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国忠:奸臣中的战斗机,为私情罔置国家安危,大唐从此一蹶不振

杨国忠:奸臣中的战斗机,为私情罔置国家安危,大唐从此一蹶不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石庆松 访问量:4128 更新时间:2023/12/8 20:52:31

杨国忠:宠盛危宗社,累及美人殇

在人们的印象中,对安史之乱的爆发有着这样的认知,即唐玄宗贪图享受,宠爱杨贵妃,将军国大政全数交给国舅杨国忠处理。

而杨国忠专权误国,放任安禄山做大,于是“渔阳鼙鼓动地来”,马嵬坡上,不仅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一条白绫,香消玉殒,大唐从此一蹶不振。

这是小说戏剧的说法,却也是沿于传统史学的认知,杨国忠是祸害大唐的首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如果要排位的话,秦桧第一的位置是无人撼动的,接下来大概是严嵩和他争第二了,最保守的说,他进前五是没有问题的。

我对杨国忠自是素无好感,而且可以说,在奸臣排位中,是最瞧不起这厮的,因为我认为,对其他奸臣来说,至少是凭着自己的本事上位,而他却是靠裙带,以外戚的身份得到皇帝信任的。

除了汉武帝时的卫子夫卫青霍去病一族,外戚在我国历史上的名声历来很臭;但是,后来又发现,将杨国忠列入外戚,实在是有些勉强,因为,他同杨贵妃的亲戚关系实在是太远了。

往远里说,他们应该都属自西汉始的华阴弘农杨氏大族,往近里说,他爷爷的爸爸同杨玉环爷爷的爸爸是兄弟,所以,用拉得最近的称呼来说,叫作族兄,就是一个大家族中之人,用通俗语言来说,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

说杨国忠就必须会牵扯到杨玉环,这位唐玄宗的贵妃实际上是个没有任何权力欲的小女人,也是唐玄宗的一个宠物,她一门心思就是让唐玄宗能喜欢自己,至于其他,都不是她考虑之事。

要说她有什么缺点的话,可能就是贪图享受了,就如同现在一个傍上大款的小姐姐,买个爱马仕包包,开个豪车一般,但这一切,是建立在那个叫李隆基的心甘情愿,并主动又努力而为之基础之上的。

杨国忠当然把这杨玉环“妹妹妹妹”的叫得个山响,恨不得在全国广而告之,但在杨玉环看来,却并不是很上心的,因为,没有任何记载说她为杨国忠的上位作过什么努力。

这点也是史学界普遍认可的,试想,杨氏家族中,那“八竿子”能打得到的人,都没有一个是靠她的美言得到一官半职,即使有在朝为官的,那也不是靠杨玉环的关系,而是全凭自己在朝中拼搏,才得了些没有话语权的闲职人员。

所以,杨国忠这个“打不着”的人,想靠着杨玉环的“枕边风”来获得高位,那就更不要想了,是吧。

但是,杨玉环没作努力却并不代表她没起作用,李隆基提拔并倚仗杨国忠,其中肯定是有杨玉环的因素在内,只是作用就没有后世想象的那么大,因为,一个没本事的冒牌“外戚”,是不可能长期得到重用的。

史书中记载的杨国忠自然很是不堪,他是一个混迹在四川的一个品行不端,吃喝嫖赌样样俱全的市井无赖,原文为:“嗜饮博,数丐贷于人,无行检,不为姻族齿。”

不过,史书的记载有一个很“优秀”的传统,就是“为尊者讳”,这也是杀岳飞的是赵构,但跪在岳庙前的却是秦桧的原因,皇帝是永远的“英明伟大”,如果执政出了问题,不是“红颜祸水”就是奸相弄权,没跑!

