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为何打不过安禄山?一战打光唐朝精锐?

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为何打不过安禄山?一战打光唐朝精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大炸烩 访问量:2584 更新时间:2024/1/31 17:55:00

哥舒翰败给了安禄山,其实并不是真的打不过安禄山,而是败给了当时复杂的时局,败给了君王的猜忌。准确来说,哥舒翰其实是败给了身后那群猪队友!

这事,其实还得从头说起。

唐朝初年,李渊从太原起兵,一路打到长安,建立了唐朝。李渊本就是隋朝的顶级大贵族,所以实际上,唐朝是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很多制度也都是承袭前朝。

这些制度当中,就包括军制。

唐朝开国之后,在军队系统方面,选择承袭隋朝的府兵制。府兵制其实也不是隋朝发明的玩意儿,而是当年南北朝时期的大权臣宇文泰首创。府兵制的核心,就是兵农合一。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们去种地;打仗的时候,士兵被召集起来,去前线打仗。

这种军制,在南北朝那会儿,其实是相当先进的。因为这套制度,可以最大程度上节省国力,促进生产,保障经济发展。相比维持大规模的常备军,国防开支的压力,要下降太多太多。

但是,到了唐朝,这套制度的问题开始逐渐体现出来。最开始的时候,这套制度还比较好用。李家能够统一天下,这套制度也做出了不少贡献。但是,唐朝地盘越来越大,问题开始出现了。以前的北周和西魏,地盘都比较小。士兵们打完了仗,回家也不耽误收麦子。但是到了唐朝就不行了,因为唐朝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

尤其是到了李治时期,唐朝的版图,东至朝鲜半岛,西到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地区,北到贝加尔湖。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关中地区的士兵,原本正在家种地呢,忽然听说要去中亚那边打仗了。所以就得马上集结到长安,然后大军开拔,从长安一路跑到中亚那边,打一仗,然后再回来。就算再怎么顺利,也不是一两个月能够完成的。等回到家的时候,地里的麦子估计早都烂没了。当时唐朝人也不傻,谁愿意放着地里的麦子不收,大老远跑到中亚那边去打仗啊?所以到了后期,唐朝征兵也是一大问题。

这咋办呢?我大唐的士兵,不能把时间都花在赶路上面啊!

于是,到了唐玄宗时期,李隆基决定,将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所谓募兵制,就是招募职业化的士兵。士兵的所有开销,一律由国家承担。募兵制之下,国家的国防开支肯定会很大,但是以当时唐朝的国力来说,好像也不算什么。

除了改为募兵制之外,李隆基还做出了一些改变。比如,当时唐朝人都不愿意去边疆当兵,那干脆就在当地募兵,招募当地人当兵;因为距离太远,后勤补给太麻烦,所以允许当地的驻守将领,拥有一定的财权;为了降低国防开支,只在边疆驻守大军,唐朝内地的军队数量极少。

这样一番操作下来,国家的军队问题,确实解决了,但是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远在边疆的领兵将领,手里既有兵权,又有财权,所辖地区完全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再加上唐朝内部基本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完全有机会从边疆一口气打到长安。这样的条件下,就算没有安禄山跳出来造反,也会有张禄山、李禄山之流造反。

募兵制开始实行以后,唐玄宗在唐朝边疆地区,设置了十个军镇。军镇的老大,名叫节度使。而且在这其中,东北方向的平卢、范阳两镇的节度使,西北方向的河西、陇右两镇的节度使,往往是由一人担任的。这倒不是李隆基觉得节度使的权力不够大,还想给他们再加点权力,委实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这东北方向,需要应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而西北方向,则需要防备吐蕃。如果不同军镇各自为政,肯定就乱了套,打仗的时候就容易出乱子。

场景已经搭建,演员请就位。

安禄山,登场吧!

