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玄宗末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带兵发动叛乱,意图争夺唐朝的统治权,这次战争之后,唐朝由盛转衰,开始走下坡路,因叛军将领为安禄山与史思明,这场叛乱也被称为“安史之乱”。事实上唐玄宗对待安禄山十分亲厚,既然如此安禄山为什么还要带兵谋反呢?
废黜李瑛,立李亨为太子
唐玄宗立的第一位太子是李瑛,但武惠妃意图扶自己的亲子李瑁登上大位,李瑛无疑成了李瑁登顶大位的阻碍。
为了除掉这个阻碍,武惠妃特意同自己的心腹李林甫多次商议,经过多番斟酌之后,他们确定了最后的方案:污蔑李瑛造反。
为了一劳永逸,武惠妃和李林甫在设局的时候特意将同李瑛关系亲密的鄂王和光王一同设入局中。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以宫中遭遇盗贼为由,让太子连同两位亲王进宫护驾,在派人传话的时候,武惠妃还特地强调宫中盗贼持有武器,让三人身披铠甲、手持武器前来。
李瑛向来仁孝,听到父皇有难立即按照武惠妃的话语披挂前来,令李瑛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的不是宫中的盗贼,而是宫中的禁军。李瑛一行人到达宫门口的时候,就被禁军首领下令捉拿,带到了唐玄宗面前。唐玄宗清楚自己这个儿子的心性,认为他不会行谋逆之事。
武惠妃见自己谋划落空,命令李林甫觐见唐玄宗,适时地给唐玄宗上眼药,力求废掉李瑛。在李林甫的运作下,李瑛连同鄂王与光王被废为庶人,并被囚禁在宫内。
武惠妃为了防止李瑛一行人卷土重来,意图将他们斩草除根,于是向唐玄宗进献谗言。
在武惠妃进一步污蔑之下,唐太宗勃然大怒,下令处死三人,这就是著名的“一日杀三王”事件。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唐玄宗新立的太子并不是李瑁,而是李亨。
扶持安禄山打压李亨
李亨被立为太子之后,吸取兄长的教训,行事十分谨慎,但武惠妃一直认为是李亨抢了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对他怀有敌意。
作为唐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武惠妃几乎日日同唐玄宗待在一起,时常听着武惠妃对李亨的意见之说,久而久之唐玄宗对李亨也有了意见。
正巧这时李亨同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王忠嗣交好,这就意味着整个唐朝西北乃至河东军区都成为了太子李亨的囊中之物。
这让唐玄宗感受到了威胁,他认为李亨想要公然篡夺自己手中的权柄,并将李亨视为自己政治上的敌人,一对父子走到这样的境地,可哀可叹。
唐玄宗决定扶持一人成为河北军区的节度使,用来对抗王忠嗣抑制李亨的势力,唐太宗选定的人就是安禄山。
安禄山此人是突厥一族,母亲是突厥族的巫师,安禄山生父早逝,母亲后来改嫁给了将军安波至的哥哥安延偃,安禄山幼时一直跟随母亲和继父生活。
开元二十年,安禄山与同乡史思明偷羊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硅抓住,安禄山此人十分能言善道,颇善阿谀奉承,在被抓住之后,安禄山凭借自己的巧舌成功摆脱了罪名,并得到了张守硅的赏识,被张守硅收为义子。
开元二十八年,安禄山任平卢兵马使,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唐玄宗对安禄山十分器重。这其中固然同安禄山本身的能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安禄山是作为对付李亨的一柄枪而存在,安禄山深知唐玄宗的意图,为了对唐玄宗表示衷心,安禄山对待太子十分不恭敬。
不敬太子,发动叛乱
安禄山知道唐玄宗与太子之间关系不睦,甚至唐玄宗还将太子当成了政敌,作为唐玄宗手中的一杆枪,安禄山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时常在朝堂上给太子难堪。
根据《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安禄山在面见太子的时候并不下拜,李亨对此不满要求安禄山对自己行礼,但安禄山称自己为胡人,并不懂得汉人朝廷的规矩,更是对着太子宣称自己心中只有帝王,根本不将储君太子放在眼里。
至此李亨和安禄山彻底交恶,安禄山仰仗唐太宗的维护在官场上十分得意。后来唐玄宗甚至将安禄山任命为强力节度使,管理3个军阵以及20万大军,这让安禄山越发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天宝十四年,唐玄宗已经垂垂老矣,对朝堂中的事情已经有心无力,太子李亨已经基本掌握朝堂势力,成为下一任皇帝几乎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安禄山见状知道不妙,若是李亨即位,按照自己往日对待李亨的态度,李亨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必定是处死自己。
安禄山决定铤而走险,为自己谋得一线生机:发动叛乱。同年安禄山与史思明从范阳起兵造反,以“讨伐逆臣杨国忠”的名义一路进军,因安禄山治军严明,堕落已久的朝廷军队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朝廷一度节节败退。
至德二年,安禄山患上毒疮,病痛难忍时脾气暴躁,肆意打杀下属,安禄山的下属们饱受迫害,决心犯上作乱杀死安禄山。
安禄山的谋主严庄联合安禄山幼子安庆绪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击杀了安禄山,由安庆绪成为新主,可惜安庆绪只知享乐,很快叛军就被朝廷斩杀殆尽。
其实安禄山造反这件事同唐玄宗脱不了关系,若非唐玄宗要将安禄山培养为对付李亨的一柄枪,凭借安禄山圆滑的处事风格,他对待太子必定毕恭毕敬,即使无法同李亨交好,也绝对不会同他交恶。
但安禄山为了取得唐玄宗的信任,多次配合唐玄宗侮辱李亨,作为一国储君的李亨如何能够忍下这口气呢?
在李亨登基之后,安禄山的死局已定,安禄山也知道这点,于是起兵叛乱,只可惜最后死在了自己儿子手中,令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