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女帝武则天大家并不陌生,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虽然褒贬不一,但不能否认的是,武则天在历史上确实是个女强人
。连带着她身边出现了一众的女强人,比如被誉为巾帼宰相的上官婉儿,再比如她的女儿太平公主,这些都是在历史上不甘屈居人下的女强人。
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期宰相上官仪的女儿,因上官仪向高宗提议废武后,武则天知道后心生怨恨,便设计将上官仪除掉。
上官婉儿与其母亲受到株连,被发配入宫为婢。
虽然在宫中为婢,但上官婉儿自小饱读诗书,才华又继承了父亲上官仪。时逢武后掌权,武则天虽然记恨对反对自己的人,但她很爱惜人才。
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官婉儿得到武后的召见,武后听闻上官婉儿非常有才华,当众出题考验她。
面对武后的考验,上官婉儿沉着冷静的应答,即兴属文,通篇文章辞藻华丽,文意优雅且连贯通顺。
武后一下子就被上官婉儿的才华惊艳到了,当即赦免了上官婉儿的奴籍。这之后上官婉儿便成了武后身边的得力小助手,时常帮助武后处理各种政务。
虽然武则天杀害了上官婉儿的父亲,但
上官婉儿因得到武后的赏识从而摆脱奴籍还被重用,上官婉儿并不记恨武后,而是尽心尽力的辅佐武后,时日一久上官婉儿成为了武后的心腹。
太平公主是武后和高宗最后一个孩子,因格外受父母的宠爱。
武后因为太平公主的相貌和性格都与自己越发相似,时常与太平商讨朝政,但武后在位时不让太平公主对外泄露自己参与朝政的消息。
武周末年,武李两家矛盾越发尖锐,
武则天为了培养自己的实力,开始让太平公主与自己的亲信上官婉儿两人逐渐掌权。也是在这时,
上官婉儿遇到了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太平公主,两人政见一致自然而然的一见如故。
神龙政变后中宗继位,中宗将上官婉儿立为昭容,依旧十分信任上官婉儿,还将起草诏令的权利交给了上官婉儿。
在这期间上官婉儿曾投诚到韦皇后的阵营,假意与韦皇后一派的势力勾结。
韦皇后在嫁给李显时,李显还是太子,但因为武后干政未能顺利继承大统,两人曾一度患难与共,感情极为深厚。
之后李显成功继位成为唐中宗,韦氏因为长得美艳动人就被立为了皇后,身居高位韦皇后的野心逐渐膨胀。
韦皇后开始憧憬武后权势滔天的地位,也想效仿武后成为一代女帝,想要扶植自己家族的势力以便自己以后方便篡位,便联合上官婉儿商量毒害了李显。
李显死的太过突然,以至于连份遗诏都没留下。
上官婉儿表面上是在韦皇后一派的,但其实一直都是跟太平公主站在同一战线的
,中宗被毒害后,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两人一起合计草拟中宗的遗诏,让中宗的儿子继承正统,而相王李旦在辅政。
但因为韦皇后想要自己独掌大权,强行篡改了诏书内容,韦皇后这一做法惹怒了以李旦为首的李唐皇室势力。
景龙四年时,李旦和儿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的势力,诛杀了韦皇后及其势力。
之后李隆基以上官婉儿协助韦氏祸乱朝政为名,欲将上官婉儿斩杀。拟定诏书时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是一起拟定的,
太平公主自然知道上官婉儿并不是韦氏一派的,于是拿她与上官婉儿一起拟定的诏书,
为上官婉儿求情,但仍旧没能救下上官婉儿一命。
想必当时李隆基心中早有谋反的打算了,按照常理来说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诏书中立的是李显之子李茂为帝,虽然李茂年幼但按血脉来说李茂继承正统本该是正常的。
李隆基执意要铲除上官婉儿,大概率是因为忌惮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在朝中所掌控的势力,
李隆基清楚的知道铲除上官婉儿便等于在间接的削弱太平公主的势力。他若想得势势必要一点点地蚕食掉太平公主一派的势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任凭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当时再怎么辩解,其实都没办法改变李隆基的主意。
