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豫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为什么他推辞婉拒?

李豫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为什么他推辞婉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大赛场 访问量:2668 更新时间:2024/1/16 10:17:29

唐朝在安史之乱中涌现了一大批的名将,这些名将对国家和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人说到这些名将,必然会提到郭子仪李光弼。这两位并称为“郭李”,被认为是中唐中兴中能力和战功最为杰出的代表。与享誉三朝的郭子仪不同,李光弼的结局让后人唏嘘不已。在安史之乱后他并没有出任朝廷的高官,婉拒了唐代子李豫任命他为东都留守的官职,最终在徐州郁郁而终,终年五十七岁。后人讨论李光弼的人生,不少人提到他拒绝出任东都留守的事情。很多人认为他拒绝出任这个官职,才无法达到郭子仪的地位,最终只能郁郁而终。

于是很多人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李光弼不愿意当东都留守呢?世人都知道,唐朝长安和洛阳并称两京,东都留守和长安留守是作为朝廷大臣的无上殊荣,也是代表着国之柱石的政治地位。郭子仪之所以名垂青史,这不但与他平定安史之乱和打败吐蕃大军的战功,更是因为他作为长安留守为中唐复兴奠定了基础。可是与他并称的李光弼却拒绝了这样的高官,宁愿待在地方当个藩镇节度使,这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其实仔细分析唐朝时期的史料可以发现,李光弼面临的情况与郭子仪截然不同,他婉拒东都留守的职位,也有着自己的特殊考虑。

从能力和战功上来讲,李光弼绝不下于郭子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能力在郭子仪之上。在中唐时期,唐代宗李豫和唐德宗李适对了李光弼的评价都非常高,认为他是“至德已来将相,功效明着”之人,甚至有种说法是“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凭借这样的评价,李光弼在唐朝声望卓著,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可以说在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上,李光弼已经走到了唐朝将领的顶峰,中唐时期与其媲美的只有郭子仪一人。后世对李光弼治军的能力颇为称道,很多史书上称其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

按照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朝廷大臣但凡功高震主,必然会受到皇帝和朝廷的猜忌,最终难以善终。因此很多人认为李光弼婉拒东都留守的官职,就是因为怕功高震主引发李豫的猜忌,所以才不敢接任此职。也有人表示不同,毕竟郭子仪主动放弃兵权,当了长安留守,最终却是享尽荣华富贵,活了八十多岁,得以善终。实际上从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看,功高震主的确是比较危险的事情,但就李光弼而言,却又不是功高震主能解释的。以当时的情况下,唐代宗李豫还远远没到卸磨杀驴的地步,唐朝混乱的局势还需要李光弼这样名将支撑。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但唐朝对外还面临着吐蕃等外族入侵等危机。安史之乱的旧将在投降后刚刚平稳下来,还需要李光弼这样的大将镇守,防止这些有政治污点的降将重新反叛。而地位仅次于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名将仆固怀恩野心勃勃,拥兵自重和造反的苗头屡次出现,这都给李豫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面对这种情况,李豫仅仅因为虚无缥缈的功高震主就要拿李光弼开刀,这简直就是自毁长城。实际上面吐蕃入侵长安的危局,李豫在逃到了陕州行宫后,首先想到平乱的将领便是李光弼。

因此说李豫因为功高震主的原因而猜忌李光弼是不对的,也是没有直接证据的。这种说法还不如史书说的李光弼拖延勤王的理由可靠,至少当时史书认为李光弼与宦官首领程元振不和,才是他拖延去陕州的原因。然而李豫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是在广德元年年底,此时郭子仪已经击退了吐蕃大军,光复了长安,程元振也因朝臣的弹劾而罢官放归故里。局势已经变化,说李光弼因与程元振不和而拒绝赴任,这个原因就不成立了。实际上李豫在被婉拒后,第二年年初还派人到徐州宣慰李光弼,让郭子仪护送其母回长安,给其弟李光进加官晋爵。

