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哥舒翰杀安思顺暗藏阴谋,狼子野心不逊于安禄山

哥舒翰杀安思顺暗藏阴谋,狼子野心不逊于安禄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故事迷 访问量:569 更新时间:2024/1/31 17:55:58

安史之乱爆发时唐军毫无准备,叛军却在安禄山的指挥下长驱直入,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攻陷了东都洛阳,兵临潼关之下。李隆基一开始派出名将高仙芝封常清阻挡叛军,但不仅没有守住洛阳,还丢失关东重镇陕郡,被迫退守潼关。由于李隆基对外族将领的猜忌,他冤杀了主动放弃陕郡的高仙芝和封常清,改任哥舒翰为元帅,命其出关迎战安禄山的叛军。然而在是否出关迎战的问题上,哥舒翰和宰相杨国忠发生了分歧,闹得不可开交。哥舒翰的部下王思礼建议他上表诛杀杨国忠,可是哥舒翰并没有同意,反而上表诛杀了名将安思顺。

历史学者们对这个事情的解读很多,大多数倾向于哥舒翰携私报复方面的原因。他们认为哥舒翰因为与安禄山有私怨,所以对安禄山的堂兄弟安思顺也非常怨恨。当上潼关平叛大军的元帅了,哥舒翰借机报复以往的仇恨,伪造了安思顺与安禄山私通的证据,上表冤杀了这位胡人名将。可是从史书来看,并没有直接记载哥舒翰与安思顺的具体仇恨是什么,一切都是历史学者们主观臆测的结果。而从哥舒翰当上潼关元帅后的变化来看,这些事情并不是如历史学者们推测得那么简单,从中透露出不少阴谋的味道。

首先,从安思顺的身份来看是非常敏感的,他死亡前后波折很多。安思顺是唐朝名将,也是安禄山的堂兄弟。可是安思顺与安禄山并不和,而且在安禄山起兵反叛前多次向李隆基告发,所以安思顺与安禄山私通的可能性非常低。安禄山起兵反叛后,李隆基下令将他在长安的家眷都处决了,其中就包括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但由于安思顺提前向李隆基示警,所以并没有被株连,只是被调入朝中出任户部尚书。他原来的朔方节度使得职位,由副手郭子仪接任。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李隆基基本已经排除了安思顺和安禄山勾结的可能。

既然在之前都已经排除这种可能了,为什么李隆基又会相信哥舒翰的一面之辞,而下令处死安思顺呢?而且当时的安思顺已经被解除了兵权,对关中长安并没有任何威胁,是否处死根本影响不到平叛的大局。李隆基选择这个时候处死安思顺,除了安哥舒翰的心意外,并没有任何好处。

其次,这个事情的起因是哥舒翰与杨国忠在路线上的争执,是由王思礼提出的诛杀杨国忠的建议开始的。也就是说在最初,哥舒翰并没有想到要去冤杀安思顺。只是在考虑诛杀杨国忠的可能性不大后,才转而把目标对准了安思顺。这说明哥舒翰的杀人动机并非私人仇怨,而是政治斗争。

可是安思顺在长安已经解除兵权,哥舒翰为什么会想到杀他呢?杀一个毫无兵权,甚至有些被皇帝猜忌的名将,对哥舒翰有什么好处?而且当时哥舒翰面对的主要对手是关东的安禄山大军,而政治上的绊脚石是杨国忠,这与安思顺都没有关系。如此看来,哥舒翰要求杀安思顺就是多此一举,而李隆基竟然同意了这种毫无意义的建议,更是让人感到难以理解。因此从上述分析来看,安思顺之死是充满疑点的,很多地方难以自圆其说。如果只是用哥舒翰和安思顺之间的私人恩怨来解释,也是没有证据的,道理上站不住脚。