我不是不相信史书所言,但“尽信书不如无书”,我相信对杨国忠的描述是实情,但说他就是个只知道巴结媚上,一肚子坏水,天生就是来祸害大唐的恶人,我也不是太相信的,

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对杨国忠的出身都无一字记载,就是说,他是否参加过科举,只是说他曾担任过新都尉,也就是当时成都府新都县的公安局长。

如果这个属实,那还真不能说他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那个职位也不是随便一个地痞无赖就能当的,那是官,不是吏,是要有出身之人才有资格当。

而且,不知是他的前面几任上,曾经有过一个大名鼎鼎的诗人,也在这个职位上呆过,那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想交结的权贵,便派他去长安打点,于是,他成为驻京联络办主任,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凭着心机和运气,一举打通了关节,并受到唐玄宗的信任,被授金吾兵曹参军。

说实话,这个职务是个连县令都不如,是个在官阶上八品下的官,对杨国忠以前的县尉一职,最多算是平级,只不过有中央和地方之别,还有一点好处是,这是属于中央禁卫军,是可以出入皇宫禁地的。

后来他在宫廷中的经历就不絮叨了,反正就是一个让人不耻的形象,并由此获得了唐玄宗的高度信任,官职一迁再迁,最后竟然位居宰相之职。

在这一段时间中的杨国忠,如果不是后来的作为让人不耻的话,可以将诸多赞美之词堆在他的身上,例如兢兢业业,才能出众,任劳任怨等等,可以说他是大唐王朝最忙碌之人。

他身兼40余个职务,在历史上能与其比肩的,只有后世著名的大贪官和珅,其业务最突出,最被皇帝欣赏的便是理财,在他的操控下,国库丰盈,不但满足了朝廷各项基本开支,而且最重要的是,让唐玄宗用起银子来得很爽,当然对杨国忠是大为满意,赞誉有加。

杨国忠同和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即迎合上意,用俗话来说就是“想皇帝之所想,做皇帝之想做”,而且要在皇帝刚想起,才吩咐时便已经做完。

最为难得的是,要将皇帝难以齿的事,悄悄地给做得妥妥帖帖,不显山、不露水的摆平,这才是才情最高的显现,在这方面,杨国忠同和珅都是绝顶高人。

但奇怪的是,杨国忠在史书上却少有他贪污受贿,大肆敛财的记录,而且两人有个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为何和珅在乾隆朝能稳居不倒,而杨国忠却在唐玄宗之时,横死乱兵手中的根本原因。

对皇帝信任之人,和大人一般是采取拉拢的手段,以达到为我所用之目的;而杨国忠却是犄角旮旯的找不是,以证明自己的正确,这点在对待安禄山的问题上最为突出,所以,也可以说安禄山是被杨国忠给逼反的,当然,这是气话,然而,他是重要因素是不可否认的。

安禄山掌三镇之兵,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藩镇节度使,他最怕的并不是唐玄宗,而是李林甫,这李大丞相阴险狠毒,将安禄山压得死死的,以至于每次安禄山见到李林甫,便吓得汗流浃背。

杨国忠同这二人都不对付,在李林甫死后,他是在唐玄宗面前极力想整垮安禄山,无奈唐玄宗不听,于是他就拼命的收集证据,处处给安禄山难堪,一时到了“有我无他”的地步。

当时最大的外患来自吐蕃,唐庭几次用兵都以失败告终,以前实行的府兵制根本无法抵御强敌,所以,不得不实行募兵制,从而也使得各地藩镇自然做大。

对马嵬之变这一重大事件,史书是语焉不详,不仅轻描淡写的将过程一笔带过,而且对这一事件的诱因及背后的故事隐略不记,但是,因为此事涉及人物众多,而多史书有传,也能拼凑出一个大概。

这次事件表面上看是士兵哗变,其实,对士兵来说,当兵吃粮,关心的是按时发饷,于国家大事,若无人鼓噪和扇动,是不太会有此意识自觉的,那么,这领头之人为谁?

