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安思顺大义灭亲举报安禄山,为何惨遭冤杀?唐玄宗:朕也迫不得已

安思顺大义灭亲举报安禄山,为何惨遭冤杀?唐玄宗:朕也迫不得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根拜祖 访问量:3934 更新时间:2024/1/18 5:49:22

安思顺在唐玄宗一朝是个很有影响力的将军,他曾经一人兼任河西、朔方两镇节度使,郭子仪李光弼都曾经是他的小弟。

河西、陇右、朔方三镇是唐朝边防的重中之重,安思顺一人独挑两镇,其地位不言而喻。然而,他这样的大人物却受到堂弟安禄山的牵连,在两唐书中没有传记。

安禄山谋反时,安思顺选择了忠于朝廷,但依然没有逃脱被冤杀的命运,实在令人扼腕痛惜。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安思顺与安禄山所谓的“兄弟”其实很勉强,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血缘关系。

安禄山本姓康,粟特人,时人也称之为“杂胡”。其母是突厥人,阿史德氏,职业巫婆。因为老康死得早,阿史德氏改嫁给了一个叫安延偃的人,小康(安禄山)就随继父改姓了安。

于是,安禄山和安延偃的侄子安思顺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堂兄弟。

安思顺、安禄山兄弟隶属的突厥部落很弱小,小哥几个不甘心蜗居在小地方碌碌无为,于是他们在安延偃的带领下逃出了安西(新疆),开始闯荡世界。

安禄山混迹于市井,当了一个商贸交易的牙郎,兼职偷羊贼。一直混到年近三十,才得益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赏识,走上了正道。

安思顺则要中规中矩得多,他不久就应募从军,在陇右节度使帐下吃军饷了。

☞往日恩怨

开元二年,19岁的安思顺参加了著名的唐蕃武街之战。在那场战斗中,他有个战友叫王海滨,牺牲在了长城堡。

开元十年,安思顺因战功晋升为右监门将军,不久又被提拔为洮州刺史兼莫门军使,既掌管一方行政,又统领5500人的军队,那年他才27岁。

天宝五载,安思顺迎来新领导——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这位王忠嗣正是安思顺当年的战友王海滨的儿子,也是唐玄宗的干儿子。

战友的儿子成了自己的领导,真是山外有山,人上有人呐。

王忠嗣对父亲的老战友还是相当照顾的,不久安思顺又被提拔为大斗军使,同时又给他安排了一个副手叫哥舒翰

自古强人在一起是非就多,安思顺和哥舒翰也是如此,两个极具个性的强人怎么也搞不到一块,就跟郭子仪与李光弼一样,恨不能瞪死对方。

后来哥舒翰与安禄山的矛盾,就跟他与安思顺的交恶有关。三人之间的恩怨,给安思顺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这事儿咱待会儿再说。

天宝六载,王忠嗣因为拒绝攻打石堡城而得罪了唐玄宗,在李林甫的撺掇下,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

王忠嗣离职后,他的河西节度使之职由安思顺接任,陇右节度使之职则由哥舒翰接任了。两人不再在一个马勺里舀饭,矛盾终于暂时平息了。

☞两镇节度使

天宝九年,朔方军发生严重的内乱,唐玄宗下旨由安思顺兼任朔方节度使。大概考虑到河西和朔方都太重要,四个月后,唐玄宗又下旨由李林甫遥领朔方军。

李林甫毕竟是宰相,人又在长安,哪里有精力顾及朔方军?一年后终于出了大事——节度副使阿布思反了。

阿布思其实挺倒霉的,可以说是被逼反的。

他原本是一个叫“同罗”的小部落首领,因为得到后突厥可汗的赏识,当上了“叶护”(仅次于可汗的职位)。只可惜这位可汗福分不好,被回纥、葛逻禄部联合给灭了。

阿布思成了“无组织”的人,于是干脆投靠了大唐。唐玄宗也很大气,封阿布思为“奉信王”,将他的部落安置在朔方郡。

后来阿布思有追随哥舒翰参加了石堡城之战,因功被提拔为朔方节度副使。

看起来跟李老板混,前途一定很光明。就在阿布思心满意足的时候,却突然接到李老板的电话:将你的部落迁徙到幽州。

阿布思傻了,老板,您不知道我跟安禄山尿不到一个壶里吗?让我到幽州岂不是羊落虎口?