仔细地分析这段史料的记载,可以发现哥舒翰的这个看似荒唐的操作,却藏着浓浓的阴谋味道。从前文已经分析过,李隆基在安禄山背叛后已经对胡人将领产生了动摇,甚至怀疑过身边的很多胡人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之死,就是在这种思路下诞生的后果。哥舒翰是突厥人,他和安思顺一样是胡人。安思顺因为安禄山背叛而被解除兵权,可是哥舒翰却仍旧成为了潼关元帅,这是很不合情理的。而哥舒翰的军中还有相当部分的胡人军队和将领,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王思礼,他是来自高句丽的大将。

从史料来看,当时唐军中的胡人和异族将领不少,都是李林甫当政时逐渐提拔起来的。面对突如其来的安禄山叛军,李隆基可用的汉族将领不多,只能继续延用唐军中原有的胡人将领。可是他把关中近二十万的新旧军队都交给哥舒翰,他就不担心哥舒翰效仿安禄山么?李隆基从来不是个大气的皇帝,他猜忌过儿子、老婆,也挑起过宰相内斗,怎么会毫无保留地相信哥舒翰?尤其是在安禄山的前车之鉴面前,他对于哥舒翰不可能没有防范。因此在潼关守军中有不少是李隆基安插的将领,比较典型的就是哥舒翰的副手田良丘。

而哥舒翰手握重兵,是唯一能够直接威胁到长安的将领。当时的关中除了潼关的近二十万军队外,长安的禁军不到一万人,另外还有杨国忠招募的数万新军。长安的禁军人数太少,杨国忠的新军都是市井小民出身,根本没有战斗经验。这些军队无法与哥舒翰的大军对抗,摆在长安也就是做做样子。

因此从局势上看,哥舒翰完全有攻入长安的机会,甚至可以与安禄山平分天下。当王思礼向哥舒翰提出上表诛杀杨国忠时,其内在含义便是起兵谋反,夺去唐朝政权。可以面对如此天赐良机,哥舒翰却犹豫不决,最终只杀了个无关紧要的安思顺,这就显得莫名其妙了。

杨国忠是杨玉环的哥哥,朝廷的宰相,也是李隆基的心腹大臣。安禄山起兵反叛,其理由便是诛杀杨国忠。只是因为和杨国忠的战略路线之争,王思礼就要让哥舒翰上表诛杀杨国忠。这样做用哥舒翰的话来说就是与安禄山毫无区别,其言下之意就是顺从的安禄山的政治诉求。从这个角度来看,王思礼的建议就是让哥舒翰诛杀杨国忠,然后以此为由与安禄山言和,最终平分唐朝天下。这种提议是非常危险的,李隆基也不可能就这样的把天下拱手让人。而王思礼作为哥舒翰的心腹能提出这种建议,说明他在这方面的野心已经暴露了。

然后哥舒翰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上书诛杀安思顺,另一件是称病不出,放任王思礼和田良丘、李承光争权。这两件事看似毫无关系,实际上说明哥舒翰已经默许了王思礼的建议,但诛杀杨国忠的时机不成熟,不便于展开行动。

一方面,杨国忠还是朝廷宰相,贸然上书请求诛杀,只会打草惊蛇。李隆基不可能诛杀杨国忠,却会因此而提高警惕,加强对哥舒翰的猜忌和对长安的防御。这并不利于哥舒翰突然出兵控制长安,也就不利于争取与安禄山和谈的筹码。另一方面,潼关军队中像田良丘这样由皇帝安插的将领不少,这会对哥舒翰反叛造成很大的阻碍。

哥舒翰上表诛杀安思顺,实际上是试探李隆基对他的猜忌程度。如果李隆基反对诛杀安思顺,这说明哥舒翰被猜忌已经非常严重,他就必须为自己提前作准备。因为安思顺在解除兵权之前是朔方军节度使,是西北边境的名将。叛乱发生后,朔方军一分为二。一部分由新的节度使郭子仪带领,准备往东出击河北,切断安禄山叛军的首尾相连之处。另一部分南下从灵武进入关中,支援长安和关中的防御。如果朔方军顺利进入关中,其领导者很可能是安思顺,这可能会对哥舒翰的阴谋形成巨大的阻碍。

