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时期,名将章楶的家世与交际,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北宋时期,名将章楶的家世与交际,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古文解读V 访问量:4999 更新时间:2023/12/15 4:11:15

引言

北宋时期,名将章楶的家世与交际,都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在北宋,“经略安抚使作为地方的军事长官,位高权重,职权范围广泛,成为维系一方安危,关系国防安全的官职”。经略安抚使职责范围涉及军事、民政、司法、监察等方面。陕西地区因地处宋夏边界,事关北宋国防安全,所以经略安抚使的军事职能表现得更为明显。

由于陕西诸路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北宋政府在经略安抚使一职的官员任命上表现出多方面的政治考量,其任职资格也相对要求较高。综合来看,经略安抚使的选任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首先,经略安抚使以文臣担任。这与宋真宗朝以后逐步推行“以文驭武”措施配合“崇文抑武”方略的国策有关。

一方面,为防止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乱政的局面,北宋政府以文臣担任诸如经略安抚使的重要官职。罗文先生认为,经略安抚使作为宋朝“文臣统兵”策略的重要一环,文臣是其间的主流。

另一方面,文臣担任经略安抚使之类的重要官职,负责统兵作战,反映出北宋朝廷“对文官士大夫群体赋予更大的政治责任,事实上也形成了对文臣直接投身军职的某种期许,肩负儒家治国理念和道德标准的文士承担统军的角色,应当更符合宋朝国家的长远利益”。

其次,经略安抚使的选任需要满足一定任官资序。元祐六年,范祖禹谈到帅臣任职资格时提到:臣窃见朝廷常患将帅之才,难得其人。仁宗时每帅臣阙,或自禁近除授,试之藩阃,然后大用。外任则都转运使、待制、杂学士,可用者常数人,未尝言乏才,由朝廷养之有素也。

将帅之选,多出于监司,先自远路,渐擢至京东西、淮南,其资望最深,绩效尤著者,乃擢任陕西、河东、河北三路及成都路,自三路及成都召为三司副使;其未可辍者,或与理副使资序,自副使出为都转运使。

夫自初为监司至三路及三司副使者,其人年劳已深,资历已多,缘边山川、道路、甲兵、钱谷,皆所谙知,故帅臣有阙,可备任使,中才之人,亦能勉强。范祖禹主张借鉴仁宗朝培养将帅的经验选任重要路分的帅臣。

根据范祖禹所述,仁宗之时的将帅,多出自于监司,他所谓的监司是指路级的转运司、提刑司、提举常平司。他认为曾任这些官职的官员为官经验丰富,对当地环境和军事等情况更加了解,因此可以胜任帅臣一职。

再次,经略安抚使的选任在个人素质方面也有要求,要求有三点。第一,习熟边事。“北宋朝廷在选择陕西地区帅臣之时,多倾向于具有侍从官、监司资序的文臣,其次是在陕西长期任职、对陕西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熟悉的官员。以上的官员哪怕未曾有过军事经验,同样被朝廷认为可以胜任沿边诸路帅臣这一职务。”

经略安抚使必须要才智过人,威名远播,能应对突发事件;第三,能担任经略安抚使者要能忠实执行中央的政策。北宋政府对经略安抚使一职的任职资格要求较高,体现出北宋政府对陕西沿边地区军政的重视。

用此标准比对章楶的履历,笔者发现,无论是章楶的任职履历还是自身条件,都能与经略安抚使一职的任职要求大致匹配,这是其成功任职经略安抚使的重要条件。

章楶熟悉相关职责

经略安抚使职责范围涉及军事、民政、司法、监察等方面。章楶在任职两路经略安抚使之前,曾任知县、提举常平、提点刑狱、吏部郎中、户部侍郎、转运判官、转运使、发运使等职,其任职经历除军事外,涉及民政、司法、财政、监察等诸多方面,熟悉相关职责。

章楶在任职环庆路经略安抚使之前,虽没有任职军事的经历,但根据他任职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其间的措施和奏疏来看,章楶在此之前就给予军事相当的关注,对于军事战略和战术有敏锐且独到的见解。

因此,经比对发现,章楶在民政、司法、财政、监察等诸多方面均有丰富任职经历,在军事方面也有相当基础,基本符合北宋经略安抚使的任职要求。

章楶的资序与经略

安抚使的任职资序要求大致匹配。章楶在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之前,于元祐二年四月,以吏部郎中身份知越州,有担任知州的经历。熙宁七年至熙宁十年,章楶任提举永兴军路常平等事。

元丰元年至元丰三年,楶为京东转运判官;元丰四年至元丰七年,章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元丰八年,章楶权成都府路转运副使,后又改为成都府路转运使。元祐四年四月,章楶又任陕西路转运使,有长期任职监司的经历。但章楶并无担任高级侍从官的经历,其官阶也仅为朝奉大夫,并不满足经略安抚使的任职规定。