官帽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对不起,俺不去,阿布思一咬牙,赖在朔方就是不挪窝。

估计唐玄宗也没当回事,或者觉得此举不妥,反正他也没有追究阿布思的抗旨。但安禄山不干,第二年他又打了份报告:陛下,臣要讨伐契丹,缺个帮手,阿布思正合适。

唐玄宗没打奔儿就答应了,阿布思也没犹豫,带着部落就叛逃到草原故地去了。

这老板当的,也太不拿羊当命了。

然而,阿布思太悲催了,他回到故地才发现,自己的家园早就被回纥人占了。撸袖子干了一架,败了,伤还没疗好,安禄山挥着大刀片子追过来了。

阿布思只好带着部众往西逃,跑到葛逻禄部手下,给人家当小弟。天无绝人之路,葛逻禄没有嫌弃阿布思,收留了他们。

阿布思的心安了,可李大老板丢脸了:什么?朕的臣民叛逃了?揍他!

李二老板也被打脸了:什么?我管辖的朔方军出了这等丑事?揍他!

用谁呢?安思顺啊,他以前就兼任过朔方节度使,还跟安禄山是兄弟,阿布思跑了你家兄弟不也丢脸吗?

于是安思顺再次接管了朔方节度使。

安思顺率领军队穿越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奔袭三四千里,在“狐媚碛”(这个听着很妖气的名字,应该是指新疆托克逊县的银山碛)与阿布思部落交上了火。

在唐军强势攻击下,阿布思损失惨重,葛逻禄部见势不妙赶紧调转枪口,抓了阿布思献给安思顺。

平定阿布思叛乱,是安思顺一生中所参与的最重要战斗之一,跟哥舒翰相比确实逊色了不少。

也正因为如此,哥舒翰后来居上,被册封为西平郡王,与东平郡王安禄山一起,成为唐玄宗一朝仅有的两位被封王的节度使。

想想当年,安禄山三十岁还是个“偷羊贼”,哥舒翰四十多岁还是个酒色之徒,这会儿两人都比安思顺威风百倍。

所以,在那场特殊的酒会上,安思顺只是个配角。

☞特殊酒会

什么酒会呢?原来,东西二王已经水火不容,唐玄宗想当和事佬,特地让高力士摆了一桌,宴请安禄山、哥舒翰和安思顺,试图化解他们的恩怨。

安禄山“实诚”,他主动向哥舒翰示好:“俺爹是胡人,俺娘是突厥人,你爹是突厥人,你娘是胡人。你看,咱俩出身都一样,怎么能不友好呢?”

哥舒翰面无表情地说:“谚言‘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兄既见爱,敢不尽心。”

当着高力士的面不好说得太露骨,因此哥舒翰的话有点隐晦,他大概的意思是:狐狸对着洞窟叫就是忘本,我可不是忘本的人,不过看在皇帝的面子上,我只好勉为其难答应你。

这里有个背景,在唐朝突厥人的地位要比杂胡高。哥舒翰他爹是突厥人,安禄山他爹只是个杂胡,拼爹哥舒翰略胜一筹

拼娘吧,虽然安禄山他娘是突厥人,但哥舒翰他娘却是于阗国的公主,不是普通的胡人,又略胜一筹。

哥舒翰言下之意是:我要是跟你拉平了身份,那不是自降身份,忘本了吗?

这小心眼玩得够深,于是安禄山勃然大怒:“你这个突厥狗竟然如此!”

眼看就要掀桌子了,高力士赶紧冲哥舒翰使了个眼色。哥舒翰不拿安禄山当回事,但高力士的面子不敢不给,于是他忍住火气,甩袖子走了。

整个过程安思顺一言不发,这不光是他的地位没法跟二人相比,也跟安思顺温和的性格有关。

安思顺虽然是武将,但更像文臣,在担任节度使期间,他治理地方的功绩要远高于武功,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与他的关系都非常融洽。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安思顺汉化的程度很高,忠君思想也根深蒂固,这才有了他接下来的惊人之举。

☞状告安禄山

什么惊人之举呢?他大义灭亲,将安禄山告了,而且是多次,告状的内容是——安禄山有谋反的意图。

曾经有人认为,安思顺这是故作姿态,反正唐玄宗顽固地认为安禄山绝对不会反,告发安禄山也不会对他有任何伤害,还给自己洗白了。

话不能这么说,唐玄宗也不是没有怀疑过安禄山,万一皇帝信了呢?要不是出于真心,谁会在自家兄弟背后捅刀呢?