在史书记载中,都是说由一个叫陈玄礼的将军发动的,结果,杀死杨国忠及杨氏一家,并逼杀杨玉环,然后,啥事都没发生般地继续前行。

这事件的发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要知道,这兵变乃杀头大罪,何以事情过后,风轻云淡,除了那让后人唏嘘感叹,长歌当哭的杨贵妃外,没人对这事有更多一探其究的兴趣。

陈玄礼只是一个普通的将领,以他的职位,断然是掀不起如此的滔天大浪来的,他后来不但没被治罪,还得以升官,就是说,他做的是为民请命,功在社稷的天大好事。

“六军不发无奈何”,此事的幕后推手自有其人,那便是太子李亨,按照“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最大的嫌疑者”推理,马嵬坡获益最大的就是他了,他不旦一举剪除了老爸身边倚仗的党羽,取得统大唐兵马大元帅之职,更是在不久后,背着唐玄宗自立为帝。

在《旧唐书·杨贵妃传》中有载:及潼关失守,从率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就是说,行事前,李亨是知道这事的,此事是二人合谋为之,李亨才是主谋!

至于兵变的原因,并不是“请诛祸国殃民的杨国忠”,而是杨国忠“勾结吐蕃人谋反”,并背着唐玄宗将杨国忠一门杀死,事情闹大后,又恐杨玉环的存在会带来对已不利的因素,遂逼唐玄宗勒令赐死,一缕香魂随清风飘散。

杨国忠死有余辜,但说他是“勾结吐蕃”却是恶意栽赃,杨国忠是积极主张强硬反击吐蕃的,他三次挂名最高统帅发兵征伐,而且,他也反对重用外族将领,这同后期李亨等人一味重用沙陀和回纥协助平叛,使得关中一片焦土的政策是相悖的。

为何不敢以媚言惑上的罪名除去杨国忠呢?这当然是顾忌唐玄宗,为何要在乱兵中杀死呢?这当然也是顾忌若按正常程序,未见得能达到目的,所以才行此先斩后奏之策,乱中取胜。

杨国忠同太子李亨的矛盾由来已久,这也是杨国忠太不会做人,在朝中仗着唐玄宗的宠信,有恃无恐,将朝臣得罪个遍,所以,即使在当时也没人为他说一句好话或为他鸣冤叫屈。

至于后世将杨玉环的死写得缠绵凄恻,“君王掩面救不得”,其实,杨玉环之李隆基,最多也只是一个宠妃而已,没有杨贵妃,还有李贵妃,赵贵妃,女人嘛,对他来说,一玩物而已。

从头到尾,李隆基为杨玉环开脱就只说了一句话,“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后来杨贵妃死后,他还“召玄礼等入视之。”以开脱自己,这哪象一个情深意厚之人的所为!

所以我说,一是皇家冷血,二是杨贵妃之死实是杨国忠拖累,但反过来想,即使她不死于此,也会随着美颜的逝去而寂寞冷宫,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马嵬坡,倒也让她赢得后世挥泪,也是幸事一件了。

杨国忠前期在宫中的所作所为自是让人不耻,但他只不过是唐玄宗鹰犬而已,他能精准的知道皇帝的意图,而且还不怕背负滔天的骂名,为皇帝做一切想做之事。

但是,当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作为当朝宰相,不思如何退敌,反而沾沾自喜于自己断言安禄山必反的正确性,这个就太小人了。

当平叛之时,他亦是不顾大局,迎合唐玄宗急于打败安禄山,一雪羞辱的心理,杀高仙芝和封常清,逼哥舒翰出战,结果,一败再败,导致长安沦陷,仓皇西逃。

如果是个聪明人的话,杨国忠此时应该感到自己所处的险境,因为安禄山起兵的借口,便是以“清君侧”来号召天下,也就是说,皇帝被杨国忠迷惑了,这在当时是天下人的共识,皇帝是好皇帝,所有的罪过只能由他来背了。

即使杨国忠觉得自己是一心为国,或者吃准皇帝不可能将他杀头,他也应该知道那西汉时的晁错是如何一个下场吧,如何在这时他还没有一点的危机感呢,不懂。

后世在评价杨国忠时,都是用奸臣蒙蔽皇帝一词,甚至用的是权臣来形容其权倾天下,为非作歹,其实,历史上,这种皇权旁落现象是很少的,除非如曹操,如赵高

不管是严嵩还是秦桧,包括这杨国忠,他们都只是皇帝手下的一枚棋子,远达不到指鹿为马的境界,可以说,连他们的小命都是皇帝的一句话便可决定,所以,奸虽奸,最多是只敢背着皇帝弄点小动作,仅此而已。