安禄山出身特别低,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是突厥部落里的一个巫师。安禄山长大之后,恰好赶上当时唐朝人都不爱当兵,朝廷只能招收边境民族的这股浪潮。进入军伍之后,安禄山凭着自己圆滑的交际能力,舍得送礼,再加上打仗确实有两把刷子,很快就在军中一路高升,最后进入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视线。

天宝年间的李隆基,已经不复当年的英明神武,渐渐老迈。遇到说话好听,又会办事的安禄山,自然越发喜欢,安禄山也就由此搭上了李隆基这辆车,最后被升为范阳、河东、平卢三大军镇的节度使。

当然,要说李隆基从来都没怀疑过安禄山,那也是扯淡。只不过,李隆基也是实在是没办法。

一方面,唐朝之所以能够建立,是因为李渊取得了关陇贵族的支持。所以开国之后,那些传统的关陇贵族,势力也都比较大。这就使得后来的数任唐朝皇帝,主要任务就是要摆脱关陇贵族集团的束缚。而在募兵制之下,李隆基很怕边军将领,和朝中的势力勾结,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相比那些出身贵族的将领,李隆基更愿意用安禄山这种出身低微的藩将。因为藩将如果想要混得好,只能依赖他这个皇帝,叛变的可能性较低。

另一方面,唐朝那会儿,讲究文武不分家。在边境打仗打得好,是有机会回朝做官的。如果打得特别好,甚至有机会做宰相。而唐玄宗中后期,因为宰相李林甫专权,害怕这些边军将领回来和自己抢权,所以就积极在李隆基面前献策,让李隆基任用安禄山这种少数民族作将领。

按照唐朝当时的惯例,少数民族将领,打仗或许还行,但绝不可能有宰辅之才。所以,这些少数民族将领,就算军功再大,也不可能回朝中抢了李林甫的位置。

李隆基倒是也曾暗中怀疑过安禄山,曾派人去安禄山那边探查情况。但结果,下面的人到了安禄山那边,就全都被安禄山给贿赂了。回去之后,也只会说安禄山是如何的忠心耿耿。

就是在这些原因的集体作用下,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终于发动了叛乱。

安禄山所辖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是当时唐朝军队最多的三个军镇。除了三镇军队之外,安禄山还招募了不少边境势力的骑兵。这些军队加起来,总数超过二十万人!

这二十万大军,可不是什么乌合之众,而是真正的大唐嫡系精锐。整整二十万强大边军的叛乱,让承平已久的唐朝,瞬间吓傻了。

从李世民那个时代开始,唐朝就只有边疆才会打仗,内地根本就没有战事。再加上实行募兵制后,李隆基为了大幅减少内地的军队。这就导致安禄山起事之后,打得无比顺利。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拿下了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甚至一路攻下了洛阳。

十一月初九,安禄山正式起兵;十二月十二,攻入洛阳;正月初一,安禄山已经在洛阳登基,国号大燕。

整个叛乱过程,看起来是如此顺利。强大的大唐王朝,似乎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但是,唐朝真的弱到了这个地步吗?

当然不是!

安禄山能够如此之快地攻占洛阳,主要是因为当时唐朝的精锐力量,都布置在边疆。内地承平已久,没见过战事。但是,等到唐王朝彻底反应过来,安禄山的麻烦就来了。

十一月十五,就在安禄山正式造反六天之后,李隆基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同时从边疆撤回唐军的精锐,开始在关中地区募集士兵。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平叛。

不得不说,当时的大唐王朝,家底还是很厚实的。就算被安禄山这么一闹腾,丢掉了不少要地。但唐朝真正的精锐力量,依然还在。如果这时候李隆基继续保持当年的英明神武,凭着手上的这些牌,想要收拾掉安禄山,倒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问题在于,直到这时,唐朝高层依然继续内斗!

