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流传千年的传国玉玺到底去了哪里?它真的被元顺帝带入沙漠了吗?

流传千年的传国玉玺到底去了哪里?它真的被元顺帝带入沙漠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搞笑头盔哥 访问量:1901 更新时间:2023/12/8 17:51:33

秦始皇以来,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因材质为玉,称为“玉玺”,其有六方,分别为“帝之玺”、“帝行玺”、“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为秦始皇所制

“传国玉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始皇死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秦始皇

传国玉玺材料由来

相传绝世美玉和氏璧乃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发现的一块璞玉。

卞和将其献给楚厉王,然而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仍被认为是石头,可怜的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等到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听闻后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即"和氏之璧"。

卞和献宝

后来和氏璧几经辗转,最后落入赵惠文王之手,以后就发生了秦国自恃武力想巧取豪夺和氏璧,蔺相如“宁为玉碎”、“完璧归赵”的故事。

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最后被制成了传国玉玺,成为天下所共传之宝。

蔺相如宁为玉碎

传国玉玺失传于五代

秦以后的汉、魏、西晋、前赵、东晋、宋、南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各朝均沿用秦始皇之传国玉玺。

王莽篡汉时,曾向当时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王政君感到非常愤怒,将玉玺取出摔砸于地,为此还碎了一角,虽然日后以黄金补上缺角,却仍可看出摔碎的痕迹。

王政君

光武中兴,“莽败,李松持玺诣宛上更始”,玉玺归刘秀。东汉末期,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返宫后传国玺丢失。

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官井捞出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襄中取出玉玺。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但不久阵亡岘山。

孙坚得玉玺

袁术乘孙坚妻吴氏扶梓宫归里,“乃拘坚夫人而夺之”。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广陵太守徐缪依袁术先例抢传国玺献于曹操。三国鼎立,玺属魏。三国归晋,玺传晋。

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更迭频繁。传国玺像是被猎犬追逐的猎物,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每一次的交替易手,都伴随着一场血腥的残杀。

晋怀帝永嘉五年,“玺落前赵刘聪”之手。东晋咸和四年,石勤灭前赵,玺属后赵。冉闵杀后赵石鉴,夺得传国玺。石勒得玺后更别出心裁,于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二十年后传国玺为东晋将领骗走,由此,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传国玺归东晋后,经刘宋、齐、梁、陈、隋,最后落入唐高祖李渊手中。从此,玺改称为“宝”。

李渊

传国玉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共计1620余年,像这样被历朝传递1000多年的历史文物,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令人可惜的是,传国玉玺于五代时突然失踪,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今何处?

由于传国玉玺所代表的“天命所归”之象征,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宣扬自己已获得传国玉玺。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真真假假的“传国玉玺”不断问世,屡经发现。

说法一:宋绍圣三年,咸阳段义于河南乡掘地修舍,获一方“色绿如兰,温润而泽”、“背螭纽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十三名官员“考证”,奏称哲宗为“真秦制传国玉玺”。

宋哲宗

说法二:明弘治十三年,鄂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明孝宗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说法三: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顺帝带入漠北,后被金太宗于“上年八月得元代传国玉玺于元裔林丹汗之苏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国之计”,改“金”为“清”国号。清初,故宫交泰殿藏御玺39方,其中一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被人称为传国玉玺。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从中钦定25方宝玺时,将此方宝玺剔除在外。由此可见,这是一块伪造的赝品。

元顺帝

真正的传国玉玺到底在哪里?几千年来,有关玉玺的传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甚至在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警察总监张壁和鹿钟麟等还在追索这块“历朝相传的金镶玉玺”。也许随着历史的发展,终有一天人们能够解开传国玉玺失踪的千古疑案!

标签: 元顺帝

更多文章

  • ?徐达为何2次放走元顺帝,不怕朱元璋怪罪?徐达:不放我可能会

    历史人物编辑:澄丹彤标签:元顺帝

    徐达为何2次放走元顺帝,不怕朱元璋怪罪?徐达:不放我可能会死朝代的更迭早就成为了历史的常态,只不过在对前朝统治者的处理上,却让人感到为难。旧的统治者哪怕昏庸腐败,他在百姓的眼里仍然是天子,仍然具有权威。而新的政权揭竿而起,新与旧的碰撞,其结果总是让人很纠结。徐达是明太祖朱元璋身边的得力干将,也是明朝

  • 元顺帝的逃跑,替气数已尽的北元争取了200余年?其逃跑方式亮眼

    历史人物编辑:韦祖创标签:元顺帝

    曾经有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在看完《孙子兵法》之后问他的部下:“你看过这本书吗?”部下回答:“看过”。这位军事家说:“那你用八个字简要概括一下这本书的核心”,部下一时语塞。军事家告诉他,这八个字就是:“打得过打,打不过跑”。这八个字把《孙子兵法》高度的博弈智慧浓缩得如此简明,的确非常了不起。在局面有利于我

  • 元顺帝被朱元璋赶跑后,北元持续了267年?为何没能力恢复祖业?