就唐玄宗而言,如果单单是一个安禄山其实很好解决,但他的对手并非只有一个安禄山,要夺他权的,还有一个太子,他还为保住权力,不得不玩太极,两边制约和权衡,以保障自己的皇权不旁落,这个难度就太大了。

而杨国忠便是他制衡安禄山和太子的砝码,并且,为防止吐蕃和回纥的捣乱,他也不得不依靠杨国忠;但是,这杨国忠于玩弄权术上,远不是李林甫这样的高手能比,他在玩弄权术上同李大人相比,那差得就太远了。

杨玉环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为最知名之人,而后人所了解的唐史,也大多出于对她的了解和演绎,她最大的罪名,一是惑主,二便是这杨国忠给她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

仿佛杨国忠的所作所为,都要这杨美人来负责一般,而更多的人是坚信,这杨国忠就是杨贵妃的哥哥,是靠着她的关系弄权误国,两个人将大唐锦绣江山弄得毁于一旦,实在是冤枉得很。

史书都是后人写的,写史之出于对大唐此劫的原因,将祸根归结于杨国忠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杨国忠一个人是担负不起的,尽管史书记载的尽是他巴结和弄权之事,而将他为何能获得皇帝和李林甫的欣赏,则极少提及,这也有点太不公平了。

杨国忠还是一个有本事之人,他的很多罪名和不堪,其实是来自于后来上位的唐肃宗李亨;但他又的确要对安史之乱负责,他对唐王朝最大的危害,就是将自己的私情和个人恩怨置于国家最高利益之上。

哥舒翰守潼关,出战必败,一败长安便会沦陷,可他为了防哥舒翰,怂恿唐玄宗强令其出战,宁愿误国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这点来看,他真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了。

“国忠忌翰,促令陷贼,潼关不守,亟议幸蜀,陷翰犹可,陷天子可乎?惟国忠之意,以为都可弃,君可辱,而私怨不可不复,身命不可不保,兄弟姊妹,不可不安。自秦赴蜀,犹归故乡。”

蔡东藩的这番话说得很是精准,不但将杨国忠小人的心理提示昭然,而且,也将他对安史之乱应负的责任,划分得很是清楚了。

杨国忠横死,自是无人同情的,只是可惜那娇滴滴的杨贵妃也被连累,五尺白绫梁上悬,空惹后人说到今;然而,要说杨贵妃的死是受杨国忠的连累,还不如说,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唐肃宗李亨,才是杀死杨玉环真正的凶手!

标签: 杨国忠

更多文章

  • 出身名门、才华出众,武则天后宫、杨国忠的舅舅,大唐争议两兄弟

    历史人物编辑:伊尔三四标签:杨国忠

    文:正史漫谈图:来自网络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留下了许多让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历朝历代的后宫绯闻秘事。"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那些雄才大略的帝王们一定没想到,自己的私生活,会成为后世娱乐节目的灵感源泉。艺术来源于现实,但并没有现实来得精彩。今天,我们聊聊中国历史上

  • 杨国忠是如何成功地?与杨贵妃无关,他的奋斗史很值得普通人深思

    历史人物编辑:崔阿敏标签:杨国忠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准确地说,杨国忠是杨贵妃的从族兄,两人血缘关系非常远,所以杨国忠在四十多岁的时候,生活还是非常艰辛。杨国忠的父亲是个小官,但他的舅舅很厉害,舅舅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可张易之却在杨国忠很小的时候就死于神龙之变中。所以可怜的小杨国忠没沾上舅舅的光,反而因为这层关系受尽嘲讽。舅舅去