身在前线的封常清、高仙芝,远比远在长安的李隆基,更清楚战事的复杂。两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知道当下唐军的优势和弱势。当时唐朝真正的精锐,都在边疆。临时从关中地区募集的军队,根本无法形成足够的战斗力。反倒是安禄山那边,坐拥二十万百战精锐,战力极强。在这种局势下,正面抗衡,无异于找死。

所以,两员老将做出了最正确的判断。

放弃潼关以东的全部地盘,退守潼关。凭借潼关天险防守,安禄山是无论如何都打不过去的。等到唐朝精锐回援,安禄山必死无疑。

从战术上来说,这个判断,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说,这却是大错。

远在长安的李隆基,不是想不到这个办法。但问题是,在李隆基看来,封、高两人的这种选择,无异于是放弃抵抗。在这种时候放弃抵抗,退守潼关,拱手将洛阳以及大量地盘让给叛军……你们是不是也想造反啊!

此时已经老迈昏聩的李隆基,已经无法再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了。在他看来,死多少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击败叛军,稳固住自己的皇位!

为了保证前线将领不再叛变,李隆基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办法:派宦官去监督军队。李隆基觉得,身边的宦官才是最可信的,前线的将领则有叛变的风险。但李隆基万万没想到,他派去的宦官边令诚,根本不在乎家国天下,只在乎如何能搂更多的钱!到了前线之后,边令诚不在乎到底能否击退叛军,只是一个劲地向封常清、高仙芝索贿!

两员老将,这下也火大了。

老子在前线打仗,为国家平叛,你一个宦官不出力也就算了,反倒向老子要钱?上一边子去吧!

两位老将的耿直,固然是一种美好的品格。但这种品格,也彻底葬送了他们。边令诚见索贿不成,直接向李隆基打小报告,说两人是故意将地盘拱手让与叛军。老迈的李隆基,已经没有足够的思考能力,竟然真的听信了宦官的谗言,将封常清、高仙芝两员大将,直接杀掉了!

临阵换将,已是大忌,更何况是临阵杀将?

封、高两员大将一死,军心顿时大乱。

此时的唐玄宗,在杀掉封常清和高仙芝之后,其实也很头疼。他不是不知道两员大将的重要性,只是多年的歌舞升平,已经让他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如今杀了两人,接下来派谁去统军,也是一个大问题。

此时的李隆基,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老将哥舒翰,一个是安思顺。

这两人合适的原因,要说起来其实也是相当的复杂。简单来说,唐朝当时最精锐的边军,都在十大军镇当中。安禄山反叛占了三个;安西、北庭、岭南距离太远;剑南军镇则是因为李隆基之前对南诏用兵,一直没恢复过来;所以能迅速增援的,就只有朔方、河西、陇右这三个军镇的精锐。而朔方精锐,之前已经增援山西方向,所以潼关这边,就都是由河西、陇右过去增援的精锐。

所以,李隆基必须要找一个在这两大军镇精锐心中,能够压得住场子的大将。这样的话,就只有哥舒翰和安思顺最合适。哥舒翰常年统领陇右、河西两大军镇的军队,安思顺也相差不多。

但是,安思顺是安禄山他们家的亲戚,当年安禄山的父亲死了以后,安禄山的母亲带着安禄山改嫁。安禄山的后爸(安禄山是随他后爸的姓氏),和安思顺的爹,是亲兄弟。有这层关系在,李隆基自然打死都不能用安思顺去守潼关了。

所以,哥舒翰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在杀掉封、高两员大将后,李隆基不得不紧急任命正在长安养病的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大军,远赴潼关平叛。

哥舒翰率领的这二十万大军,和之前封、高两人率领的紧急召集的军队,可不是一回事。封常清、高仙芝率领的大军,是临时召集的,战斗力有限。而哥舒翰率领的这二十万大军,则是陇右、河西两大军镇来援的精锐。这支军队,可以说是当时唐朝能拿得出来的最精锐的家底,也是最后的家底。

哥舒翰领兵到了潼关之后,很快就发现,原来之前的封常清、高仙芝两人,一点毛病都没有。他们选择的战术,是最正确的。所以哥舒翰也选择继续坚持这种战术,决定在潼关耗死安禄山。

如果这个战术,能够继续坚持下去的话,这场安史之乱,最多也就能闹腾个一两年,而且只能局限于潼关以东,不会殃及整个唐朝。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唐朝高层又开始内斗了。

