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候伴随着和平的有数之不尽的战争,除了北边的突厥,西边的吐蕃,西域,南边的蛮夷,在东北边疆的少数政权也是数不胜数,有让杨广折戟沉沙的高句丽,有百济,新罗这种小国家,还有一个缓慢崛起的强国,日本。作为自身资源匮乏的国家,入侵是他们比较轻松的存活方式,那时候的朝鲜半岛乱而无序,经历过渊盖苏文的强势期后高句丽变得衰弱,倭寇乘机入侵,而唐朝这时候是高宗,武则天主政时期,政治斗争频繁,加上连年用兵,朝廷对待朝鲜问题慎之又慎,最终任命一位老将安定了朝鲜半岛,他叫刘仁轨,只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而已。
刘仁轨,字正则,同样出身贫寒,在大业那个动乱的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似乎都很成熟,吃苦耐劳是他们固有的品质,而像刘仁轨这种在劳动之余还抽空写写画画,增加自己知识才干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日积月累,就成了当地比较有学问的人而为人所知。武德年间因才学为人赏识而入仕;后来调任陈仓县尉,以执法严明而为人称赞,当时折冲校尉鲁宁娇纵违法,而当地没人敢管,刘仁轨严厉警告他,但是他依旧如是,于是被刘仁轨活活打死,太宗听说后很生气,但是刘仁轨的刚毅正直让太宗更欣赏,于是刘仁轨当了咸阳的县丞,后来再次被太宗赏识而升官。然而到了高宗年间,这样正直的臣子就不吃香了,得罪了李义府而被贬青州,后来又在出征百济时被李义府逼迫出兵,结果遭遇大风而部众皆失,李义府想置他于死地,结果没有成功,最终被免官以白身从军。后来跟随苏定方平定百济有功而得封赏,因为王文度病故,所以刘仁轨接替他成为了百济唐军的最高统帅。从这些人生经历可以看出,刘仁轨经历大风大浪很多而能坚持如一,是一个不会轻易动摇的人,而且常年征战沙场,其观察力,敏锐性都是一等一的,如果天下就这样安定,他可能也就没有扬名天下的机会了,可惜百济的野心家给了他机会,661年,百济残余起兵造反,围困唐军刘仁愿部于府城,虽然刘仁轨带领新罗援军暂时驰援刘仁愿,但是苏定方围困高句丽许久而战事不利,朝廷已经决定撤军了。而刘仁轨自己请求留在百济,高宗让他和士兵们商议这个问题,毕竟出来已经几年了,士兵们思乡心切,贸然处置恐怕军心动荡,这时候刘仁轨提出了他的四个理由:首先是将士们应该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之后是我们这次是为了完成皇上的任务,而高句丽看似强大,实际已经很虚弱,我们只要整顿军马,严阵以待,必可大破敌军;其三如果我们现在撤走,百济一旦复国,征伐高句丽将遥遥无期,我们不能轻易半途而废;最后敌军内部矛盾已经凸现,只要坚持就是胜利。这位老将军用自己的信念告诉唐军,我们之所以百战百胜不仅在于能打胜仗,更在于面对不利得局势,也能够坚持,等待局势的扭转,就这样,唐军(驻守高句丽的部分)被重新鼓舞,继续坚守在高句丽一带。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时候的百济以为唐军已经撤退,还写信嘲讽,而刘仁轨明白时机已到,唐军已经修整了一小段时间,战斗力有所恢复,而敌军正是娇纵的时候,此时不打,更待何时?随后出击大破百济,收复了熊津城附近很多失地,并且激化了百济内部矛盾,随后捷报上奏朝廷,高宗果断增兵,再谋百济。而百济为了独立,向日本求援,于是第一次中日海战爆发,当时日本兵力接近四万人,更有一千艘战船,而唐军一万三千余人,战船不到二百艘。不过优势在于战船性能比日本优越很多,因为双方首次交锋,因此试探性居多,几次小规模试探后双方于白江口决战,日本依靠数量优势步步紧逼,结果被唐军以弓弩压制,日本依靠数量继续推进,结果被刘仁轨以投石车投出火球砸中,海战一旦战船被砸,战斗力就形同虚设了,日本不甘失败,困兽犹斗,双方依旧血战多日,最终以唐军的胜利而告终。随后这位老将军乘胜追击,收服百济全境,自苏定方败退后,这位之前从未独自领军的文臣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独臂擎天,莫过于此。也应了当年出征前那句“吾欲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于海表!”随后刘仁轨奉命带兵驻守于百济治理地方,宣传大唐的恩德,665年,高宗封禅泰山之时又带着百济等首领前来朝拜,让高宗涨了一次面子。668年,高宗以李勣挂帅出征高句丽,刘仁轨带兵辅助,次年担任辽东安抚使,随后几年宦海沉浮,直到672年去同中书门下担任宰相,位极人臣。674年,新罗叛乱,混乱百济,这位老将再次出征,以过人的谋略迅速攻克新罗重镇七重城,族兄子侄也因此获封爵位,次年被调回长安任职,此后一直在长安任职,吐蕃之战,高宗去世,李显登基又被废,武则天独揽大权这位权臣都在冷眼旁观,后来武则天到洛阳让这位老臣为长安留守,写信把这位老臣比作萧何,结果这位老臣毫不领情而把武则天比作吕后,武则天也没有办法,只能让侄子武承嗣去慰问他,毕竟有资格留守长安的臣子不多,刘仁轨是其中最有资格的那个。
可惜,这位老臣也没那个魄力起来反对武则天,只能是不配合而已,直到一直和武则天合作的裴炎都反对武则天了,这位老臣还是默不作声,不过顺手把那个趋炎附势的姜嗣宗处死了。后来武则天用乐城郡公向这位老臣示好,或许是为了子孙后代吧,尽管不满,他也没有说什么,685年,担任了文昌右相,同凤鸾台三品(宰相),不久后去世,武则天追赠他为并州大都督,实封三百户,可见是认可了这位老臣末年的配合,毕竟安定长安,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可以的。747年,这位老臣和褚遂良一同进入了高宗的庙,享受祭祀。不管怎么说,对外安定百济而对内安定长安,固然没有挺身而出为李唐尽忠,可保全皇室血脉,让天下不至于动荡同样大功一件,单从击破日本,这位老将就无愧于民族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