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
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
出自孟浩然的《句》
孟浩然人生最高光的时刻,就是写下这首诗那一瞬间。
在唐朝,如果想当官,有两种途径可以走。
第一就是科举,但过程比较慢,既要寒窗苦读,风险也特别大,万一不中,丢不起那个脸,尤其这些早已声名显赫的大诗人们;
第二就是干谒(拍马屁),向当朝权贵投诗问路,以便得到推荐,只要被认可,那便可一步登天。
实际上,这个风气是武则天当政时培养出来的,女皇为了平衡藩镇望族权势,刻意改革了科举制度,重新分配了科举配额,让普通的学子也能有出头之日。
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而到了李隆基这块,举荐制度已经成了招贤纳士的主要途径,所以孟浩然和李白早期选得就是这条路。并且李白和孟浩然不同,他只能选这条路,因为家庭成分问题,无法参加科举。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秋,孟浩然在扬州结识了李白,一见如故,抱坛痛饮。酒后,两个人互诉衷肠,孟浩然就问李白,求官这条路不好走啊,我已经从家里出来14年了,还是没什么机会。你呢,你有何打算?
李白回答得很干脆:我结婚。
于是,次年秋李白与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蓝仙拜了堂,攫取了大量政治资源。
孟浩然一合计,我没小李长得帅,这招估计不行,于是接受了李白的建议:进京赶考。
为此,达到长安后,孟浩然还作诗《长安早春》感怀,而这一年孟浩然已经39岁了。
然而,孟浩然落榜了。他竟然落榜了。
20岁就写出《过故人庄》的孟浩然,竟然没有被录取,这让孟山人感到十分愤怒。
庆幸的是,此时他遇到了27岁,在长安城如日中天的王维。
王维很崇拜孟浩然,请他到府中畅饮,觥筹交错后,孟浩然胆从酒中生,晃晃悠悠地就跑到了太学,挥笔写就了这首《句》。
太学是什么地方啊,那是唐朝的最高学府,天子门生,岂能容外人在此撒野,可是太学众人围过来,读到孟浩然那两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时,又纷纷把手中的笔和砖头放下了。
服,大写的服。
很快,孟浩然在长安就出名了,不久后唐玄宗李隆基来王维家串门,刚好孟浩然也在,他还以为李隆基是来找他算账的,于是以掩耳不及盗铃之势,迅速地钻到了床底下。
王维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使劲对李隆基夸孟浩然,希望能给孟浩然封个官做。孟浩然一听,好像不是找自己算账的,于是又爬了出来,叩谢隆恩。
李隆基有意考考孟浩然,便让他赋诗来瞧瞧,孟浩然此时也不知脑子中的哪个弦短了路,竟然献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其中两句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李隆基可是肚子里有墨水的皇帝,一听这话锋不对啊,这是怪朕不赏识,于是愠怒,呵斥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就这样,孟浩然因为一首诗,丢了最接近当官的一次机会。哪怕后来他又干谒宰相张九龄,写了那首著名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也都没有结果。
心灰意冷之下,孟浩然离开了长安,与王维赠诗互相唱别,当时王维还劝他: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言下之意就是,孟兄才高八斗,何必执着于官场呢,不如在鹿门山好好休养,饱读天下书卷,岂不逍遥。
当然,王维这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他一生仕途顺遂,15岁便名满长安,当时比李白、杜甫还要红。
所以孟浩然回到襄阳故里后,仍旧对官场抱以期望,于5年后又回到长安,可是此时张九龄因受奸臣李林甫构陷,已经被贬官荆州,同时王昌龄因替张九龄抱不平,大骂李林甫搞事情,也被贬去岭南了。
而孟浩然的朋友中,能直接向朝廷推荐他的,真的没有谁了。
于是心灰意冷之下,孟浩然彻底放弃了求官的希望,被贬荆州的张九龄怕他太郁闷,召他为幕府,可孟浩然没干几个月,便称病回归襄阳了。
公元740年,王昌龄遇赦北归,念及老友,绕路襄阳,决定去看望一下孟浩然。故人相见,自是得痛饮一番,喝了多少酒不知道,但这顿酒引得孟浩然旧疾复发,直接就撒手人寰了。
为此,王昌龄愧疚了许久。孟浩然去世后,王维亲赴襄阳,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可见,王维对孟浩然的感情是很真挚的,毕竟他们俩是唐朝“田园派”诗人的泰山北斗。
所以总结来说,孟浩然这一生,一首诗让自己丢了当官的运,一顿酒要了自己的命,后世之人每每谈起此事,也是哭笑不得。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孟浩然的诗写得极好,比如《春晓》、《夏日南亭怀辛大》、《夜归鹿门山歌》,以及那首著名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