哥舒翰领兵之后,麾下将领开始建议他,分出两路兵马。一路去守通过,另一路返回长安,去杀杨国忠。因为安禄山起兵的理由,就是诛杀杨国忠。杨国忠一死,安禄山就没有继续造反的理由了。再打下去,就是唐军这边占理。有了大义在手,后面会好打很多。再说当时大家都看杨国忠不顺眼,干掉杨国忠,几乎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

宰相杨国忠觉得,哥舒翰如今大权在握,掌握了唐朝最精锐的力量。如果这时候哥舒翰分出几万精锐,进攻长安杀他的话,他必死无疑。所以杨国忠为了自保,一边开始招兵守长安,防备哥舒翰反水。一边开始煽风点火,劝李隆基强令哥舒翰主动出战,消耗哥舒翰麾下的力量。

而李隆基那边,想法就更复杂了。

李隆基觉得,哥舒翰坐拥二十万精锐去守潼关,已经完全掌握了唐朝的命运。这样的人,自然不得不防。如果哥舒翰再反水的话,唐朝就真的离灭亡不远了。

最开始的时候,李隆基倒是还算信任哥舒翰,允许哥舒翰坚守不出。在哥舒翰坚守潼关的局面下,安禄山叛军确实一天比一天虚弱,战局变得越来越有利于唐朝这边。但同时,随着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李隆基对哥舒翰的耐心,也越来越低。

就在这个时候,一场胜利,让大家都不得不做出选择。

之前说过,唐朝短时间能够调来抵御叛军的精锐,就只有朔方、河西、陇右这三大军镇。其中河西、陇右两地的精锐,被哥舒翰统领,去守潼关。而朔方的军队,则是由郭子仪、李光弼率领,从山西那边打叛军的后方。在朔方精锐的进攻下,叛军节节败退。在打了将近半年之后,郭子仪和李光弼已经收复了山西和河南全境。这一下,安禄山主力和范阳老巢那边的联系,就被彻底切断了。

此时的范阳、平卢这两大军镇的地盘,因为安禄山带走了大部分精锐,已经无比空虚。所以接下来,郭子仪他们完全可以轻易挥师北上,占领安禄山的老巢。至于安禄山的主力部队,则会被哥舒翰拖住,无力北归支援。

胜利,似乎已经近在眼前了。

只要拿下安禄山的老窝,就算安禄山现在还有洛阳那边的地盘,也蹦跶不了多久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李隆基又开始整事了。

李隆基见到朔方军队步步胜利,越发怀疑哥舒翰。朔方军队能打得赢,为啥你哥舒翰率领河西、陇右两大军镇的精锐,连出关都不敢?到底是因为叛军真的强,还是因为真的有想要造反的心思?

再加上杨国忠和同党在长安这边吹耳边风,李隆基终于坐不住了。李隆基强令哥舒翰率兵出关,和安禄山决战。

面对李隆基三番五次的催促,哥舒翰也坐不住了。半年之前,封常清、高仙芝的死,还历历在目。如果他继续坚持守关不战,难保不会被一刀咔嚓。再加上眼见着朔方军一路大胜,哥舒翰也认为,自己应该打得赢才对。

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局面下,天宝十五年六月初四,在安禄山正式起兵七个月之后,哥舒翰终于率军出关,准备和安禄山正面打上一场。

决定唐朝命运的灵宝之战,就此爆发。

哥舒翰率军出关以后,驻扎于灵宝(今河南灵宝)。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则是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

明明人多,却选择了一座小战场。如此小的战场,唐军的人数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反倒是安禄山叛军那边,占领这块地盘已久,有足够的时间布置埋伏。

果不其然,双方交战之后,安禄山首先让麾下军队佯装失败,诱敌深入。等到唐军进入山路狭窄,早已在南边山路上设伏的叛军,顿时发动。此时的唐军,反倒因为人数太多,想撤都撤不了。

南边是叛军的伏击阵地,北边是黄河,前面是叛军地盘,身后则是潼关。所以唐军能够撤退的方向,就只有向后撤或者向北面的黄河撤。因为出战得太过匆忙,没准备多少船,所以唐军渡河的时候,淹死的就有好几万。很多船因为人太多,在黄河里面翻船了。