  •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由盛转衰,真正的幕后黑手,竟不是杨国忠杨贵妃

    历史人物编辑:郭宁标签:杨国忠

    全文共1834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在唐朝存在的289年当中,为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短短的289年当中,一共出现了两次真正的繁华盛世,从而使得唐朝的军事、经济、文化、政治得以提高。然而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得这棵树立了百年的唐朝大树逐渐被啃食成了一个空壳,而唐朝的综合实力也由盛转衰。诚然

  • 杨贵妃得宠后,除哥哥杨国忠被封宰相外,还有3个姐姐也收入不菲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杨国忠

    杨贵妃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都说红颜薄命,她最终也芳魂早逝,沦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杨贵妃的美绝对是世人公认的,她美到令唐玄宗不顾人伦纲常,执意将她抢进了宫。杨贵妃原本是唐玄宗的儿子寿王的正妃,身份也相当尊贵。而寿王对杨贵妃也是爱如珍宝,两人感情非常的好。唐玄宗把杨贵妃抢进宫,杨贵妃的地位看似是提升了

  • 杨国忠提醒安禄山会造反,为何李隆基始终不信?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杨国忠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又与唐朝朝廷错误的决策密不可分。这场战乱打得沉迷于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措手不及,以至于丢掉了首都长安,跑到蜀中躲避战乱。实际上从史书来看,在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前早有先兆,而宰相杨国忠也多次提醒李隆基对安禄山保持警惕。然而李隆基并不听劝告,反而

  • 逼反安禄山的杨国忠是被谁大卸八块的?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文史标签:杨国忠

    话说“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受到沿途唐军的顽强抵抗,最初叛军的战绩并不理想,被阻潼关数月不能进,安禄山正在气急败坏后悔造反之时,居然老安此生最大的“福星”昏君李隆基又给他送大礼,那就是听信要保命的奸相 杨国忠的 无原则撺掇,“无厘头”地下令哥舒翰大开城门出关作战,致使潼关失守,然后长安陷落,李隆基也

  • 杨国忠离家1年,回家发现妻子怀有身孕,妻子4字回应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杨国忠

    古代由于人民的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所以,对于某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人们大都借以鬼神等超自然能力来解释,于是乎,鬼怪之异也大行其道。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宣传鬼怪、神异的事件,从而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混淆着人民对客观事实的判断!故事的背景是在中古时期的唐朝,而唐王朝的社会环境相对和平稳定,而这种

  • 禁军发动马嵬兵变,已经杀了杨国忠,为何还一定要杀了杨贵妃?

    历史人物编辑:白某观文史标签:杨国忠

    安史之乱中,哗变的军队及将领之所以让唐玄宗李隆基赐死杨贵妃,李隆基之所以同意赐死杨贵妃,原因虽然没那么复杂,可也没那么简单。对于哗变的军队及将领而言,他们一定要让杨贵妃死的原因并不复杂。杨贵妃是谁?是李隆基最宠爱的女人呀,他们杀死了杨国忠,等到将来朝廷平定了叛乱,李隆基回朝了之后,杨贵妃会不会为杨国

  • 唐朝杨国忠和安禄山的对决,最后谁赢了?

    历史人物编辑:茶言说标签:杨国忠

    唐朝是一个辉煌的朝代,自从李渊建国之后,李世民便创立了辉煌的“贞观盛世”,虽然后来被武则天给当了一段时间的皇帝,但是武则天同样的很有作为,把唐朝治理的井井有条。就是唐朝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特别让人无语,可能是因为李世民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时候,唐朝再度出现了危机,唐玄宗有一个贵妃叫做杨

  • 戴了绿帽子的杨国忠,为啥不生气?

    历史人物编辑:安昕史话标签:杨国忠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远房堂兄,因族妹受到唐玄宗的宠爱,他利用杨贵妃的裙带关系,得以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官至大唐宰相。正当杨国忠官运亨通、春风得意之时,老天却给他送了一顶巨大的绿帽子。据史书记载:杨国忠出使于江浙。其妻思念至深,荏苒成疾。忽昼梦与国忠交因而有孕。洎至国忠使归,其妻具述梦中之事。国忠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