    历史人物编辑:石庆松标签:元顺帝

    因为不团结,所以自从1368年,朱元璋将元顺帝赶出大都以后,即使元朝没有灭亡,也无法恢复昔日霸业了!这种不团结,早在元顺帝还在大都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如果大蒙古国上下能够像成吉思汗时期那么团结的话,元朝压根就不可能被推翻。大厦从来都是从内部垮塌的。一、元顺帝在位期间内乱不断。第一,误杀脱脱。元

  • 徐达两次有意放走元顺帝,常遇春怒参,朱元璋却视而不见?

    历史人物编辑:胡润平标签:元顺帝

    公元1368年,徐达率军渡江,直达河北通州。在徐达率军距离元朝王都,仅一天路程时,却出现了令人费解的一幕:徐达下令大军就地驻扎通州,暂缓攻打元朝王都,这一驻扎就驻扎了七天之久。面对大兵压境,却又围而不打的徐达,元顺帝当即被吓得六神无主。在陈兵待战的七天时间里,元顺帝抵抗的决心一点点被磨灭。第七天夜里

  • 朱棣到底是谁的儿子?《蒙古黄金史纲》记载:他亲生父亲是元顺帝

    历史人物编辑:梅枚说历史标签:元顺帝

    在历史中,明成祖朱棣的身世一直便扑朔迷离。明正史《明太祖实录》及《黄明玉碟》中说起朱棣身份时,这样说道:皇四子朱棣,乃太祖皇帝与皇后马氏所生。而在《明史》中,也曾提到:“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通过这些史料,似乎已经敲定了朱棣的身份,他正是马皇后和朱元璋的亲生骨肉。不过,众所周知,

  • 元朝曾3次更换纸币?元顺帝:军费开支太大,缺少准备金是硬伤!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元顺帝

    纸币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历史书上说过,北宋初年四川流通着一种叫“交子”的纸币,这或许就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但是稍微了解一点金融常识的朋友,都会明白,发行纸币,那是要有准备金作为担保的。比如现代会以黄金作为准备金,有多少黄金,就只能印发相应比例的纸币。而宋朝的交子,其实压根就没有准备金做担保。此外交子在

  • 朱棣真的是元顺帝的儿子吗?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安昕史话标签:元顺帝

    我还不知道:朱迪和元顺帝的读者们,下面有趣的历史系列会给你们带来详细的介绍,然后继续读下去~朱迪是元顺帝的儿子是真的吗?为什么有些人坚持要兴风作浪?“朱迪是元顺帝之子”显然是一个可信度极低的传说,但偏偏有人执意要兴风作浪。这种说法记载在《蒙古黄金简史》和《蒙古起源与发展》中。据信,朱迪的生母是元顺帝

  • 真没想到,宋仁宗、元顺帝、康熙可能是一家人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元顺帝

    对中国历史了解的人都知道,我国古代历史后期,可以统称为唐宋元明清。唐姓李,宋姓赵,元是外来民族,明姓朱,清和元则又有着一些联系。不过,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除了李唐和朱明之外,其他几个朝代的皇室,可能是一家人!有一个满族人叫昭连,他在《啸亭杂录》卷10《宋人后裔》中写道:“两汉以下,只有宋氏最为悠久,

  • 宋恭帝赵显:出过家,去过蒙古、西藏,被朱棣认为长得像元顺帝

    历史人物编辑:国学的秘籍标签:元顺帝

    宋恭帝赵显,又称少帝、幼帝,南宋第七位皇帝,宋度宗次子。他是南宋朝历史上一位扑朔迷离的人物,他当过皇帝、出过家,去过蒙古、西藏,甚至曾在西藏翻译过经书,成为佛门高僧和翻译家,后来又被元朝皇帝莫名其妙地赐死。这段传奇般的经历,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年幼登基,江山已风雨飘摇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宋度宗

  • 元朝末帝元顺帝的曲折命运:从沦为孤儿被流放,到成为元朝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西窗夜话标签:元顺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主导下的大一统王朝。不过这个王朝的存续时间可谓昙花一现:从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到元顺帝逃到长城北方维持北元王朝,前后一共不足百年时间。同时由于文学和教育方面对元朝的宣传题材较少,所以元朝历史一直让多数人感到陌生。其实元朝末帝元顺帝的个人命运是十分坎坷、传奇、曲折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