而后方,之前潼关守军为了抵御叛军,唐军挖了三条壕沟,宽二丈,深一丈。原本用来阻击叛军的壕沟,这会儿成了唐军的葬身之处。据史书记载,当时唐军用尸体填平了这三条壕沟,才能让后续军队通过,撤回潼关。

经此一败,二十万精锐,只剩下不到八千人。

可想而知,当时的这场败仗,到底有多惨。

当然,凭借剩余的八千人,如果死守潼关,等待后方援兵的话,倒也不是一定守不住。当年李世民就曾在潼关,以三千人马挡下窦建德的十万大军,最后还生擒了窦建德。但此事的哥舒翰,可不是当年的李世民。退回潼关之后,哥舒翰麾下的蕃将火拔归仁等人,见大战失败,竟然直接发动了兵变,绑了哥舒翰,投降了叛军!

至此,潼关门户大开,关中之地,再无险可守。而且,打光了二十万精锐的唐朝,此时也无力再调集更多的军队,长安,已是一座空城。

原本已经马上将要被平定的叛乱,因为灵宝之败,彻底压不住了。这场安史之乱,终于从一场地方性叛乱,演变为殃及整个唐朝的大乱。

潼关失守后,李隆基率朝廷出走,想要去蜀地避难。但刚刚出城之后,就被麾下禁军挟持,不得不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

哥舒翰被抓之后,安禄山为了收复他,反倒是将主动投降的火拔归仁等人给处死。然后,安禄山让哥舒翰写信给朔方军,希望朔方军能够投降,结果朔方军一个都没有投降。后来叛军被唐军再次压制的时候,出于泄愤,哥舒翰等降将被尽数杀死。

纵观安史之乱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唐朝会爆发安史之乱,纯粹是因为自己作出来的。如果李隆基没有瞎改军制,安史之乱根本没有爆发的制度土壤。而灵宝之战的惨败,更是完全由唐朝高层自己作出来的。哥舒翰当时已经老迈,而且身体不好,战场又极其狭窄,发挥不出唐军人数优势。这些,都是导致哥舒翰战败的原因。

如果哥舒翰没有出关,安史之乱估计闹个一年多也就到头了。但既然哥舒翰出了潼关,并且败给了安禄山,所以安史之乱也就彻底闹大了。

后世公认,哥舒翰出潼关而唐衰。

标签: 哥舒翰

更多文章

  • 哥舒翰杀安思顺暗藏阴谋,狼子野心不逊于安禄山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哥舒翰

    安史之乱爆发时唐军毫无准备,叛军却在安禄山的指挥下长驱直入,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攻陷了东都洛阳,兵临潼关之下。李隆基一开始派出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阻挡叛军,但不仅没有守住洛阳,还丢失关东重镇陕郡,被迫退守潼关。由于李隆基对外族将领的猜忌,他冤杀了主动放弃陕郡的高仙芝和封常清,改任哥舒翰为元帅,命其出关

  • 魅力中国行|甘肃省临洮县博物馆· 哥舒翰纪功碑详解

    历史人物编辑:好旺传媒官方账号标签:哥舒翰

    哥舒翰(约704—756年),唐代武将,突厥族哥舒部人,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后兼任河西节度使,拜副丞相,被封为西平郡王。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哥舒翰以陇右节度使之职攻取吐蕃洪济城,大败吐蕃军于洮河流域,收复黄河九曲,“置洮阳郡,筑神策、宛秀二军”,立下郝郝战功,

  • 武则天从龙床上撞见了她亲姐姐,大怒:王皇后下场就是你的明天

    历史人物编辑:李艳芹标签:王皇后

    一天,武则天在李治的龙床上撞见了她的姐姐武顺,武顺的头发乱糟糟的,本来红扑扑的脸色,此时已经是一片煞白。武则天对急着离开的姐姐说:如果不是顾念姊妹之情,王皇后的下场就是你的明天。武则天的生父武士彟有两个老婆,一个是相里氏,一个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杨氏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武顺,比姐姐武则天大一岁,但她的

