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实,曹操、袁绍年少交游的地点在京都洛阳。洛阳不是曹操的故乡,只是父祖仕宦之地,他的出生地是沛国谯县,即今天的安徽亳县。
上世纪七十年代,亳县城南一带发现了一个古墓群,共有十多座古墓,因为都已损坏严重,一开始很难确定被葬者的身份。后来从古墓中出土了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等陪葬品,这些陪葬品惟诸侯高官能够享用,由此才确认了曹操祖父曹腾、父亲曹嵩的墓,古墓群也被证实是曹氏家族墓群,埋葬着曹氏的众多宗族成员。
亳县地处平原,缺乏石料,但曹腾墓全部用青石砌成,所用青石达上千块之多,仅从这上千块青石的长途运输,就可以看出曹氏家族在当时当地的势力之大。
曹操少年时期在洛阳和谯县都留下了踪迹。文献记载,在今亳县境内有曹操旧宅,如今旧宅的地面建筑虽然早就不存在了,但保存了据传是曹操亲自种下的两棵千年白果树,关于曹操小时如何顽劣与桀骜不驯的故事也在当地盛传。
即便是在家乡,这个曹家势力盘根错节,树大根深的基地,依然有人会让曹家认识到他们原本卑贱的身份。此处的父母官、沛国相袁忠曾欲以曹操行事乖张、游荡无度无由,将他绳之以法,沛国名士桓邵也公然看不起曹操。
袁忠、桓邵所为让曹操极为痛恨。后来曹操权倾朝野,袁、桓吓得避难逃至交州,曹操不依不饶,派使者令交州地方官灭了袁忠一族。桓邵见躲不过去,只得出来自首,跪在曹操面前磕头如捣蒜。曹操心如铁石:“你下跪,难道就可以免死?”仍旧还是杀了他。如果能够快意人生,以曹操的性格,大概连那个心高气傲,派人刺杀他的袁绍都绝不会予以饶恕。
只是彼时的曹操并无此能力,他所能做的是逐渐与飞鹰走狗的生活脱钩,同时跳出家族固有的圈子和氛围,去外面主动结交名士。
少年曹操(5)连载,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