实际上在杨国忠的强烈反对下,李隆基仍旧诛杀了安思顺。这使得哥舒翰很安心,认为皇帝必须依靠自己对付安禄山,并没有重起安思顺的想法。他也就没有急于起兵造反,把重点放在了清除军队中异己将领的方向上。对于哥舒翰的打算,李隆基是心知肚明的,也知道形势非常危急。他让杨国忠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实际上就是破坏掉哥舒翰的谋反的阴谋。杨国忠本人也抓紧招募和训练新军,也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可以说从安思顺死后,哥舒翰的狼子野心完全暴露,只是因为有着安禄山这个大敌的存在,他和李隆基才相安无事。

哥舒翰在潼关固守,虽然是以抵抗叛军的理由,实际上是找机会和安禄山和谈,然后平分天下。而李隆基则是在等着朔方军的消息,不论是从灵武入关中的那路,还是出兵河北的郭子仪,都是改变局势的大救星。然后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常山击败史思明,攻占河北大部分地区,让安禄山的叛军首尾不能相连。

李隆基和杨国忠便利用这个转机逼哥舒翰出关与安禄山决战,以减少他们对长安和关中的威胁。此时哥舒翰有两种选择,一是出兵灭掉安禄山,然后兼并其军队,再回师长安实现自己的野心。二是直接回师长安,与长安禁军、灵武的朔方军争夺关中,实现自己的皇帝梦。

最终哥舒翰选择了走安禄山这一路,这也决定了他败亡的结局。他选择安禄山这路的理由,是担心自己回师长安时被安禄山衔尾追击,反而为安禄山攻入关中当了带路党。可是安禄山的军队在面临首尾两路的压力时,却爆发出了巨大的战斗力。反而哥舒翰的心腹大将王思礼因为轻敌冒进中了敌将的圈套,使得近二十万潼关守军一战而溃。此战后哥舒翰也因战败而被手下卖给了安禄山,最终成为阶下囚。最终哥舒翰只能卑躬屈膝地向安禄山乞降,丢尽了自己的颜面,也让旧日的部下所唾弃,落得个囚禁被杀的下场。

标签: 哥舒翰

更多文章

  • 魅力中国行|甘肃省临洮县博物馆· 哥舒翰纪功碑详解

    历史人物编辑:好旺传媒官方账号标签:哥舒翰

    哥舒翰(约704—756年),唐代武将,突厥族哥舒部人,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后兼任河西节度使,拜副丞相,被封为西平郡王。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哥舒翰以陇右节度使之职攻取吐蕃洪济城,大败吐蕃军于洮河流域,收复黄河九曲,“置洮阳郡,筑神策、宛秀二军”,立下郝郝战功,

  • 武则天从龙床上撞见了她亲姐姐,大怒:王皇后下场就是你的明天

    历史人物编辑:李艳芹标签:王皇后

    一天,武则天在李治的龙床上撞见了她的姐姐武顺,武顺的头发乱糟糟的,本来红扑扑的脸色,此时已经是一片煞白。武则天对急着离开的姐姐说:如果不是顾念姊妹之情,王皇后的下场就是你的明天。武则天的生父武士彟有两个老婆,一个是相里氏,一个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杨氏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武顺,比姐姐武则天大一岁,但她的

  • 武则天出家当了尼姑,王皇后为争宠把她接回宫,却断了自己的后路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王皇后

    当年武则天进宫时,是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的,但是后宫中的美女才人太多了,得宠只是一时的事。武则天相貌美丽,举止温柔,但也有性情刚烈的一面。根据她自己回忆,当年刚进宫的时候,李世民有一匹马很难被人驯服,他问武则天该如何,武则天说:先用鞭打,后用棒击,还是不被驯服的话就用刀刺。李世民对她与众不同的性格很是