  • 武则天出家当了尼姑,王皇后为争宠把她接回宫,却断了自己的后路

    历史人物编辑:张龙龙标签:王皇后

    当年武则天进宫时,是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的,但是后宫中的美女才人太多了,得宠只是一时的事。武则天相貌美丽,举止温柔,但也有性情刚烈的一面。根据她自己回忆,当年刚进宫的时候,李世民有一匹马很难被人驯服,他问武则天该如何,武则天说:先用鞭打,后用棒击,还是不被驯服的话就用刀刺。李世民对她与众不同的性格很是

  • 《上阳赋》:王皇后也曾想跟一人到白头,可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历史人物编辑:羞答史标签:王皇后

    电视剧《上阳赋》谋略权术,大家看得津津有味,同样,剧中人物的情感故事也让观众感到惋惜。就比如,皇后的强势外表之下,也有不为人知的爱情纠葛。王皇后对温宗慎就算再有情,也逃不过是她是王家女的事实与要面对的命运。王家是地位仅次于皇家的士族大家,权势滔天,也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王家女必须嫁进皇家,并且是储

  • 王皇后让武则天进宫是错误吗?当初她认为武则天是最不具威胁力

    历史人物编辑:马帅标签:王皇后

    王皇后让武则天进宫是错误吗?当初她认为武则天是最不具威胁力王皇后为了抗击萧淑妃的逼宫,想出了一招,就是让自己丈夫皇帝李治的旧情人武则天入宫,那时的武则天还在感业宫当尼姑,这是先皇无子妃嫔的归宿。武则天进了宫,不但让萧淑妃失了宠,还夺去了王皇后的皇后之位,并且残酷杀害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所以后世的人说王

  • 武昭仪的心机是多么深,把还在襁褓中的女儿杀死,嫁祸于王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王皇后

    唐永徽五年(654年),武昭仪(即武则天)抱着女儿的尸体对唐高宗李治哭诉道:“陛下,你要为臣妾做主啊!”李治愤恨的说道:“一定是那个贱人杀死了朕的女儿,朕要废了她。”那么武昭仪的女儿因何而死?李治口中的那个杀女贱人又是怎么回事?原来,这天王皇后来探望武昭仪的女儿,在王皇后离开后,武昭仪就用被子捂死了

  • 赵匡胤对“食人”小舅子百般包庇背后,竟全因王皇后死前这句话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王皇后

    宋太祖赵匡胤在史书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两件事,第一便是他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后的“杯酒释兵权”;第二便是与他对吃人小舅子王继勋的无限纵容。王继勋是五代宋初武将,因善用铁质重兵器,而被称为"王三铁"。他除了是赵匡胤武将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是赵匡胤王皇后的胞弟。公元965年,小舅子王继勋干了一件出格事:

  • 王皇后作为唐玄宗的糟糠之妻将丈夫扶上皇位,却因厌胜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精彩搞笑段子标签:王皇后

    唐玄宗李隆基雄才大略又心狠手辣,号称美女杀手,他为了夺取最高权力,先后杀死了伯母韦皇后、上官婉儿、堂姐安乐公主、姑母太平公主等绝世美女, 李隆基又是一个多情种子,他一生爱过很多美女,尤其是他跟儿媳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更是流传千古的佳话。但与此同时,李隆基却又是一个薄情寡义的男人,伤害过很多深爱着他的美

  • 如果你知道王皇后让武则天二次进宫的真相,绝对得重新认识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王皇后

    击钟陈鼎唐高宗李治性格懦弱,有恋母情节;武则天独立有主见,不甘寂寞,两人性格明显互补,因而果断干练的武则天对李治极具吸引力。太子喜欢武则天时,唐太宗已步入晚年,武则天明白皇帝已垂垂老矣,她要为自己的未来作打算。以武则天积极进取的性格,肯定会努力促成和未来皇帝这段新感情的发展,她主动迎合太子,想把短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