笔者认为,按《宋史·职官志》中的相关规定,完全满足条件的官员几乎是凤毛麟角,因此在现实任命官员的过程中,北宋朝廷也会适当降低要求,这也是章楶不符合要求但仍然能任职经略安抚使的原因。

对比范祖禹关于帅臣任职资格的论述,章楶的资序倒是十分符合范祖禹的要求。章楶曾任重要地区如成都府路、陕西路等的监司,其资望和绩效自然不会差。而且,至元祐六年二月知庆州,章楶已六十五岁高龄,“年劳已深,资历已多,缘边山川、道路、甲兵、钱谷,皆所谙知”。

至绍圣四年正月初八,章楶至渭州任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章楶的资序已完全符合经略安抚使的任职要求。

元祐八年以后,章楶陆续担任庆州知州、同州知州、广州知州、江、淮发运使等官职。这一时期,章楶官职与官阶上的升迁与其在环庆路经略安抚使任上的军功息息相关。

章楶熟悉陕西边事

章楶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之前,任职之地如广州、江淮、成都、陕西等都是北宋王朝统治和经营的重点地区。

元祐四年四月至元祐六年二月近两年间,章楶担任陕西路转运使,对陕西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军事状况都较为熟悉。其后任职环庆路经略安抚使也达两年,这些经历又为之后任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章楶丰富的任官经历帮助他积累了丰富的见识和经验,也使他的资序达到任职经略安抚使的要求,这为他成功任职经略安抚使奠定了基础。从章楶任职环庆、泾原两路经略安抚使期间的作为来看,他确有过人之处。

章楶家世

章楶,字质夫,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五年,卒于宋徽宗崇宁元年。章氏是江南地区一个古老的家族,云间章氏,系出浦城。位于福建路北部的建州浦城县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地,尽管“最为僻邑”,但赵宋一代竟有“四甲族皆本县人”。

浦城章氏的先祖可追溯到唐代康州刺史章及。章及生子修,章修为章及第三子,字治夫,为福州军事判官。章修生仔钧、仔钊。浦城章氏与江南地区最早的关联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的章仔钧

章仔钧(868—941),字仲举,号彰良,世称太傅公。章仔钧在四十岁时接受朝廷任命出仕做官,之前一直隐居家乡。章仔钧“甘贫好学,居乡有贤行”,后为王审知所用,任建州刺史。“其子若孙,多显荣于时,章遂为建之著姓。”

据载:“仔钧居乡里有德行,沉默大度,好学不倦。处家以孝爱,敦睦九族,在外则与朋友讲当世之务,尚怡然晦迹乡里,声誉藉藉,四方宾至,莫不敬慕。”

章仔钧之妻练氏,颇有胆识,经历传奇,尽管如此,在经历不断的战乱和政权更迭后,至宋初,章氏家族已逐渐没落。章仔钧之子仁嵩,“仕李昪为驾部郎中”。仁嵩之子士廉,为汀州宁化令。士廉之子奂,则“盘桓家食,以天爵自终”。

至北宋,章氏一族依靠科举出将入相,王明清评价称:浦城章氏,尽有诸元。子平为廷试魁,而表民(望之)制科第一,子厚(惇)开封府元,正(应为质)夫(楶)锁厅元,正(应为质)夫子(緯)为国学元,子厚子(援)为省元,次子(持)为别试元,至今放榜,必有居上列者。可见章氏一族的科举质量极高。

“章氏家族在宋代政治舞台上的显达,与科举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科举不但使家族及其一些支系起家,成功实现了向上流动,而且使一些成员得以顺利升迁,并且扩大了家族的影响,促进了其他的入仕途径,也为成员仕宦带来各种有利的影响。”

自此“章氏之有藉于朝廷者,或以文章擅天下,或以才能任事于时,比比有为”,形成庞大的仕宦群体,成为有宋一代著名的世家大族。两宋时期,浦城章氏家族由于“其间支系繁衍,后先显者以数百计”,陆续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迁徙和分化,其中章惇和章楶所在支系迁到了苏州。

这两个章氏支系,是章氏家族中“尤称于天下”的显宦支系,时人以“南北章”称之:章氏,本建安郇公之裔,后徙于平江者有二族:子厚丞相家州南,质夫枢密家州北。两第屹然,轮奂相望,为一州之甲。吴人号南北章以别之。

结语

总的来说,这两个支系在章惇、章楶之后也再次迁徙和分化,章惇后人多自平江府迁往湖州,章楶后人自平江府迁往临安府临安县。章氏一族仕宦者众多,无法一一进行详细介绍,本文只就北宋时期章氏一族的代表人物作一简介。