唐玄宗最终还是没有相信安思顺的话,理由很简单,安思顺也没有实证,只是从一些反常举动推论而已。

这就证明,在安禄山的眼里,安思顺是不可能被拉拢的,否则的话,他一定会提前做安思顺的工作。

真为大唐庆幸,当时全国十大节度使总兵力为48万,安禄山手上的卢龙、范阳、河东三镇合计兵力18万。安思顺的河西、朔方两镇兵力也接近14万。

如果二人联手,他们将拥有全国三分之二的边军,要是那样的话,大唐还有救吗?

安禄山举兵后,唐玄宗吓得一身冷汗,赶紧下旨解除了安思顺的职务,调入朝廷改任户部尚书。同时安思顺的亲弟弟安元贞也被解除了羽林大将军之职,改任太仆卿。

不过唐玄宗也没有对安家兄弟有任何处罚,毕竟人家早就大义灭亲了,是当皇帝的不相信。

事情到这儿本该尘埃落定,安思顺与安禄山算是一刀两断了,然而,有人悄悄磨刀了——哥舒翰。

☞含冤而死

不久前,唐玄宗冤杀了高仙芝封常清,潼关需要一位重量级的大人物镇守,这个任务毫无悬念地落在了哥舒翰头上。

哥舒翰表现相当糟糕,大唐帝国的生死存亡都掐在我手上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何不趁机干掉安思顺呢?

于是他令人伪造了一封安思顺写给安禄山的书信,然后又让人“截获”书信并转交给唐玄宗:安思顺犯了七宗大罪,您得杀了他全家!

唐玄宗明知安思顺是被冤枉的,但这时候自己的老命已经掐在了哥舒翰手上,能怎么办呢?屈从呗。

就这样,安思顺、安元贞兄弟被赐死,全家人都被流放于岭南。

在这件事上,唐玄宗表现得相当懦弱,完全没了昔日的唯我独尊。人在做天在看,唐玄宗或许认为自己是委曲求全,但这岂不是在助长哥舒翰的嚣张?安思顺的怨气也必然传染给世人,给大唐帝国被梦魇缠绕。

果然,哥舒翰败了,20万大军输得精光。长安也丢了,唐玄宗被迫踏上了流亡之路。

哥舒翰呢?兵败后他被部下绑了送给安禄山。

再见安禄山,哥舒翰的膝盖软了,他跪倒在地:“臣肉眼凡胎,不识陛下是拨乱之主,求陛下饶臣一命,臣替你招降那些抵抗的将领。”

让哥舒翰丢脸的是,他的招降信被当做马粪纸,被昔日的老部下们踩在脚下了。

安禄山叹口气:留着也是废物,浪费粮食,杀了吧。

标签: 安禄山

更多文章

  • 安禄山、杨贵妃竟然不止是母子,安禄山墓打开后竟惊现英文磁带

    历史人物编辑:小倪说史标签:安禄山

    安禄山和杨贵妃是什么关系?他们两个其实是历史上,一场惊天动地、爱恨情仇的宫廷大戏的男女主角。这场戏中,安禄山和杨贵妃才是真爱,而唐玄宗才是真正的第三者。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这个精彩的故事就了解了。安禄山为唐玄宗时期重臣。据史书记载,安禄山精通六国语言,曾任互市交易的翻译官。安禄山后来认陇右节度使

  • 安禄山高歌猛进,为何最终还是被平定,原因早有预兆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安禄山

    公元755年底,大唐王朝发生了决定其最终命运走向的安史之乱,外藩蛮族安禄山与史思明集合精兵15万之众在河北之地起兵反唐。很快,叛军席卷了整个河北,其所到州县,皆望风而降!叛军渡过黄河,继续南下袭击河南之地。唐朝的东都洛阳也短时间失陷了!唐玄宗急令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统率大军攻击叛军。高、封二人派重兵死

  • 杨贵妃认安禄山当干儿子,唐玄宗得知后为何不阻止?