可以说在君恩方面,李豫已经做到了极致,他对李光弼的器重甚至超过了郭子仪。看得出来,因为郭子仪比李光弼大十一岁,李豫的这种做法显然是将李光弼作为军队第一人的方向打造的。毕竟在当时四面楚歌的环境下,李光弼正当壮年,而郭子仪垂垂老矣,作为李豫选择李光弼才是正确的方向。然而李光弼却没有体恤李豫的苦心,不但拖延到陕州勤王,还婉拒了东都留守的职位,实在是让人非常的失望。在排除了李豫猜忌、功高震主、与程元振不和等原因后,李豫婉拒东京留守的真实原因就显得扑朔迷离了。

上面的三个原因是史书中经常提到的,但实际上从史料记载来看是不太成立的。也有人提到了来瑱被杀、仆固怀恩反叛等原因,但这些原因与李光弼关系不大。来瑱被杀是咎由自取,这个前文已经有了分析。李光弼去世时仆固怀恩还没公开反叛,而且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也不是同一系统的藩镇。从藩镇军的角度看,仆固怀恩反叛对郭子仪的影响更大,郭子仪才是仆固怀恩的顶头上司。李光弼虽然是藩镇名将,也是外族将领,但他家从祖父辈开始便投靠了唐朝。他在唐朝朝廷的声望和可信度,是远远超过仆固怀恩这种基层出来的外族将领的。

以李豫对李光弼及其家族的器重,李光弼几乎是没有道理感到恐惧的。但李光弼还是婉拒了李豫的任命,这就让人匪夷所思了。查看李光弼的历史,里面却又出现了一些端倪。虽然这个原因在古代的史书上都没人提过,但存在的可能性却不小。这个原因的存在,让李光弼过于小心,也是合情合理的。

李光弼在安史之乱中功劳很大,郭子仪因兵败被罢黜天下兵马副元帅职务后,李光弼接替他掌握兵权。当时李光弼在唐朝军队中的声望仅次于郭子仪,其战功和培养的部下并不在郭子仪之下,是藩镇军中第二根擎天之柱。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不少名将,都是出自于李光弼的麾下。

李光弼上任后出现了尴尬的局面,那便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悬空。从安史之乱爆发开始,天下兵马大元帅便成了唐朝太子的专属职位。叛乱初期,这个职位是由唐肃宗李亨担任的,李亨即位后由李豫担任。李豫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时,副元帅便是郭子仪。由于朝廷内部宦官首领李辅国和张皇后联手倾轧李豫,使得李豫辞去了大元帅的职务,于是战争中出现了以监军鱼朝恩代行的情况。郭子仪兵败后,李亨让李光弼代替郭子仪当副元帅,李光弼便向朝廷提出了新的大元帅人选。这个新的大元帅不是当太子的李豫,而是越王李系。

越王李系是李豫当皇帝的竞争者,在唐肃宗李亨病重时与张皇后联手,谋求废除李豫的太子之位。张皇后和李系的阴谋没能得逞,他们被李辅国和程元振逮捕,先后被处死。由于李光弼与李系走得很近,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李系的残党。虽然李系等人发动政变时李光弼并不在长安,而是在外带兵与安史之乱叛军作战,但从政治上看他无疑是李系的人。安史之乱平定后,李豫多次诏令李光弼进京,但李光弼都找各种理由推脱拖延。从当时的政治环境上看,很可能李光弼是怕李豫找李系的旧账,给自己算上谋反的罪名。

虽然事情过去一年多了,但因为来瑱之案,李光弼小心一点并无大错。来瑱只是在战争之中拥兵自重,找机会陷害同僚,见死不救,都被李豫诏到长安诱杀了。以李光弼与李系的关系,真要扣上谋反的罪名,可比来瑱严重多了,说不定是灭族的大罪。如果李光弼去了洛阳当东都留守,必然放弃藩镇军的军权,出任禁军的将领。禁军肯定不会像藩镇军那样事事听他的,李豫真要干什么,李光弼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虽然东都留守掌握洛阳军政大权,位高权重,算是东都朝廷第一人,但相比于自己和家族的生命,李光弼还是不敢轻易冒险的。

