤行,杀死了蔡邕。蔡邕一死,本来董卓手下那些已经是惊弓之鸟的校尉们更是完全失去了信心,连蔡邕这种大儒不过是哭了董相国几声就被王允杀了,自己还能活命吗?还不如反了!接着,李傕、郭汜、张济、樊稠、贾诩等人,马上聚拢西凉兵马就反攻长安,就此天下大乱,一发不可收拾。这也反应出了王允的性格:刚直孤傲,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一旦大权在握,就变得刚愎自用了。
至于在历史里,虽然蔡邕没有大哭,但在庆功宴上的叹气,其实意思也差不多了。要不是百感交集,喜忧参半,是对董卓复杂情感的流露。但王允就一定要抓住这声叹息不依不饶,下狱了蔡邕,拒绝所有人的求情,最终蔡邕死在了狱中。
可见历史上的蔡邕更加无辜,而王允更加有精神洁癖。从王允对待董卓旧部的态度其实也能看出端倪。就连脑子里都是肌肉的吕布,都知道穷寇莫追,逼急了会狗急跳墙,建议赦免李傕、郭汜等人,首恶董卓既除,余党不究。但王允却看不起吕布的武人出身,偏偏要斩草除根,丝毫不顾刚刚稳定下来的局势。无论是历史还是三国演义,其实都反应了王允在成功诛杀董卓后的居功自傲,小说里还维护了王允的形象,而真实的历史,王允就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听劝谏,刚愎自用,最终导致凉州军反攻,自己惨死,长安又是生灵涂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