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真正的汉高祖不是刘邦而是刘知远,为何现在没几个人认识?

真正的汉高祖不是刘邦而是刘知远,为何现在没几个人认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何攀 访问量:2715 更新时间:2023/12/7 7:59:20

刘知远:梁唐晋汉周,朱李石刘郭

不说在五代十国中,这刘知远的知名度最低,即使在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的开国皇帝中,能知道他名字的怕也是极少,但他却是中国历朝沿革的正朔,名曰后汉,这可是被正史承认的、有国史并继承中华国祚的正宗朝代,远非那些非正统的朝代可比。

不过,我知道他的名字是很早的,这并不是因为我的历史知识丰富,而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见了一个词,经过一番探索后,方才对他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很是辛苦,因为,那是一个无书可读,更没有网络的年代,这个词叫作汉高祖。

提起汉高祖,马上联想的必是刘邦,不仅如此,即使无论是用哪个游览器搜索,也定是这个结果,其实严格来说这是错误的,刘邦是汉太祖高皇帝,其中的“太祖”是庙号,而“高”则是谥号,所以,要是单说汉高祖,必定是指后汉的刘知远。

不过,因为这刘知远没几人认识他,而大家都约定俗成地称刘邦是汉高祖,所以,也没必要去硬性纠正,如果你坚持认为不对,那反而说明你在玩弄学识,故作深沉,反为人笑。

刘知远与石敬瑭都是沙陀人,同为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部下,不过二人地位相差巨大,刘知远早年只是一个养马的军卒,而石敬瑭则是李嗣源的女婿,但在战争中,刘知远曾两次救过石敬瑭的命,于是得到石敬瑭的关照和提携,地位日渐高升,一直做到节度使的位置。

石敬瑭死后,刘知远辅佐后晋出帝石重贵,但在后来也割据河东,意图自立,在辽人南进并俘虏了晋出帝后,刘知远亦奉表出降,不过,依然还保持着独立的态势。

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攻占汴梁后,因各地反抗激烈,加之内部动荡,御众无方,根本无力经营中原,遂退兵北还,这时,已投降的刘知远立即同辽人反目,乘机进入汴梁并建立王朝,这便是五代中的后汉政权。

关于这一段史实,在《旧五代史》中有记,“在昔皇天降祸,诸夏无君。汉高祖肇起并汾,遄临汴洛,乘虚而取神器,因乱而有帝图,虽曰人谋,谅由天。”

如果仅就立国来说,在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中,这刘知远应该是最轻松的一位的,他几乎就是在一片真空中“乘虚”建国,即使那“黄袍加身”的赵匡胤,返城后还杀了几个反抗之人。

虽说他建国还有点众望所归的感觉,但是,他却是乘着辽人攻灭后晋得来的,有趁乱摘桃子的嫌疑,故而他在历史上的名声很臭,尽管“洎登宸极,未厌人心”,却因其“良以急于止杀,不暇崇仁”,并因其坐山观虎斗,皇位来路不正,最终落得个“故虽有应运之名,而未睹为君之德也。”

作为忝位正朔的刘知远运气也是不好,当皇位不及一年便匆匆病逝,时年54岁;而他儿子在位也只三年,算来后汉这个由沙陀人建立的国家,总共加起来的时间连四年都不到,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少数短命的王朝之一。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同南北朝齐名的最混乱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战乱四起,民不聊生,政权更迭频仍,所有传统的道德观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值此之时,正义和非正义,正统和非正统被搅得个模模糊糊,大家都在为生存而挣扎,个人如此,政权亦如此。

刘知远之所以存在感极低,名声亦是不好,并不是由于他于政事上的得失或个人私德如何,而真的是存在的时间太短了,几乎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事迹来为其扬名,所以,大家不认识他也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虽然在历史上刘知远声名不彰,但在古典戏剧中却有着一席之地,不仅有残存的北宋唱本《刘知远诸宫调》,更是还有与《荆钗记》《杀狗记》和《拜月亭记》并称为“四大南戏”的《白兔记》,又叫做《刘知远白兔记》。

此剧说的是牧马人刘知远入赘李家为婿,李家大小姐李三娘深爱着刘知远,当刘知远被逼从军后,李三娘亦受到了非人的待遇,她苦熬时光,坚贞守节地等着丈夫,一别16年后终于得以团聚的曲折故事。

这出剧是南戏的代表作,很多剧种都有上演,其中又衍生出众多如《井台会》《红袍记》等剧目,剧情悲欢离合,生动感人,刘知远是以正面人物示人,而最感人的是李三娘,她忍辱负重的形象家喻户晓,是戏剧中上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之一,很是深入人心。

历史上真实的李太后的确也是个值得大书特书之人,说个贤后当不为过,当年刘知远啥也不是之时被强娶成亲,她也认命,后来刘知远称帝后,她努力帮助其夫为善,曾拿出宫中财物赏赐将士,在儿子要杀郭威时,她竭力反对,显示了骨子里的那种善良和识大局的智慧。

当郭威造反成功后,独独对李太后尊敬有加,以礼相待,还认她为母亲,尊为“昭圣皇太后”,在刘知远一族中,是唯一得以善终之人。

标签: 刘知远

更多文章

  • 《熙陵幸小周后图》到底是现场写生,还是托名伪作?