    历史人物编辑:南风一史标签:安禄山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如此美艳的杨贵妃,自然难逃安禄山觊觎,两人的绯闻沸沸扬扬,真假难辨。安禄山善于卖萌献宠,主动认杨贵妃当干妈,大肆献媚。安禄山是个胡人,长得五大三粗,一顿饭能吃五斤牛肉,看起来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实际上老谋深算,他为了取得唐玄宗的信任,费

  • 杨贵妃给安禄山洗澡,唐玄宗得知后,为何不阻止?

    历史人物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安禄山

    杨贵妃给安禄山洗澡,整个皇宫都传遍了。唐玄宗还专门跑去看,并赞不绝口。要说杨贵妃给安禄山洗澡就算了,洗完以后贵妃还要求安禄山在宫中留宿一夜。宫里谣言四起,唐玄宗贵为天子,不可能无动于衷。其实,唐朝皇帝很多不正常。包括唐玄宗,归根到底也是一个不知礼义廉耻的主儿。否则,唐玄宗也就不会强纳儿子的王妃为皇贵

  • 唐朝枭雄——安禄山

    历史人物编辑:谭永来标签:安禄山

    唐朝也曾一统中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有过鼎盛统治时期的大国。唐朝的每位帝王都十分有特点,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曾逼迫父亲杀害兄弟夺取帝位;唐朝有唯一创立正统统治天下的女性皇帝武则天;也有在前人树下好乘凉,开创盛世却败于骄奢的李隆基。唐代的发展是逐渐从鼎盛到破败的,在前人的努力下,唐朝开创了许多盛世局面,

  • 安禄山只有三镇兵马,何来底气反叛大唐?

    历史人物编辑:地图帝标签:安禄山

    大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身兼河东、范阳和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起兵反叛,随后叛军一路南下,接连攻克汴梁和洛阳,兵锋直指长安。暂且不论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何种地步,战争毕竟是靠实力说话的,此时的唐朝共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共计十个藩镇,安禄山仅十占其三,为什么敢以一隅之

  • 揭开杨贵妃安禄山的绯闻之谜,杨贵妃死后,安禄山被儿子刺死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安禄山

    李隆基最宠爱的妃子杨玉环,最终却落得个惨死马嵬坡的下场,这不免让人有些唏嘘。杨玉环曾经是寿王李瑁的王妃,李隆基发现了她的美貌后,立即将她从儿子手中夺走,随后的杨玉环被李隆基独宠于后宫。尽管杨玉环成了皇帝的女人,但大唐宫内宫外,却一直流传着她和安禄山关系亲近的闲言碎语。在李林甫等人的举荐下,李隆基觉得

  • 安禄山和杨贵妃有何关系?安禄山墓被打开,墓中为何有英文磁带?

    历史人物编辑:绣虎读书标签:安禄山

    关于安禄山和杨贵妃的那些事情,还真是体现出了古代皇宫中那种关系的混乱度,年纪48岁的安禄山居然拜了年仅32岁的杨贵妃为干娘,就像现在有一种特殊关系叫做"干爹"一样,而在大清朝康熙皇帝的储君皇子居然和自己的后宫佳丽搞上了,现在先不管关系乱不乱的问题了,而是在2011年发现的安禄山的墓中居然发现了一盒磁

  • 杨国忠有一组肉屏风,即挡风又赏心悦目,难怪杜甫说朱门酒肉臭

    历史人物编辑:张世界标签:杨国忠

    唐玄宗李隆基后期任用杨国忠作宰相。杨国忠仗着自己妹妹杨贵妃的势力,可以说大权在握,生活十分的奢侈。每年到了冬天,他都挑选一些肥胖高大的嫔妾,一字排开站在自己面前,为自己挡风。自己坐在那办公,难免有冷风过来,一般的富贵人家,也就是拿屏风遮一下,屏风屏风的就屏蔽风的。人家杨国忠不是一般人,人家家里有的是

  • 杨国忠有多奢靡?吃饭用肉台盘,取暖有肉屏风,堪称唐朝第一奸相

    历史人物编辑:道史说雅标签:杨国忠

    纵观我国五千年历史,其间涌现了诸多有才能有理想为国家发展鞠躬尽瘁的有识之士,但是也有一些一心只谋私利置百姓与国家不顾的蠹虫,杨国忠就是后者。提到杨国忠,大家都知道他就是杨玉环的堂哥也是唐玄宗时期的一大奸相,靠着妹妹的宠爱上位,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尽享荣华富贵也留下不少骂名。崛起之路杨国忠,本名杨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