如果李光弼留在徐州,统领关东的藩镇军队,他自保的机会还是很大的。一方面朝廷忙着对付吐蕃入侵,郭子仪集中关中兵力攻打吐蕃军队,根本无力东顾。第二方面仆固怀恩蠢蠢欲动,与北方的安史旧将达成联盟,还与回纥、吐蕃秘密勾结,是李豫最为猜忌的将领。在这种局面下,李豫需要李光弼带领藩镇军镇守关东,压制中原、河北的藩镇军阀,牵制刚投降的安史旧将。再加上李光弼的带兵能力,和军队中的威望。所以李豫根本不敢轻举妄动,反而要力保中原和河北的稳定,避免再次出现叛乱。

很可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李光弼才婉拒了东都留守的官职,继续留下来当藩镇节度使。可即便如此,李光弼也许依旧担心战乱平定后李豫翻旧帐,继续拿越王李系说事,给他扣上谋反的帽子,所以才会忧郁而终。但是从历史发展来看,李光弼似乎有些过于杞人忧天了。李光弼去世后,他得到的殊荣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李豫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太保,谥号“武穆”。李光弼的灵柩回到长安后,李豫先派鱼朝恩到其母的宅邸吊恤,又命京兆尹第五琦负责监护其丧事。李光弼出葬时,李豫命宰相带领百官送葬至延平门外。

从这种葬礼的规模和等级来看,李豫对李光弼还是非常看重的。即便李光弼已经去世了,依旧给予其葬礼的隆重也远超普通的王公大臣。李光弼的弟弟李光进也被李豫所重用,不但跟着郭子仪讨伐吐蕃立下大功。后来他还被外放到邠宁节度使,册封武威郡王,累迁太子太保,可谓是位高权重。李光弼一家是武则天时期契丹人投靠唐朝的,但是在李光弼这一代却出了两个名将,而且两位都封了郡王,就外族将领而言算是一代传奇了。即便是以郭子仪当世第一名将的名声,在家族的荣耀史上,也要略逊于李光弼半筹。

标签: 李光弼

更多文章

  • 老骥伏枥,犹可安邦-刘仁轨

    历史人物编辑:月照一天雪标签:刘仁轨

    唐朝时候伴随着和平的有数之不尽的战争,除了北边的突厥,西边的吐蕃,西域,南边的蛮夷,在东北边疆的少数政权也是数不胜数,有让杨广折戟沉沙的高句丽,有百济,新罗这种小国家,还有一个缓慢崛起的强国,日本。作为自身资源匮乏的国家,入侵是他们比较轻松的存活方式,那时候的朝鲜半岛乱而无序,经历过渊盖苏文的强势期

  • 《风起霓裳》琉璃PK落败两罪并罚,曹王谋害琉璃牵制裴行俭,扎心了

    历史人物编辑:瑞瑞小厨标签:裴行俭

    《风起霓裳》更新至第30集,终于等来了琉璃正面开刚,挑起PK,欲除卓锦娘而后快的桥段。奈何琉璃少不经事,一技之长难抵腹黑上司的暗箱操作,终究是为人作嫁了。眼睁睁地看着仇人堂而皇之地“继承”母亲的封号,自己不但束手无策,还被杖责,琉璃心中愤恨四起。裴行俭联合七娘及孙内侍,设计让卓锦娘得到金针本是为了保

  • “风起霓裳”开始撒糖,琉璃和裴行俭正式在一起,洞房花烛佳人共会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发现人标签:裴行俭

    “风起霓裳”开始撒糖,琉璃和裴行俭正式在一起,洞房花烛佳人共会——古力娜扎太漂亮,搭档许魏洲演绎别样宫廷故事近段时间有不少的电视剧都正在热播当中,也有很多是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而小编比较关注的则是“风起霓裳”,不论是从服化道还是从演员的颜值以及演技上来说,这部剧都是值得一看的。“风起霓裳”开播到现

  • 《风起霓裳》:太子,你忘记裴行俭了吗?佳丽无数,你缺琉璃吗?