李隆基为了自己能登基,对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起的是杀心,送上门来的削弱太平公主一派势力的大好时机,他又怎么肯白白放过呢。
不过李隆基担心的也确实没有错,
太平公主想要借助李隆基的势力帮助李茂摆脱韦皇后一派的势力,表面上是为了维护李唐宗室的权威,实则是为了方便自己能够更好的控制年幼的李茂,以便于自己能够更顺利的掌权。
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两人自幼就相识,关系甚密太平公主自然不会质疑上官婉儿,因为两人自始至终就是统一战线的。
但太平公主千算万算漏算了李隆基的野心,她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个侄子也有篡位自己称帝的打算,更没想到这个侄子还有将自己铲除的心思。因为一时疏忽害死了自己致密好友,太平公主悲痛万分。
上官婉儿死后有史料记载,“太平公主哀伤,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
同年太平公主与薛绍的二女儿病逝,太平公主便为上官婉儿与自己的女儿修建了陵墓,根据考古资料显示上官婉儿的墓竟然与太平公主女儿的墓修建在一起,这就足以证明上官婉儿在太平公主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按照常理太平公主女儿所葬的陵墓应该是太平公主家族的陵园,上官婉儿被免除了罪籍应该是可以葬在自己家族上官一氏的墓地中的。就算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的关系再怎么好,下葬这种大事也应该是遵循祖制,太平公主这么一波操作,不禁有些耐人寻味。
在《晋书》记载中昭容上官氏的墓志铭中有句话“甫瞻,静听坟,千年万岁,椒花颂声。”从这句墓志铭中也足以见得笔者对上官婉儿的款款深情,虽然墓志铭并不会书写笔者的名字,
但根据当时的情况来推断,这封墓志铭很有可能是太平公主请人或是干脆亲自题的。
虽然没了上官婉儿这个助力,但李唐皇室的权力争夺战并没有落幕,
虽然李隆基的父亲李旦继承了皇位,但却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姑侄两人的角逐。太平公主在铲除韦氏一族的政变中立下大功,
在朝中的威望一时间到达了顶峰,随之而来的还有滔天的权势。
韦氏一族被诛灭后,太平公主在朝中的权威更盛,以至于身在皇位的李旦都要对太平公主忌惮几分。
太平公主虽然丝毫不畏惧自己的这个兄长,但却常常与亲手杀了自己至亲好友的侄子李隆基针锋相对,当李隆基对上官婉儿下狠手时,太平公主就清楚这个侄子心中所想了。
李旦处在自己儿子和太平公主之间,一时间反倒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不过出于对太平公主的忌惮,每每太平公主提出的要求只要不是过分的都会尽数满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间的矛盾越发的尖锐起来,可惜太平公主缺少了上官婉儿的助力后行事过于急躁,曾多次
诬害
李隆基可惜都失败告终。
公元712年李旦传位给李隆基,
多年的苦心经营都没有让李旦废掉李隆基这个太子,这让太平公主十分生气。眼见着李隆基登基继位太平公主再也忍不了了,
动用自己在朝中的各方势力,设计毒害李隆基。
事与愿违太平公主的计划被李隆基先一步察觉了,事情败露太平公主一派党羽被李隆基尽数诛杀,太平公主也逃到了山寺中。
直至事发三天后,太平公主与自己侄子的斗法终于算是画下了句号,太平公主被李隆基赐死在家中。
太平公主最终用一条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总有人说太平公主在后期的权力争夺中是否过于急躁了,如果上官婉儿还在历史会不会是另一个结局。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角逐确实不再像之前一样稳步推进,
或许真的是上官婉儿的死影响了太平公主的情绪,可惜太平公主最终还是未能给上官婉儿报仇,太平公主最后的关头应该是心中有恨的吧。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