  • 《上阳赋》:王皇后也曾想跟一人到白头,可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历史人物编辑:羞答史标签:王皇后

    电视剧《上阳赋》谋略权术,大家看得津津有味,同样,剧中人物的情感故事也让观众感到惋惜。就比如,皇后的强势外表之下,也有不为人知的爱情纠葛。王皇后对温宗慎就算再有情,也逃不过是她是王家女的事实与要面对的命运。王家是地位仅次于皇家的士族大家,权势滔天,也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王家女必须嫁进皇家,并且是储

  • 王皇后让武则天进宫是错误吗?当初她认为武则天是最不具威胁力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王皇后

    王皇后让武则天进宫是错误吗?当初她认为武则天是最不具威胁力王皇后为了抗击萧淑妃的逼宫,想出了一招,就是让自己丈夫皇帝李治的旧情人武则天入宫,那时的武则天还在感业宫当尼姑,这是先皇无子妃嫔的归宿。武则天进了宫,不但让萧淑妃失了宠,还夺去了王皇后的皇后之位,并且残酷杀害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所以后世的人说王

  • 武昭仪的心机是多么深,把还在襁褓中的女儿杀死,嫁祸于王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王皇后

    唐永徽五年(654年),武昭仪(即武则天)抱着女儿的尸体对唐高宗李治哭诉道:“陛下,你要为臣妾做主啊!”李治愤恨的说道:“一定是那个贱人杀死了朕的女儿,朕要废了她。”那么武昭仪的女儿因何而死?李治口中的那个杀女贱人又是怎么回事?原来,这天王皇后来探望武昭仪的女儿,在王皇后离开后,武昭仪就用被子捂死了

  • 赵匡胤对“食人”小舅子百般包庇背后,竟全因王皇后死前这句话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王皇后

    宋太祖赵匡胤在史书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两件事,第一便是他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后的“杯酒释兵权”;第二便是与他对吃人小舅子王继勋的无限纵容。王继勋是五代宋初武将,因善用铁质重兵器,而被称为"王三铁"。他除了是赵匡胤武将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是赵匡胤王皇后的胞弟。公元965年,小舅子王继勋干了一件出格事:

  • 王皇后作为唐玄宗的糟糠之妻将丈夫扶上皇位,却因厌胜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精彩搞笑段子标签:王皇后

    唐玄宗李隆基雄才大略又心狠手辣,号称美女杀手,他为了夺取最高权力,先后杀死了伯母韦皇后、上官婉儿、堂姐安乐公主、姑母太平公主等绝世美女, 李隆基又是一个多情种子,他一生爱过很多美女,尤其是他跟儿媳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更是流传千古的佳话。但与此同时,李隆基却又是一个薄情寡义的男人,伤害过很多深爱着他的美

  • 如果你知道王皇后让武则天二次进宫的真相,绝对得重新认识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王皇后

    击钟陈鼎唐高宗李治性格懦弱,有恋母情节;武则天独立有主见,不甘寂寞,两人性格明显互补,因而果断干练的武则天对李治极具吸引力。太子喜欢武则天时,唐太宗已步入晚年,武则天明白皇帝已垂垂老矣,她要为自己的未来作打算。以武则天积极进取的性格,肯定会努力促成和未来皇帝这段新感情的发展,她主动迎合太子,想把短促

  • 历史上的王皇后有多惨?被皇帝冷落、被嫔妃欺负、死后还被改姓

    历史人物编辑:柳缘阁主说史标签:王皇后

    在中国封建制王朝的时代,基本上所有的女人都是和皇帝有着深厚的感情才会被册封为皇后,即使婚前没有感情,婚后也会培养一些出来,再不济也不至于差到被后宫的其他嫔妃欺负挑衅,想要和皇帝共宿一晚还得指望身边宫女的地步。唐高宗李治时期的王皇后就是这样一位女人,当李治被立为东宫太子的时候,王皇后被唐太宗李世民册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