标签: 章楶

更多文章

  • 北宋最大的冤案:张琼为赵匡胤建宋后杀害的唯一后周旧臣

    历史人物编辑:张家伟标签:张琼

    作者:许云辉战鼓惊天,杀声动地,飞矢如蝗。淮南战场上,南唐战舰将后周大将赵匡胤所部重重围困在十八里滩砦。后周军拼死抵抗,伤亡惨重。一员南唐战将身穿厚甲,一手持刀一手握盾,神勇无比率敢死队不断冲击后周军防线。后周军被吓破胆,“众莫敢当。”赵匡胤眼见防线将被冲破,急令神箭手狙杀敌将。神箭手拈弓搭箭,敌将

  • 大将张琼曾救赵匡胤一命,赵匡胤为什么却痛打张琼,致其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奇趣谈史标签:张琼

    张琼是一员猛将,据《宋史》记载,他出身于武将世家,自幼便臂力过人,有百步穿杨的射艺。时逢乱世,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的朝代。像张琼这样一身好武艺的,自然选择投军,这样未来才有好机会。适逢后周禁军教头赵匡胤招募兵勇,张琼闻其名,便投在他帐下。由于张琼善射,又勇武,赵匡胤便让他做了追随左右的警卫员。当时赵

  • 新婚夜苏小妹给秦观设下“洞房三难”,答出才入洞房,你能成功吗

    历史人物编辑:云听历史标签:苏小妹

    秦观,字少游,宋朝文坛婉约派一代词宗,受到东坡词风的影响,最擅长抒写迁客骚人的孤独寂寞与才子佳人的儿女情长,以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流芳千古,至今为人传唱不息。秦观是苏轼的学生,而他闹得满城风雨的“绯闻女友”就是苏轼的妹妹苏小妹。苏小妹的名气虽不比哥哥大,但在民间传说中人气却异常的高

  • 秦观为何能写出凄美的《鹊桥仙》?是在七夕写给苏小妹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清澜说历史标签:苏小妹

    #七夕#写七夕,最传神的,莫过于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其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以及“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实作为苏门四学士

  • 才女苏小妹出对联刁难和尚,上联:面对面吃面,和尚下联让她脸红

    历史人物编辑:宋丹丹标签:苏小妹

    在古代的封建传统中,我国古代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但依然有很多开明的文人家庭培养出了知书达理,甚至才高八斗的才女。古代男子也并非都不爱才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文人才子还是会爱跟他们不相上下的才女佳人的。女方比武招亲的形式多见,被人津津乐道,而比文招亲的也有很多。说起才女,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女诗人李清照

  • 才女苏小妹、村女娄琬,歌妓陶心儿,这首歌颂永恒爱情的《鹊桥仙》,到底因谁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咖标签:苏小妹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咏“七夕”的词很多,但唯有秦少游此作最具灵性,最为脍炙人口。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上

  • 苏小妹调侃“清水河边洗和尚,浪浸葫芦”,和尚巧对下联化解尴尬

    历史人物编辑:近灵说历史标签:苏小妹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髙。”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是北宋年间大名鼎鼎的文学家,皆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世人大都只知道,苏家的男人们是才高八斗的文曲星,却不知道苏家还有个聪明伶俐的女儿:苏小妹。苏小妹尽管是女流之辈,可出生于书香世家,她的文学功底肯定不会差。作为家中

  • 新婚夜,苏小妹出对联“今夜断然无雨”为难,秦观一语巧入洞房

    历史人物编辑:邀月历史阁标签:苏小妹

    宋代文学史上,三苏之名冠绝天下。殊不知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自幼跟随哥哥苏轼一起读书学习,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并且还不时地以诗词歌赋为工具,与哥哥嘻嘻打闹,并怡然自乐。当时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深得苏氏父子的喜爱,苏小妹在看到秦观的文章之后也是赞叹有加,对他心生爱慕。在父兄的促

  • 才女苏小妹出一上联:面对面吃面,和尚的绝妙下联,让她面红耳赤

    历史人物编辑:倚梦倾城标签:苏小妹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经典传承,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更是流传千古。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都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精华所在,就比如对对子,从兴盛代现在,一直都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文化。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无数佳句响彻千古,许多文人骚客在得意之时或者失意之际都

  • 苏东坡一上联:“饿鼠抢墙,妹妹画猫惊饿鼠”,苏小妹的下联,真叫绝了!

    历史人物编辑:大表哥时尚标签:苏小妹

    对联文化一直以来受到了历朝历代文人骚客们的追捧,而每个朝代不乏一些名人,均留下了不少的对子趣事,像宋朝的苏东坡,明朝的解缙,清朝的纪晓岚,都对对联有着特殊的情感,而一副上佳的对子,可媲美一部鸿篇巨著。宋朝的苏东坡,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有名的大才子,一生飘逸不喜拘束,为人潇洒,一生充满了传奇,给人们留