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汉代时期,东海有个孝妇,她年轻守寡,没有孩子,赡养婆婆非常尽心,婆婆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婆婆对邻居说:“这个孝妇待我非常好,她自己过得非常清苦,我觉得她无子守寡非常可怜。我老了,不可以长期连累她耗费她的年华,该怎么办呢?”后来,婆婆自缢而死,婆婆女儿将孝妇告到了官府说:“这个妇人杀了我母亲”。
狱吏逮捕了孝妇,孝妇的供词不承认自己杀了婆婆。狱吏严问拷打,孝妇自我诬陷而伏法。所有案卷呈报上去后,太守想将孝妇治罪。当时有个智者叫于公,他认为这个孝妇赡养婆婆10多年,以孝名闻远近,一定不会杀了婆婆。可是,太守并不听从,于公一直争辩,但没有什么结果,于是于公怀抱着孝妇狱词,在府上痛哭,后来托疾辞去。
太守最终断定孝妇有罪,孝妇将被处死时,她请求用车载着10丈长的竹竿,用来悬挂五色长幡。孝妇当众立誓说:“我若有罪,甘愿被处死,血会顺着流下;我若是冤枉而死,血会向上倒流!郡中将会大旱三年!”结果,刽子手刚处死了孝妇,那血是青黄色的,血沿着长竹竿往上流,到了竿顶,才又沿着幡而流下,当时人们非常震惊,这才知道孝妇的冤屈。
后来,郡中大旱三年,新太守到任后,他询问大旱的缘故,才得知孝妇这个案子,于是,新太守找到于公,问于公缘由。于公说:“孝妇不应当死,但前任太守一意孤行强行断案,应该是大旱的根源吧!”于是,新太守立刻亲自祭奠孝妇,他借此重修了孝妇的墓。果然,天立刻下了大雨,这一年收成很好。郡中的人们知道这件事后,也更加敬重于公。
到了元代时期,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杂剧作家名叫关汉卿。有一天,关汉卿在《列女传》中看到了《东海孝妇》的故事,他深受感动,决心改编《东海孝妇》,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一部惊天动地的戏剧。在元代,关汉卿已经是我国最有名的剧作家,也正是因为他的经历和才华,他才能将《东海孝妇》进行完美改编,创作出《窦娥冤》这部不朽名剧。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是元代杂剧代表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一生“不屑仕途”,他无心做士大夫阶层,而是生活在底层人们中间,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他既是编剧,又能登台。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服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关汉卿的才华、生活经历和个性都是不同寻常的。关汉卿所作杂剧60余种,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们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
关汉卿所作杂剧中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他的杂剧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创始人,其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
虽然,《窦娥冤》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作者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而是紧扣当时社会现实,作者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悲剧时代,表现了我国人们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窦娥冤》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其实,窦娥和东海孝妇有很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使窦娥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典型。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