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踊跃出了很多唐朝的名将,而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两个人,一个是四朝柱石,名传千古的郭子仪,因为得以善终而广为人知,另外一个叫李光弼,单从功劳而言,这位将领也不比郭子仪逊色,只能说是一个时代只能成就一个将领吧,这位曾征战四方的名将,最终死于君王的猜忌和权宦的陷害,逃得过李辅国,躲不过程元振和鱼朝恩啊,一切,都只能说是命数。纵然被推崇“平定安史战功第一”,入了凌烟阁,又有何用?
李光弼,契丹人,父亲原本是契丹一个部落的酋长,后投奔李唐,因此得重用,担任过朔方副节度使,也曾做过国公,也算是荣华富贵了,一向以骁勇善战闻名,后在反抗突厥的战争中战死,谥号忠烈。单凭这一点来看,李光弼的出身还是不错的,父亲用生命证明了他们的忠贞,其实他们一家已经属于李唐的勋贵阶级了,言传身教,他也继承了父亲的勇武,年纪轻轻就步入军队历练。746年,在大名鼎鼎的王忠嗣麾下任职,这位李唐名将很看好他,认为日后能接班的定是这位少年英才,有人推崇,加上自身本事出众,很快李光弼就在边塞扬名,要知道这时候的郭子仪还只是一个底层军官,可惜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儿让他被雪藏,他被调离之后到安思顺麾下,安思顺也很赏识他,甚至上奏朝廷任命他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推荐他为下一任朔方节度使),这没什么,后来赏识他的安思顺想把闺女嫁给他,最终的结果是李光弼辞官不做也没有迎娶安思顺的闺女,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很大的概率是李光弼舍不得抛妻弃子吧。但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后来王忠嗣的老部下哥舒翰认为李光弼不应该被埋没,于是上奏玄宗把他召回了京师长安,当然,没有具体的任命,不过在长安终归机会多一些。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叛,李光弼的机会来了,这时候的郭子仪已经节度一方,他推荐李光弼持节河东,做副节度使,和自己一同平叛,玄宗深以为然(毕竟拒绝了安禄山的哥哥安思顺的招揽),李光弼受命先破常山,这时候在河北负责进攻的是叛军的二号人物史思明,这位看不起唐军的将领想不到他会碰到一辈子的克星李光弼,二人后来在战场上屡屡交手,也算是一对宿敌。当时李光弼带领一万精兵抵达后,百姓们俘虏了当地叛军首领安思义,随后迎接李光弼,李光弼没有杀被俘虏的安思义,而是问计于他,得知史思明得军队情况后心中有了计较,之后史思明带兵强攻常山,李光弼沉着应对,双方陷入焦灼而久攻不下的史思明下令全军进攻,结果三次冲锋未果而修整,他在等待援军的到来,心里还是没有把对面的唐军当回事儿,直到李光弼把他前来支援的五千步兵干掉,他才明白,对面这位将领可料敌于先,是他的对手,于是史思明撤军收缩,叛军开始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河北是人心思唐,一开始叛乱让官军失去了分寸,自然不会显露什么,现在李唐的军马又回来了,自然百姓会支持王师,史思明绞尽脑汁也没有办法,李光弼又向郭子仪请求支援,十万朔方精锐进驻常山,随后两位名将联手吊打史思明,一路推进,叛军基本被压缩的没什么生存空间,要看就能平叛了。意外还是来了,杨国忠和哥舒翰互相猜忌,最终逼迫哥舒翰出兵潼关,长安就这样丢了,天子流亡而失去了大义,朔方军一下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之后是李亨跑到灵武登基,天下风云变幻,在河北战场占据优势的郭子仪,李光弼被迫撤军,因为军队要维护朝廷,随后李光弼奉命带军镇守太原,而那边的史思明为了一雪前耻,同时也是太原的地理位置比较重要,带领十几万大军进攻太原,因为得到消息,李光弼的部下都在朔方,太原兵力空虚,因此太原之战打响,打起来发现李光弼的准备很充分,先是制作了大量土砖,用来修补破损的城墙,之后又预判了史思明的调兵路线,伏击了携带攻城器械的部队,随后史思明声东击西被化解,派人辱骂结果发现李光弼偷偷挖有地道,过去的士兵都陷入地道被杀,同时制作了大量的投石机,让史思明只能等待唐军粮草耗尽,不久后传来李光弼粮草短缺要投降的消息,史思明很开心,燕军也都在观望大开城门的唐军,结果唐军已经把地道挖到燕军营地下方,一下陷落搞得人心惶惶,随后李光弼带军杀出,史思明再次溃不成军,就这样兵不厌诈,李光弼在太原搞得史思明进退维谷,还是安庆绪把史思明调出来,换个人继续打太原。而这边,肃宗出兵长安,打得很顺利,成功地光复了长安,然后李唐就有些人心不定了,李泌归隐,李辅国等人掌权,史思明假意归顺让朝臣都以为,天下安定,就在此时。随后,李唐调集九大节度使,几十万精锐要一战灭安庆绪,但是出于制衡的考虑,没有设元帅,而让一个宦官当了慰军使,那边史思明经历了乌承恩事件(李唐想派使者杀死史思明)而再次叛乱,派兵支援安庆绪,双方大战之时忽然飞沙走石,伸手不见五指,只能匆忙撤军。唐军兵力多,所以损失也多,而回到朝廷鱼朝恩就把失败的原因怪罪于郭子仪,于是郭子仪被停职反省,李光弼接替了他的职务,雷霆手段收服了他的部下后和史思明继续对峙,这一次双方都是最高军事统帅,可以说是打的很精彩,李光弼放弃洛阳而稳固自己的防线,双方于洛阳一带开战,史思明让人每天带着一千多匹马出去洗澡,炫耀自己的骑兵,结果李光弼派出一群母马把这群马给拐跑了,让史思明赔了夫人又折兵。之后史思明又派出战船想火烧浮桥而强攻,又被以长杆加铁叉防守而不得寸进,之后史思明轻兵断唐军粮道,派人突袭唐军营地,结果又被李光弼化解,还招降了李光弼派出突袭的人(没办法,史思明下的死命令,带不回李光弼人头就是死,不如投降)。
就这样,史思明屡次计策被李光弼破解,再加上唐军人才济济,就算李光弼有时候决策失误,也有人敢于直言不讳,史思明久攻不下有些懊悔,直到“福星”鱼朝恩的出现再次帮他一个大忙,强令李光弼出击,就和玄宗逼迫哥舒翰出战一样,李光弼能赢却都是以守为攻,主动出击的话,还是有些差距,最终在仆固怀恩的贸然出击下,丢掉了很多地盘,之前的胜利都是小胜,远远比不上一场大败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叛军再次发生动乱,史朝义杀了史思明自立,给了李光弼机会。763年,走投无路的史朝义自杀身亡,安史之乱宣告平息(藩镇之祸并没有),李光弼因为从开始指挥战斗直到结束而被称为“中兴第一人”,后来代宗继位,被鱼朝恩等人不断迫害,导致在代宗流亡陕州之时畏惧而不敢出兵受人诟病,有些晚节不保的意思,毕竟忠贞了大半辈子的将领,最后在朝廷危难之时不出兵,有些说不过去。后来因为部下对他有些不耻而气愤而死,谥号武穆。可以说和郭子仪相比,李光弼是个纯粹的军人,可惜到最后害怕宦官而不敢出兵,落人口实,只能说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也因此在后世名声没郭子仪响亮,就算如此,也不影响他中兴第一人的名号,安史之乱,他还是劳苦功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