    历史人物编辑:翰林冷知识标签:小周后

    在各种史书的记载中,似乎两宋遍地都是“仁君”,这其实就是种假象。就本质而言,姓赵的跟此前姓刘的、姓李的以及此后姓朱的、姓爱新觉罗的没有任何区别。就拿北宋在平定中原时擒获的那些亡国之君来说,除了在故国毫无人望也毫无威胁的刘鋹和刘继元外,孟昶、钱俶和李煜都死得不明不白。高继冲倒可能是寿终正寝(享年31岁

  • 大小周后都是倾城之色,李煜最爱哪一个?恐怕哪个都不是最爱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聊史标签:小周后

    南唐后主李煜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但却是一个出色的词人。他的那首《虞美人》是传世名作,也最终因为此词引起了赵匡胤的猜忌,李煜因此丧命。提起李煜,就不得不提起他的两个女人大小周后。大小周后是亲姐妹,李煜先娶姐姐为妻,在姐姐过世后又续娶妹妹。两人都是倾城佳人,那么李煜最爱的到底是哪一个呢?大周后名叫娥皇,

  • 大周后被小周后气得一病不起,死后李煜写了一首诗,字字都是泪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小周后

    众所周知,《衣昭惠周后诔》是南唐元宗李煜写给亡妻周娥皇的一篇诗作,同时,也是李煜作为诗人,流传于世篇幅最长的一篇诗作:龙輀一驾兮无来辕,金屋千秋兮永无主。呜呼哀哉!木交枸兮风索索,鸟相鸣兮飞翼翼。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无极。呜呼哀哉!夜寤皆感兮,何响不哀?穷求弗获兮,此心隳摧。号无声兮何续,神永

  • 大周后被小周后活活气死,死后,李煜写了一首诗,流传千古

    历史人物编辑:卜彩霞标签:小周后

    “木交枸兮风索索,鸟相鸣兮飞翼翼。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无极。”这段节选自《衣昭惠周后诔》的词,出自后主李煜之手,原本是为了祭奠已故妻子所作,李煜虽然不是个亡国之君,但是政治上的挫败没有磨灭李煜在文学上的造诣。李煜擅长作词,继承了花间派的婉转,又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别树一帜的深沉感,尤其是在亡国之后

  • 南唐后主李煜皇后小周后,自苦红颜多薄命,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刘翔说历史标签:小周后

    金陵皇宫中的娇娥美女越来越多了。不过小周后的妒忌之情比姐姐要厉害得多,宫中的美人不但很少有机会与李煜亲近,也没法得到相应的名分,若有心怀怨忿不能忍耐的,小周后甚至会施展辣手,或责或遣送出宫。尽管如此,李煜后期著名的嫔妃,见于野史传说的也有好几个。最有名的莫过于“娘”。据说这位美人儿为使舞姿翩跹得李煜

  • 躺着中枪,宋太宗赵光义与小周后被后人编排出的一段风流韵事

    历史人物编辑:冯嘉慧标签:小周后

    若论宋朝哪个皇帝最有争议,宋太宗赵光义当排首位,从烛影斧声的篡位传说,到对待嫂嫂、侄子们的凉薄,再到高粱河一战被辽军撵得驾着驴车狂飙,其身上打满了阴谋、绝情、失败者的标签,宋太宗赵光义本人充满的争议性,使得各个朝代的文人百姓,都对之非常熟悉。然而正是这种火爆的知名度,却给赵光义身后声名带来了另外的一

  • 传说中的人品卑劣的宋太宗赵光义在历史上真的调戏过小周后吗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小周后

    历史上的宋太宗赵光义,他的名声一直不太好,好色、贪婪,尤其是强暴南唐后主李煜的小周后一事,让后人所不齿,背负了后世诸多的骂名。南唐后主李煜是有名的词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脍炙人口的词作。然而, 作为一国之主,他却是

  • 为何小周后从赵光义宫里出来后会大骂李煜?现在告诉你,简直无耻

    历史人物编辑:百汇平历史标签:小周后

    为何小周后从赵光义宫里出来后会大骂李煜?现在告诉你,简直无耻历史上的小周后不仅容貌倾国倾城,也很有生活情趣、品位极高。她敏而善妒,比较泼辣,对后宫施以辣手或干脆撵出宫去。975年12月,北宋大军攻破金陵,南唐灭亡,976年正月,小周后随李煜被俘送到京师,宋太祖封李煜为违命侯,封小周后为郑国夫人。现在

  • 李煜与小周后夜晚幽会写下这首词,句句暧昧,令读者脸红不已

    历史人物编辑:陈泽源标签:小周后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爱情,是我们一生中的重大主题,就如这句出自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所说的那样,爱情,相遇在最美丽的时刻,不管等的时间再久,也要一直等下去,直到我们的缘分产生。真正的爱情来了,便一发不可收拾,绝不是我们自己所能控制的

  • 小周后受辱后为何不自杀殉节却选择苟活?只因她还有一心愿未了

    历史人物编辑:颜小四煮娱标签:小周后

    有个词,叫风流才子,说的是有才之人多风流,如果这个有才之人还是个皇帝,那么,他的风流故事就更加动人。南唐后主李煜,皇帝没做好,才子风流之事却做得令人艳羡。李煜一生最衷爱的女人是一对姐妹花——周啬(周娥皇)与周薇(周女英)。 李煜最先娶的是周家大小姐周娥皇。19岁的周娥皇进宫后,就深得李煜喜爱。李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