    历史人物编辑:华尔爱娱乐标签:裴行俭

    《风起霓裳》快要收官了,在最新的剧情里,太子在众人的扶持下,终于打败了曹王,当上了皇上。这本来就是一件让观众开心的事情,都在想着,太子应该要把官配武才人接回宫了吧?未曾想,与武才人还没有出现感情线,发现琉璃是女儿身之后,对她倾慕有加,还把她收入了后宫,打算将她封为嫔妃,真是雷倒众人。什么琉璃能成为嫔

  • 《风起霓裳》裴行俭具备好男人三个优点,虽二婚,配琉璃绰绰有余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九院标签:裴行俭

    文|阿莎普插图《风起霓裳》剧照若要用一个词形容裴行俭,我首先会想到“智勇双全”。裴行俭在电视剧《风起霓裳》里,是李治的得力助手,也是好男人代表。少年时期,在寺庙里,裴行俭看到琉璃求的是下下签,“好心”帮她遮挡,琉璃只能重新抽签。受武才人所托,帮助和自己毫无联系的琉璃逃跑。成年后,和已经长大的琉璃在宫

  • 《风起霓裳》琉璃一舞倾君心,裴行俭力助李治,权谋爱情全面上线

    历史人物编辑:楠楠的食谱标签:裴行俭

    《风起霓裳》更新到第12集,剧情发展到第二阶段,琉璃豆医官的身份被裴行俭识破,裴行俭想借豆医官的腰牌进宫,彻查曹王谋反罪证。在此之前,胡商大会,琉璃以画师身份试穿样衣,临场一舞带火了现场气氛,一举夺魁,让如意夹缬店名声大嗓,而这一舞,也让裴行俭动了情,一舞倾君心,爱情的小火花,大有燎原之势,只是此刻

  • 琉璃和裴行俭是何关系?《风起霓裳》和原著、野史真的截然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张张爱宠物标签:裴行俭

    电视剧《风起霓裳》两人关系:年少相识,而且十分的般配除此之外,原著中库狄琉璃和裴行俭两个人也并没有像电视剧中金童玉女般般配,两个人其实是有十几岁的年龄差的。而且在遇到女主角之前,裴行俭早就已经娶妻了,还差点有了孩子。只不过在“宅斗”的过程中,他痛失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而已。这种“人夫”、“叔叔”的设定

  • 风起霓裳:裴行俭琉璃冰释前嫌,心意互通作局,曹王下场很过瘾

    历史人物编辑:一有好搭配标签:裴行俭

    《风起霓裳》裴行俭琉璃冰释前嫌,心意互通作局,曹王下场很过瘾。自《风起霓裳》这部古装爱情励志剧开播后,对于许魏洲、古力娜扎饰演的剧中男女主人设的争议就没有停过,特别是古力娜扎饰演的琉璃,在剧中成长线小琉璃时候非常漂亮还聪明机智,长大成人换成古力娜扎饰演的琉璃时,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主要是小琉璃给人的

  • 中国版「特洛伊木马」:大唐战神裴行俭粮车伏兵横扫突厥

    历史人物编辑:马文成标签:裴行俭

    “特洛伊木马”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经典故事。因为美丽的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为了夺回海伦,希腊人组成联军远征特洛伊。但特洛伊城墙坚固,希腊联军用了近十年仍未攻下。此时,希腊智者奥德修斯想出一计,他命人造一只巨大的木马,让士兵藏匿其中,之后大军佯装撤退。特洛伊人误认为敌军已退,将木马当作战利品拉入城

  • 《风起霓裳》收官:琉璃裴行俭大婚,剧情甜演员好,为啥仅4.4分

    历史人物编辑:阿派爱动物呀标签:裴行俭

    由古力娜扎和许魏洲主演的电视剧《风起霓裳》在2月27日晚迎来了大结局。在大结局中 ,琉璃(古力娜扎饰演)在义母的张罗下戴上面具和另外4个女子一起在灯会上游览,给裴行俭(许魏洲饰演)出一道“点秋香”的难题。这当然难不住啦,裴行简俭略施调虎离山之计,就顺利将琉璃带出人群,在桥头甜蜜约会。婚前琉璃也不能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